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5)

1. 診脈要訣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切脈之道,貴於精誠,嫌其擾亂,故必心虛而無他想,身靜而不言動,然後可以察脈之微而不失病情也。保者,不失也。若躁動不安,瞻視不定,輕言談笑,亂說是非,不惟不能得脈中之巧,適足為旁觀者鄙且笑也。)

白話文:

診脈要訣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把脈有訣竅,心神平靜是關鍵。」(切脈的技巧,在於專注認真,最忌諱心神不寧,所以必須心神虛靜,摒除雜念,身體安靜不動,這樣才能察覺到細微的脈象而不會錯失病情。 保,指的就是不遺漏病情。如果躁動不安,眼神不定,輕浮說話嬉笑,胡亂議論是非,不僅不能掌握切脈的技巧,反而會讓旁觀者輕蔑嘲笑。)

2. 決死生

黃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身形肥盛,而脈形細弱,且少氣而不足以呼吸,則外有餘而內不足,枝葉盛而根本拔也。故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身形瘦削,而脈形洪大,且胸中多氣者,陰不足而陽有餘也。

孤陽不生,故知必死。)形氣相得者生。(形盛者脈亦盛,形小者脈亦小,則形與脈相得矣。相得者,相合也。)參伍不調者病。(參伍者,數目也。言其至數不勻,往來無常度,故知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皆相失者,如應浮而沉,應小而大,違四時之度,失五臟之常者矣。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上下左右,即兩手之三部九候也。參舂者,實大有力,如杵之舂,故曰病甚。若失其常度,至於急數而不可數,即八九至之絕脈也,安得不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眾部雖調,而中部獨不及者,為根本敗壞,安得生乎!)

白話文:

決死生

黃帝問道:「如何判斷生死?」岐伯回答:「身形肥胖,脈搏卻細弱,呼吸微弱的人很危險。(這是因為外在充盈,內在卻虛弱,就像枝葉茂盛而根部卻被拔掉一樣,所以說,呼吸微弱的人很危險。)身形消瘦,脈搏卻洪大有力,胸中氣盛的人會死。(這是因為陰虛陽盛,孤陽無根,所以知道必然會死。)身形與氣息相調和的人則會活。(身形豐滿,脈搏也強盛;身形瘦弱,脈搏也細弱,這就是形與脈相協調。相得,就是相符的意思。)脈象參差不齊的人會生病。(參伍指的是脈象的數量,意思是脈象數量不均勻,往來無常,所以知道必然會生病。)三部九候都錯亂的人會死。(都錯亂,指的是脈象應該浮卻沉,應該細卻粗,違背四季之常,失卻五臟之常。)上下左右的脈象相應,如同舂米的杵聲一樣有力,病情很嚴重。上下左右的脈象錯亂,無法計數的人會死。(上下左右指的是兩手的三部九候。參舂,指的是脈象有力而有力,如同杵舂米一樣,所以說病情很嚴重。如果失去正常的節律,脈象急促而無法計數,這就是接近死亡的絕脈,怎麼能不死呢!)中部的脈象減弱的人會死。(其他部位的脈象雖然調和,但中部的脈象卻減弱,這是根本敗壞,怎麼能活呢!)

3. 辨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謝縉翁曰:「《脈經》論脈二十四種,初無表裡九道之目。其言芤脈為陰,《脈訣》乃以芤為七表之陽。仲景辨脈云:『浮大動數滑,陽也。沉澀弱弦微,陰也。』《脈訣》九道以動為陰,七表以弦為陽。似此之類頗多。」

吳草廬曰:「脈之浮沉、虛實、緊緩、數遲、滑澀、長短之相反配匹,自不容易,況有難辨。如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細俱小而微無力。芤類浮而邊有中無,伏類沉而邊無中有。似豆粒而搖搖不定者動也,似鼓皮之如如不動者革也。俱對待也。又有促、結、代皆有止之脈,促疾結緩,故為可對,代則無對。總二十七脈,不止於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脈也。」

戴同父曰:「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裡,《脈訣》竊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脈之變化,從陰陽生,但可以陰陽對待而言,各從其類,豈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而分七八九名之乎!廬山劉立云以浮沉遲數為綱而教學者,雖似為捷徑,然必博而反約,乃能入妙,若以此為足,亦自畫矣。」

李時珍曰:「《脈經》論脈只有二十四種,無長短二脈。《脈訣》之歌亦止二十四種,增長短而去數散,皆非也。《素》《難》仲景論脈,止別陰陽,初無定數。如《素問》之鼓搏喘橫,仲景之惵卑高章剛損縱橫逆順之類是也。後世失傳,無所依准,因立名為之指歸耳。今之學者,按圖索驥,猶若望洋,而況舉其全旨乎!此草廬公之獨得要領也。」

滑伯仁曰:「脈之陰陽表裡,俱以對待而言。高陽生之七表八里九道,蓋穿鑿矣。求脈之明,反為脈之晦。」

白話文:

謝縉認為,《脈經》記載的二十四種脈象中,並無七表、八里、九道之說。《脈訣》將芤脈定為七表之陽,與《脈經》和張仲景的觀點相違背,例如《脈訣》以脈動為陰,《脈經》則以弦脈為陽,諸如此類的矛盾很多。

吳草廬認為,脈象的浮沉、虛實、緊緩、數遲、滑澀、長短等特性,本身就難以辨別,更何況要強行套用七表八里九道。他舉例說明,洪脈和散脈、微脈等脈象的區別,以及芤脈和伏脈的特徵,都是相對而言的。此外,還有促脈、結脈、代脈等脈象,其中促脈和結脈可以相對應,但代脈則無相對應的脈象,總計超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脈的範圍。

戴同父認為,不應以表裡來命名脈象。古代醫學典籍如《軒岐》、《越人》、《叔和》等,都沒有提到表裡之說。《脈訣》借用叔和的名義,提出七表八里九道,誤導後世。脈象的變化,源於陰陽,應該從陰陽的相對性來理解,而非以浮脈、芤脈等特定脈象來強行劃分等級。他批評以浮沉遲數來教學,雖然看似簡便,但若不融會貫通,反而會限制理解,難以深入脈象的奧妙。

李時珍認為,《脈經》只有二十四種脈象,並無長短脈;《脈訣》也只有二十四種脈象,增減脈象都是錯誤的。《素問》、《難經》以及張仲景的脈診,主要區分陰陽,並無固定的數量。後世因為缺乏依據,才創造出七表八里九道等說法,用以指引脈象的辨別。現代學者如同盲人摸象,難以理解脈診的精髓,只有吳草廬真正掌握了脈診的要領。

滑伯仁認為,脈象的陰陽表裡,都是相對而言的,七表八里九道的說法是牽強附會的,反而會阻礙對脈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