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養生四要》作為明代醫家萬全所著的一部重要養生著作,以其系統性的論述和實踐性的指導,在傳統中醫養生學領域佔有顯要地位。此書將養生之道提綱挈領地歸納為數個核心要點,不僅繼承了前人關於保養身心的智慧,更結合萬全自身的臨床經驗和對生命的深刻體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養生思想遺產。全書分為四卷,架構清晰,邏輯縝密,從宏觀的養生要旨,深入到具體的養生方法、飲食原則及藥物應用,層層遞進,旨在引導讀者全面而有效地實踐養生。

萬全在書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對養生精髓的概括。從序言中,我們便可窺見作者著書的動機與沉重的心情。他目睹身邊親人因疏忽養生而早逝,痛心疾首,因此發願將養生之訣公諸於世,警醒世人,特別是少年英才,勿因一時不慎而折損寶貴的生命。這種從個人經歷中生發出的警示,使得《養生四要》在理論之外,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關懷與勸誡。作者認為養生並非遙不可及的玄奧之術,而是根植於日常生活、關乎個人選擇與實踐的根本之道。他在序中引述「要要養也」,強調養生的重要性,並指出若能「識其戚而豫焉」(預見其弊端而預加防範),雖不達老聃之「天定」境界,亦可望如籛堅般得享高壽,這點明了養生是「人定」的努力方向,肯定了個體在健康維護上的主動作用。

在《養生四要》的核心思想上,萬全提出了「養生四要」的基本原則,包括「精神內守,形體外養」、「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勿恣情欲」、「節欲保精」。這些原則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中醫「形神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精神內守,形體外養」強調了心神與形體並重,是養生的根本大法。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擾,是內在的基礎;而身體強健,能夠適應環境,則是外在的保障。這與中醫強調情志對健康的影響是一致的。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不定則百病生。因此,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減少慾念和煩惱,是養生的首要任務。同時,適度的體力活動和外部鍛煉也是必需的,以使身體筋骨強健,氣血流通,抵禦外邪侵襲。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則是養生的重要實踐方法。飲食是身體能量的來源,但必須有節制,不偏不倚,不宜過飽過飢,不宜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不潔之物。正如補充內容所強調的「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起居習慣則關乎人體生物鐘與天地節律的協調,早睡早起,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才能使臟腑機能正常運轉,氣血陰陽得以調和。

「不妄作勞,勿恣情欲」警示人們要勞逸結合,並節制情志與慾望。過度勞累會損耗氣血,導致身體虧虛;而放縱情志慾望則會擾亂心神,損傷精氣。萬全認為勞逸適度能保持身體活力,節制情欲則能心神清明,這是維持身心平衡的關鍵。

「節欲保精」被萬全視為養生的「要法」。精是生命的根本,是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也是生殖和生長的動力。過度耗精會導致腎虛體弱,百病叢生,甚至影響壽命。節制房事,保養精氣,是固本培元的重要途徑。

雖然書中將「養生四要」概括為上述四點,但從提供的卷宗目錄及部分內容來看,萬全實際在書中展開論述時,將其歸納為「寡欲」、「慎動」、「法時」、「卻疾」這四個章節或層面。這兩種歸納方式實則緊密相關,互為闡釋。

第一卷的「寡欲第一」便是對「節欲保精」以及部分「不妄作勞,勿恣情欲」的具體展開。萬全從人的自然屬性「食色,性也」談起,肯定飲食男女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不認同絕谷、休妻的極端長生之說。他引用孔子「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的教誨,深入分析了精氣對人體的重要性,特別是男子「二八腎氣盛,精氣溢焉」的階段,強調了過早、過度縱欲的危害,並引述古人「三十而娶」的智慧。書中詳細闡述了「七損八益」的理論,這是一套關於男女性生理特點和養生法則的經典論述,指出女子宜耗氣調血,男子宜補氣固精,強調了陰陽平衡的重要性。為此,作者甚至提供了具體的藥方如「八益丸」和「七損丸」,作為輔助保精固本、調血理氣的方法,這體現了醫家的實用精神。他深刻描繪了傷精對身體的損害,從小便淋痛、大便乾澀到骨髓枯竭的嚴重後果,並引用呂純陽的詩句「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伏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以形象的比喻警示世人切勿輕忽色欲的戕害,可見萬全對「寡欲」的重視程度,是從生命本源的高度來論述的。

第二卷的「慎動第二」則與「精神內守,形體外養」以及部分「不妄作勞」緊密相連。「慎動」不僅僅指身體的活動,更深入到心靈、情緒、感官的「動」。萬全引用《易經》「吉凶悔吝生乎動」,強調「動以禮則吉,動不以禮則凶」。他將「慎動」與儒家的「主敬」、老莊的「抱一」、佛家的「觀自在」相聯繫,指出其核心在於「慎獨」工夫,即在人所不知之處,依然保持警惕和覺察。他強調在喜怒哀樂等情緒未發之時保持中和,在情緒發動時則需「發開中節」,不偏不倚。過度的感官刺激(五色、五聲、五味、五臭)會耗散精神和精氣,導致目盲、耳聾、口爽、鼻塞等問題,這正是對「形體外養」中如何保護感官的具體指導。此外,萬全列舉了「五傷」(暴喜傷心等情志過度)、「五勞所傷」(久視傷血等姿勢行為不當)、「四損」(視過損明等感官慾望過度),這些都屬於「妄作勞」和「恣情欲」在不同層面的體現,強調了不良的「動」對臟腑、氣血、筋骨的廣泛傷害。他特別指出,相比於形體之傷猶可治癒,情志心志的病痛更為棘手,非樂天知命者難以治癒,這再次凸顯了「精神內守」在養生中的基礎和核心地位。

第三卷的「法時第三」,雖然提供的內容較少,但開篇即引述《黃帝內經》的「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點明了本章的主旨——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來調整生活和飲食。這與「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中的「有常」概念相呼應。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生理活動應與自然界的節律相適應。春夏陽氣生發,應當助長陽氣;秋冬陰氣收藏,則應當斂陰潛陽。通過飲食、起居、活動的調整,使人體與季節變化協調一致,才能有效預防疾病,保持健康。萬全對此原則的強調,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第四卷的「卻疾」雖然在提供的內容中沒有具體的章節展開,但在第一卷開頭對養生四法的總結中被提及:「卻疾者,謂慎於醫藥也。」這表明萬全的養生觀並非完全排斥醫藥,而是在前三者(寡欲、慎動、法時)的基礎上,將「慎於醫藥」作為養生的第四個重要方面。這意味著在遵循生活規律、保養精氣神志、順應自然節律之外,當疾病發生時,應當謹慎選擇醫藥,避免誤治或藥物毒性帶來的傷害。這也提示我們,養生不僅是預防,也包括正確地處理已發生的健康問題。

綜觀《養生四要》,萬全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養生體系。他不僅闡述了養生的基本原理,更將其落實到具體的日常行為規範和心態調整上。書中融匯了儒、釋、道等多家思想,將個人修養、行為規範、生理調節與自然規律相結合,體現了傳統中華文化重視身心整體健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

萬全的著作之所以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於其:

  1. 系統性與全面性: 將養生從精神到形體,從內在到外在,從日常行為到順應時節,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並給出了明確的要點。
  2. 理論與實踐結合: 不僅闡述了養生原理,更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如提到的日常習慣、甚至藥方),使其通俗易懂,易於操作。
  3. 深刻的哲學基礎: 將養生與儒家的修身、道家的葆真、佛家的觀心等思想相結合,提升了養生思想的深度和廣度。
  4. 警世勸誡的意義: 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強調養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賦予了這部書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

總而言之,萬全的《養生四要》是一部集大成的養生經典。它告訴我們,養生並非一時之舉,而是一種需要貫穿於日常生活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節制慾望、保持心神清靜、注意飲食起居、順應自然變化,並在必要時謹慎運用醫藥,我們便能有效地保養身心,提升生命的質量與長度。這部書的智慧,即使在今天,對於追求健康和諧生活的人們,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發價值。它提醒我們,健康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關鍵在於對自身生命保持覺知,並付諸持之以恆的實踐。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6)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