《診家正眼》~ 卷一 (23)
卷一 (23)
1. 問診
(增補)
凡診病,必先問是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次問得病之日,受病之因,及飲食胃氣如何,大小便如何,曾服何藥,日間如何,夜寐如何,胸膈有無脹悶之處?問之不答,必耳聾。須詢其左右,平素如何?否則病久或汗下過傷致聾。問而懶答,或點頭,皆是中虛。昏憒不知人事,非暴厥,即久病也;如婦人多中氣。
診婦人,必當問月信如何?寡婦氣血凝滯,兩尺多滑,不可誤斷為胎;室女亦有之。心腹脹痛,須問新久。凡診須問所欲何味何物,或葷素,或縱飲茶酒。喜甘脾弱,喜酸肝虛。頭身臂膊作痛,必須問曾生惡瘡否,曾服何藥否。臨診必審形志如何,或形逸心勞,或形勞志苦,或抑鬱傷中,或貴脫勢,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言耗散其營氣也。)嘗富後貧,憂悲內結,名曰失精,(言其精神喪失也。
)皮焦筋屈,痿痹為攣,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營,良工診之,必知病情。再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形體毀沮,精華日脫,邪氣內並。(謂邪乘其虛而並也。
)故聖人之治病也,必察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性;審於部分,知病本始;七診九候,症必副矣。
白話文:
[問診]
診斷疾病,首先必須詢問病人的性別、年齡;其次詢問發病時間、致病原因,以及飲食狀況、胃氣、大小便情況,是否服用過藥物,白天和夜晚的症狀,胸膈有無脹悶感。如果病人不回答,可能是因為耳聾,需要詢問其家人或旁人,了解病人平時的狀況。否則,病程長或汗下過多傷及身體,都可能導致耳聾。如果病人回答懶散或只是點頭,則表示身體虛弱。病人神志不清,如果不是突然發病,就是久病所致;婦女多是因氣血不足。
診斷婦女疾病,必須詢問月經情況。寡婦因氣血凝滯,脈象滑利,不可誤診為懷孕;處女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心腹脹痛,需詢問病程長短。診斷時,必須詢問病人想吃什麼東西,是葷食還是素食,是否飲酒喝茶。喜歡甜食則脾胃虛弱,喜歡酸食則肝臟虛弱。頭、身、臂、膊疼痛,必須詢問是否患過惡瘡,是否服用過藥物。診斷時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例如是形體安逸但心神勞累,還是形體勞累但精神苦悶,抑或鬱鬱寡歡傷及脾胃,或是因地位、環境變遷而導致疾病,這稱為脫營(指耗損了營氣)。曾經富裕後變得貧窮,憂愁悲傷積鬱於心,這稱為失精(指精神喪失)。皮膚乾燥,筋脈攣縮,痿痹導致肢體攣縮,是因為衛氣外耗,營氣內損。經驗豐富的醫生,一定能從這些症狀判斷病情。還要詢問病人的飲食起居,是否經歷過巨大的喜怒哀樂,例如先喜後憂。暴怒傷陰,暴喜傷陽,身體損傷,精華日漸損耗,邪氣乘虛而入。(邪氣趁虛而入)。
所以,聖人治療疾病,必須觀察天地的陰陽變化,四時的運行規律;五臟六腑的相互關係,表裡之間的聯繫;針灸、砭石、藥物的作用;病人的生活起居,以了解病情;病人的社會地位、貧富狀況,以及不同人群的體質差異;詢問病人的年齡、性格;仔細診察身體各個部位,了解疾病的本源;通過七診九候,就能準確判斷病情。
2. 望舌
(增補)
張三錫曰:「《金鏡錄》載三十六舌以辨傷寒之法已備,再三討論,不過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而已。」陶節庵曰:「傷寒邪在表,則舌無苔;熱邪傳裡,舌苔漸生,自白而黃,黃而黑,甚則黑裂。黑苔多凶,如根黑、中黑、尖黑皆屬熱;全黑屬熱極,為難治矣。」
外感挾內傷宿食重而結於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干旁潤,名中焙舌,則裡熱未重;若全乾黃黑,皆為里症,分輕重下之。如下之或再下之不減者,尚有宿垢結於中宮也。必切其脈之虛實,及中氣之何如。實者宜潤而下之,不可再攻。虛人神氣不足,宜回其津液,固其中氣,有用生脈散對解毒湯而愈者,此則陽極似陰之症;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此則陰極似陽之症,不可不辨。
白苔屬寒,外症煩躁,欲坐臥泥水中,乃陰寒逼其無根之火而然,脈雖大而不鼓,當從陰症治;若不大躁者、嘔吐者,當從食陰治。
白話文:
望舌
張三錫說:「《金鏡錄》記載的三十六種舌象辨別傷寒的方法已經很完善了,反覆討論,歸根結底還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些因素。」陶節庵說:「傷寒邪氣在表,舌頭上就沒有舌苔;熱邪入侵內裡,舌苔就會慢慢出現,從白色變成黃色,再從黃色變成黑色,嚴重時還會出現黑色裂紋。黑色舌苔大多預示病情凶險,比如舌根發黑、舌中部發黑、舌尖發黑都屬於熱證;如果整個舌頭都發黑,則是熱極,很難治療。」
外感疾病夾雜內傷,宿食積聚在心窩處,五六天後舌頭會逐漸變黃;或者舌頭中間乾燥,邊緣濕潤,稱為「中焙舌」,說明裡熱還不重;如果整個舌頭乾燥發黃發黑,都是裡證,要根據病情輕重給予治療。如果瀉下後病情仍未減輕,甚至需要再次瀉下,說明還有宿垢積聚在中焦。必須仔細診斷脈象的虛實,以及中氣的盛衰。實證應該潤燥瀉下,不可再用攻伐之法。虛弱的人,元氣不足,應該補充津液,固護中氣,有些病人用生脈散合解毒湯就能痊癒,這是陽氣極盛反而表現像陰虛的症狀;有些病人用附子理中湯溫服就能痊癒,這是陰氣極盛反而表現像陽虛的症狀,這兩種情況必須區分清楚。
舌苔發白屬於寒證,外感疾病出現煩躁,想坐在泥水中,這是陰寒逼迫體內虛弱的陽氣所致,脈象雖然有力卻不充實,應該從陰寒證治療;如果沒有很煩躁,或者出現嘔吐,則應該從食積陰寒的角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