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養恬

《徐養恬方案》~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七、霍亂

(案1)霍亂,脈細肢冷,舌胎黃,嘔逆氣喘,煩躁。伏暑鬱於內,陽氣亦陷入厥陰、陽明,病甚危急。先服來復丹二十丸。

法半夏,赤苓,廣藿香,米鉤,益元散,炒木瓜,麥冬,烏梅炭,大豆卷,五味子,加連梗、荷葉,伏龍肝湯代水煎。

(案2)霍亂轉筋,其勢險而難測。

白話文:

病人患霍亂,脈象細微,四肢冰冷,舌苔黃膩,嘔吐逆氣、呼吸困難,且烦躁不安。暑氣鬱積於體內,陽氣也陷入厥陰、陽明,病情十分危急。先服用來復丹二十丸。

治療方法:用半夏、赤苓、廣藿香、米鉤、益元散、炒木瓜、麥冬、烏梅炭、大豆卷、五味子,再加連梗、荷葉,以伏龍肝湯代替水煎服。

第二個案例的病人患霍亂,並伴有抽筋,病情凶險難測。

醋半夏,赤苓,益元散,藿香,炒木瓜,元精石,木通,淡竹葉,荷葉

另服來復丹廿粒。

白話文:

將以下的文字,以簡易的方式轉換為現代用語:

  • 醋半夏:使用醋處理過的半夏草藥。
  • 赤苓:紅色的茯苓(一種植物)。
  • 益元散:增強身體機能、調節氣血平衡的草藥配方。
  • 藿香:具有芳香味道的一種草本植物。
  • 炒木瓜:經過烹煮或烘烤後食用的木瓜果實。
  • 元精石:可能是指某種礦物質或者草藥成分。
  • 木通:一種常見於亞洲地區的樹種,其木材可用作建築材料或其他用途。
  • 淡竹葉:指較薄且顏色偏淺的竹子枝條和葉片。
  • 荷葉:荷花的葉子。

另外服用二十顆「來復丹」。

2. 八、瘧疾

(案1)暑瘧將一月,寒熱交爭,汗多,脈細數,舌微黃,口苦欲嘔,飲食甚少,兼有肢麻頭眩。情形虛多邪少,擬和解扶正法。

青蒿,黃芩,醋半夏,赤苓,白夕藜,麥冬,炙草,制首烏,洋參,穭豆衣,荷葉邊

(案2)伏暑類瘧,小便不利。

柴胡,黃芩,竹葉,赤苓,小青皮,金鈴子,山梔,甘草梢,滑石

白話文:

患者七月染上瘧疾,已經一個月了,寒熱交替,出汗很多,脈搏細數,舌頭微黃,口苦想吐,食慾不佳,還伴有肢體麻木和頭暈。情況顯示虛多邪少,應該採用和解扶正的方法。藥方:青蒿、黃芩、醋半夏、赤苓、白蒺藜、麥冬、炙甘草、制首烏、西洋參、穭豆衣、荷葉邊。

第二位患者,是因伏暑引起的類似瘧疾,小便不暢。藥方:柴胡、黃芩、竹葉、赤苓、小青皮、金鈴子、山梔子、甘草梢、滑石。

(案3)久瘧,脈弦細,舌微燥,兩脅痛。伏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宜和解通行。

柴胡,黃芩,天花粉,青皮,枳殼,丹皮,川芎,夕藜,桑葉,炙草

(案4)寒熱,脈細數,舌紋裂胎白。正虛邪伏,望其轉瘧乃輕。

細柴胡,黃芩,炙甘草,檳榔尖,小樸,製半夏,茯苓,當歸,加薑、棗

白話文:

久患瘧疾,脈象弦細,舌頭略微乾燥,兩側肋骨疼痛。病邪潛伏在半表半裏之間,宜用和解通行的藥物治療。

藥方:柴胡、黃芩、天花粉、青皮、枳殼、丹皮、川芎、夕藜、桑葉、炙草。

病人寒熱交替,脈象細數,舌苔有裂紋且泛白。正氣虛弱,邪氣潛伏,預計轉為瘧疾後病情會較輕。

藥方:細柴胡、黃芩、炙甘草、檳榔尖、小樸、製半夏、茯苓、當歸,加薑、棗。

(案5)復病似瘧,舌胎白,汗大泄,脈細身熱,得之傷暑。

製半夏,赤苓,廣藿香,小樸,木瓜炭,佩蘭,滑石,青蒿

(案6)久瘧,邪猶未徹,脈數口甘。尚宜疏解分清。

淨柴胡,黃芩,法半夏,青皮,黑山梔,佩蘭,滑石,淡竹葉,赤苓

(案7)瘧邪化燥薄肺,咳嗽音啞,治在上焦。

冬桑葉,杏仁,冬瓜子,桔梗,肥玉竹,青蒿,黃芩,南沙參,花粉,生甘草

白話文:

患者反复发病,症状类似疟疾,舌苔白,出汗过多,脉象细弱,身体发热,是因暑热侵袭所致。药方用半夏、赤苓、广藿香、小朴、木瓜炭、佩兰、滑石、青蒿。

患者久患疟疾,邪气尚未完全清除,脉象数,口有甜味。仍需疏解分清。药方用净柴胡、黄芩、法半夏、青皮、黑山栀、佩兰、滑石、淡竹叶、赤苓。

疟疾邪气化燥,损伤肺部,导致咳嗽、声音嘶哑,需治疗上焦。药方用冬桑叶、杏仁、冬瓜子、桔梗、肥玉竹、青蒿、黄芩、南沙参、花粉、生甘草。

(案8)自夏入秋,咳嗽纏綿,但畏風,並不發熱,白露後寒熱交作,脈弦數,舌滑。總屬伏邪為瘧之象,不可認其虛損變端。仍宜和解表裡。

旋覆花,苡仁,青皮,檳榔,茯苓,青蒿,知母,法半夏,小樸,炙草,桑葉,橘白。

(案9)右脈數大,但熱無寒,是為癉瘧,兼有咳嗽。宜從肺胃兩經調治。

嫩桂枝,杏仁,肥知母,小樸,青皮,煨葛根,黃芩,炙甘草,赤芍

白話文:

夏天轉入秋天,咳嗽不斷,怕風卻不發燒,白露後寒熱交替,脈象弦數,舌頭光滑。整體來看是暑邪伏藏,導致瘧疾的症狀,不可誤認為虛損,應該用和解表裡的藥物治療。旋覆花、薏仁、青皮、檳榔、茯苓、青蒿、知母、法半夏、小麥、炙甘草、桑葉、橘白。

右脈搏跳動頻繁,但發熱不寒,這是癉瘧,同時伴有咳嗽。需要從肺胃兩經進行調理。嫩桂枝、杏仁、肥知母、小麥、青皮、煨葛根、黃芩、炙甘草、赤芍。

(案10)伏邪久留,癉瘧無汗,舌光,脈小數。陰血不足之體,難任疏泄,法宜和解。

淨柴胡,當歸,青蒿,黃芩,丹皮,花粉,小青皮,炙甘草,赤芍

(案11)脈細澀數,寒熱如瘧,舌胎白浮膩,脘痞按痛。募原伏邪未達,防其中滿。

尖檳榔,小樸,青皮,黃芩,草蔻仁,淨柴胡,赤苓,半夏曲

(案12)瘧邪未盡,足腫及膝,脈細數,舌白。症屬糾纏。

柴胡,青皮,製半夏,黃芩,赤苓,炙甘草,小樸,川牛膝,木瓜,苡仁

(案13)瘧後氣虛發腫,自下及腹,小便通利。非濕也。

白話文:

瘧疾久治不癒,患者發燒寒熱,無汗,舌頭光亮,脈搏細小數次,這是陰血不足,難以疏泄,應當採用和解的方法。

淨柴胡、當歸、青蒿、黃芩、丹皮、花粉、小青皮、炙甘草、赤芍。

脈搏細微、澀滯而數次,寒熱交替如瘧疾,舌苔白厚膩,脘腹痞悶按之疼痛。這是募原伏邪未達,應當防止氣機壅塞。

尖檳榔、小樸、青皮、黃芩、草蔻仁、淨柴胡、赤苓、半夏曲。

瘧疾尚未完全消除,腳腫至膝蓋,脈搏細小數次,舌苔白色。這屬於瘧疾纏綿不愈。

柴胡、青皮、製半夏、黃芩、赤苓、炙甘草、小樸、川牛膝、木瓜、苡仁。

瘧疾之後氣虛導致腫脹,從下腹開始,小便通暢。這不是濕氣所致。

甜桂心,冬朮,枳實炭,桑皮,茯苓,厚杜仲,苡仁,冬瓜子,杏仁,砂仁殼,川牛膝,木瓜

(案14)瘧後轉瀉,舌黃紋裂,脈左細、右數大。暑邪內傳,老年陰枯,燥劑不宜,此為難治。

東白芍,炙甘草,炒銀花,赤苓,青防風,柴胡,枳實,鮮荷葉

(案15)瘧根未斷,腹漸脹滿,脈微細。中虛邪湊之象,調之非易。

雞內金,新絳,旋覆花,枳實,小青皮,冬白朮,小樸,柴胡,赤苓,砂仁殼

白話文:

甜桂心、冬朮、枳實炭、桑皮、茯苓、厚杜仲、苡仁、冬瓜子、杏仁、砂仁殼、川牛膝、木瓜。

瘧疾之後轉而腹瀉,舌苔黃色並有裂紋,脈象左邊細弱、右邊數而有力。這是暑邪入侵內部,老年人陰氣枯竭,燥性藥物不宜使用,因此難以治療。

東白芍、炙甘草、炒銀花、赤苓、青防風、柴胡、枳實、鮮荷葉。

瘧疾的病根尚未消除,腹部逐漸脹滿,脈象微細。這是由於身體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的表現,調治起來不容易。

雞內金、新絳、旋覆花、枳實、小青皮、冬白朮、小樸、柴胡、赤苓、砂仁殼。

(案16)三瘧兩月,經期即阻而不止,脈來細數。伏邪深入厥陰,一時難愈。

海南子,小樸,肥知母,黃芩,軟白薇,小青皮,草果,烏鰂骨,茜草,石菖蒲

(復診)三瘧未止,兼以腹脹、咳嗽,脈左偏弦。難調之恙。

甜桂心,冬朮,炒枳實,桑皮,茯苓,厚杜仲,苡仁,冬瓜子,杏仁,砂仁殼,川牛膝,木瓜

(復診),三瘧雖亂,邪究未徹,脈虛而數,盜汗,咳嗽。似屬轉出肺經。擬和營衛法。

嫩桂枝,生白芍,炙甘草,大杏仁,制川樸,生牡蠣,小青皮,炒苡仁,冬桑葉,全當歸,軟白薇,肥玉竹

白話文:

病人患瘧疾兩個月,月經也一直不正常,脈搏細而數。寒邪深入厥陰,一時難以治癒。醫師開了海南子、小樸、肥知母、黃芩、軟白薇、小青皮、草果、烏鰂骨、茜草、石菖蒲等藥。複診時,瘧疾未愈,還伴隨腹脹、咳嗽,脈象左邊偏弦。難以調治。醫師改方,用甜桂心、冬朮、炒枳實、桑皮、茯苓、厚杜仲、苡仁、冬瓜子、杏仁、砂仁殼、川牛膝、木瓜等藥。再次複診,瘧疾雖然混亂,但邪氣尚未完全清除,脈搏虛弱而數,盜汗,咳嗽。似乎是轉入肺經。醫師擬用和營衛法,開了嫩桂枝、生白芍、炙甘草、大杏仁、制川樸、生牡蠣、小青皮、炒苡仁、冬桑葉、全當歸、軟白薇、肥玉竹等藥。

(案17)髫年。寒熱日作,煩躁,神蒙,時有痙厥之勢,脈弦數,汗出不至足。邪留少陽、厥陰之間,糾纏可慮。

羚羊尖,鉤鉤,黑山梔,丹皮,鬱金,童木通,連翹,益元散,生甘草,石菖蒲,加竹葉

(案18)瘧象雌雄,脈細數無力,舌胎黃膩,平素多痰而形體卻瘦,汗泄食少。此濕熱內蘊,陰分又不足,法宜緩調自愈。

法半夏,赤苓,小青皮,川樸,炒山梔,生牡蠣,冬朮,福澤瀉,佩蘭,鹿含草,心會白,姜竹茹

白話文:

年幼孩子,經常反覆發燒、發冷,心煩意亂,神志不清,偶爾抽搐,脈搏弦數,出汗但不透徹。病邪停留在少陽、厥陰之間,糾纏不清,令人擔憂。

用羚羊角尖、鉤藤、黑山梔子、丹皮、鬱金、木通、連翹、益元散、生甘草、石菖蒲,再加竹葉。

瘧疾發作有陰陽之別,脈搏細數無力,舌苔黃膩,平時痰多但形體消瘦,容易出汗,食慾不振。這是濕熱內蘊,陰虛不足,需要慢慢調養才能自愈。

用半夏、赤苓、小青皮、川樸、炒山梔子、生牡蠣、冬朮、澤瀉、佩蘭、鹿含草、心白、竹茹。

(案19)陸。上嘔下瀉,瘧勢寒戰熱微,脈細,舌膩,痰多。中虛,濕矇混,症非輕淺。

炒茅朮,防風,法半夏,豆卷,廣藿香,陳皮,炙甘草,厚朴,生薑

(案20)久瘧,結癖在於左脅,脹及半腹,寒熱三日一至。怕延中滿,難治。

炙鱉甲,青皮,尖檳榔,蔻仁,淡芩,法半夏,赤苓,炙甘草,柴胡,炒枳實,炒冬朮,知母

白話文:

患者上吐下瀉,瘧疾發作時寒戰明顯,發熱輕微,脈象細弱,舌苔厚膩,痰多。這是由於脾胃虛弱,濕氣蒙蔽,病情並不輕微。

方劑:炒茅術、防風、法半夏、豆卷、廣藿香、陳皮、炙甘草、厚朴、生薑。

患者長期患瘧疾,病灶積聚在左脅,脹滿波及半腹,寒熱交替,每三天發作一次。患者害怕延誤病情,治療困難。

方劑:炙鱉甲、青皮、尖檳榔、蔻仁、淡芩、法半夏、赤苓、炙甘草、柴胡、炒枳實、炒冬朮、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