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養恬方案
《徐養恬方案》是清代醫家徐養恬先生所著的一部珍貴醫案集,透過記錄其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為後世提供了具體而實用的辨證論治範例。徐養恬,字澹成,是常熟謝家橋人,其生平載於《重修常照合志稿》,文中讚揚他醫術高明,師從同里蕭函谷而「業日進」。他不只醫術精湛,醫德亦為人稱道,對貧病者不取醫資,樂於助人,歲施棺木,是一位兼具仁心與仁術的醫者。本書得以流傳,得益於其子兆豐及孫士、玉琅等人函訂參校,體現了醫學傳承的可貴。
本書的基本形式是醫療案例的匯編,特色在於「多系一診一方」,即針對每次診斷,記錄病情,並開具相應的單一方劑。這種醫案體例直觀地呈現了醫家在特定時間點,面對具體病人,如何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和治療的過程,是學習中醫臨床思維和用藥經驗的重要途徑。
從目錄結構來看,《徐養恬方案》內容廣博,涵蓋了中醫內、外、婦、兒各科的常見病症及一些專題研究。卷一按身體部位及專科分章,從頭面、咽喉、胸膈、心腹、腰背、脅肋、肢節等局部病變,擴展到婦人與小兒兩個特殊群體的疾病。這種編排方式符合臨床診病的習慣,方便讀者按病位或科別查閱相關醫案。卷二則收錄了雜病、外科病案,並將傷寒、溫病這兩大類外感熱病單獨列出,顯見徐氏對這類複雜疾病的重視和深入研究。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卷二還專門列出了《金匱要略》和《傷寒論》及其方論,這表明徐養恬在臨床實踐的同時,深入研讀經典,並將經典理論與自己的經驗相結合,形成了有傳承、有發展的學術體系。對經典方論的探討,也顯示出他不僅僅滿足於記錄醫案,更在努力闡釋和推廣古人的醫學智慧。
透過提供的卷一(卷上)部分醫案內容,我們可以窺見徐養恬在處理具體疾病時的診斷思路和用藥特色。例如在「頭面」部分,針對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鼻塞流涕等症狀,徐氏首先分析其常見的病因病機,如頭痛以風、熱為主,目赤腫痛以風熱、火熱為次,耳聾耳鳴以風寒、痰火為次。他明確指出這些病因與經絡的關係(如多在陽明,亦有太陽、少陽、厥陰),並羅列了複雜多樣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風熱、風寒)、內傷(痰飲、痰火、肝陽上亢、血虛風動、氣血凝滯、瘀血阻滯等)以及多種病理產物或邪氣的交結(風痰、寒濕、火毒、風火相搏、痰火相搏、痰濕相搏、血瘀氣滯、氣滯血瘀、氣血兩虛、陰虛陽亢、陽虛陰盛、陰陽兩虛)。這種對病因病機的全面分析,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念和複雜性。隨後列出的治法,也對應著前面提到的病因病機,涵蓋了疏風散熱、清熱解毒、平肝潛陽、養血柔肝、活血化瘀、行氣散結、溫經散寒、化濕祛痰、滋陰降火、益氣養血等多元化的治療原則。雖然這部分內容是原則性的闡述而非具體案例,但它奠定了徐氏在處理這類疾病時的理論基礎。
更為具體和生動的內容體現在「春溫」、「風溫」、「時行」等溫病章節的醫案中。在這些案例裡,徐養恬詳細描述了患者的病情,包括發熱、汗出、咳嗽、吐血、肢震、神蒙、譫語、遺尿、脈象(數、促數、弦數、細數、虛弦等)、舌苔(紅燥無津、黃、白膩、焦乾、焦黑、灰黑等)、以及鼻衄、脅痛、脘痞等伴隨症狀。他對病機的判斷極為精準且富有層次感,例如「陽明氣分之火漸入營分」、「肺胃溫邪,究未盡徹」、「邪逼營分,有發狂痙厥之變」、「溫邪直入心包,昏狂口噤」、「將有逆傳心包之變,症屬極險」、「邪蘊三焦,兼涉厥陰矣!病機極險」等,這些判斷直接揭示了疾病的部位、性質、病勢以及可能出現的危險轉歸,顯示出徐氏對溫病傳變規律的深刻理解和臨床經驗的豐富。
在預後判斷方面,徐養恬十分坦誠和謹慎,常在醫案末尾標註病情的危險程度,如「最怕昏狂滋變」、「幸勿昏喘為妙」、「防其痙厥」、「症屬難治」、「症屬棘手」、「症屬極險」、「病機不善,慎之」、「症屬險重」、「病機極險」等。這種對病情的客觀評估,既是對醫案的嚴謹態度,也為讀者提供了臨床判斷預後的借鑒,體現了醫家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身能力的清醒認識。
在具體用藥方面,徐氏靈活運用多種藥物組合,反映了他根據不同病機隨證施方的特點。在溫病案例中,他廣泛使用清熱解毒、涼血養陰、化濕開竅、息風止痙等藥物,如犀角尖、元參、鮮生地、石膏、知母、連翹、茅蘆根、黃芩、丹皮、白薇、玉竹、麥冬、羚羊尖、鉤鉤、鬱金、石菖蒲、淡豆豉、山梔、葛根、柴胡等。這些藥物多為溫病學派常用的藥物,但也結合了傳統經方中的辨證思想(如提及金匱溫瘧例治)。軟白薇、玉竹等藥物在多個溫病案例中頻繁出現,可能反映了他對溫熱病邪傷陰、肺胃津虧的重視。對於危重症,他也會果斷使用像萬氏牛黃丸這樣的急救藥物。他的方劑配伍精煉而有效,旨在切中病機,解除病痛,同時考慮到扶正,避免一味攻邪而損傷正氣。
總結而言,《徐養恬方案》是一部系統記錄清代醫家徐養恬臨床經驗的醫案集。其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了大量具體的疾病診療案例,更在於透過這些案例,展示了一位醫家如何運用中醫理論,結合望聞問切,進行精準的辨證論治。書中的病案記錄詳實,病機分析透徹,預後判斷審慎,方藥應用靈活,充分體現了徐養恬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尤其在溫熱病的診療方面,展現了獨到的見解和成熟的治療方法。對經典著作的學習與融會貫通,也是其醫案成功的基礎。本書對於後世醫者學習中醫辨證論治、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特別是理解和應用清代醫學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它是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是清代醫學實踐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