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診家正眼》~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長脈(陽)

體象,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主病,長主有餘,氣逆火盛。左寸見長,君火為病。右寸見長,滿逆為定。左關見長,木實之殃。右關見長,土鬱脹悶。左尺見長,奔豚沖兢。右尺見長,相火專令。

【按】長之為義,首尾相稱,往來端直也。在時為春,在卦為震,在人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氣至此而發舒,脈象應之,故得長也。《內經》曰:「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壯;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脈也。」《內經》曰:「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故知長而和緩,即合春生之氣,而為健旺之徵;長而硬滿,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也。舊說過於本位,名為長脈,久久審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過,則為溢脈,寸而下過,則為關脈;關而上過,即屬寸脈,關而下過,即屬尺脈;尺而上過,即屬關脈,尺而下過,即屬覆脈。由是察之,然則過於本位,理之所必無,而義之所不合也。

惟其狀如長竿,則直上直下,首尾相應,非若他脈之上下參差,首尾不勻者也。凡實牢弦緊,皆兼長脈,故古人稱長主有餘之疾,非無本之說也。

白話文:

長脈(陽)指的是脈象細長,脈搏從頭到尾都勻稱有力,像沿着長竿一樣直上直下。

這種脈象主要反映身體氣血有餘、氣逆火盛的狀態。如果左寸脈長,表示心火過盛;右寸脈長,則表示氣機逆亂;左關脈長,表示肝氣鬱結;右關脈長,表示脾胃鬱滯;左尺脈長,表示腎精虧虛,出現奔豚(氣衝胸脅)等症狀;右尺脈長,表示命門火旺。

長脈的定義是指脈象勻稱,來去端直。在一年四季中對應春季,在八卦中對應震卦,在臟腑中對應肝臟。肝主生長,春天天地之氣舒發,脈象也隨之呈現出長脈的狀態。古籍記載:「長則氣治」,意思是脈象長而有力表示氣血調和。脈象長而有力,如果心脈長則代表精神飽滿、氣血充沛;腎脈長則代表腎氣充足。但如果脈象長而兼有其他異常,則代表疾病,如上文所述。古籍也提到,肝脈如果來勢輕柔,如輕輕挑動長竿末端,則屬肝氣平和;如果肝脈來勢飽滿有力,如沿着長竿滑動,則表示肝臟有病。因此,長而柔和的脈象代表身體健康,而長而硬滿的脈象則代表火盛而生病。以往的說法過於拘泥於脈位,認為只要脈象長就是長脈,其實不然。寸、關、尺三部脈象如果過長,會影響到相鄰的脈位,例如寸脈過長會影響到關脈,以此類推,所以脈象長度需要結合脈位整體判斷。

長脈的特征是像長竿一樣直上直下,首尾相應,不像其他脈象那樣參差不齊。凡是脈象實、牢、弦、緊的,都可能伴隨著長脈,所以古人認為長脈主有餘之症,是有道理的。

2. 短脈(陰)

體象,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

主病,短主不及,為氣虛症。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見右寸,肺虛頭痛。短在左關,肝氣有傷。短在右關,膈間為殃。左尺見短,少腹必疼。右尺見短,真火不隆。

【按】短之為象,兩頭沉下,而中間獨浮也。在時為秋,在人為肺。肺應秋金,天地之氣,至是而收斂,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縮之象相應,而短脈見也。《內經》曰:「短則氣病。」蓋以氣屬陽,主乎充沛,若短脈獨見,氣衰之確兆也。然肺為主氣之臟,偏與短脈相應,則又何以說也。

《素問》曰:「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而謂氣不病可乎!高陽生以短脈為中間有,兩頭無,為不及本位。嘗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說不能無弊也。蓋脈以貫通為義,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豈有斷絕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貫通,則為陽絕,下不貫通,則為陰絕,俱為必死之脈矣。

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脈只宜見於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據同父之說,極為有見。然尺與寸可短,依然落於陰絕陽絕矣,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叔和云:「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亦非短脈之合論也。

李時珍曰:「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肺肝,則長短自見。」故知非其時、非其部,即為病脈也。

白話文:

短脈(陰)

脈象短小而澀,兩端下陷,中間卻略微隆起,不能充滿整個脈搏。

這類短脈表示氣虛。如果短脈出現在左寸關,說明心神不安;出現在右寸關,則表示肺氣虛弱而頭痛;出現在左關,表示肝氣受損;出現在右關,則膈肌受損;出現在左尺,則小腹疼痛;出現在右尺,則腎陽不足。

古人認為,短脈就像秋天收斂的景象,兩頭下沉,中間略微浮起。秋天屬金,肺主氣,與秋金相對應,所以短脈多與肺相關。 《內經》說短脈是氣虛的徵兆,因為陽氣充沛才能使脈搏有力。但肺是主氣之臟,卻也與短脈相關,這似乎矛盾。

《素問》中描述健康的肺脈是柔和的,如同落下的榆莢,可見短脈中也存在著平和的狀態,氣並不一定虛弱。只有短而沉澀的脈象才能說明氣虛。古人高陽生認為短脈是中間有而兩頭無,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善。脈象必須貫通,如果一息不運,則氣機受阻,脈象就會中斷,這就屬於危急之兆。如果上部不通,則為陽絕;下部不通,則為陰絕,都是必死的徵兆。

戴同父認為,短脈只應出現在寸關尺三部中的寸和尺,如果在關中出現短脈,則表示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屬於陰陽俱絕,是必死的徵象。此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即使寸尺部出現短脈,也只是兩端下陷,中間略微浮起,脈象依然貫通,並非完全斷絕。叔和所說的「應指而回,不能滿部」也不是短脈的完整描述。

李時珍認為,長脈屬於肝,應在春天出現;短脈屬於肺,應在秋天出現。如果在非特定季節或部位出現長短脈,則為病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