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養生四要》~ 卷之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4)

1. 卻疾第四

水一盞,煎八分,臨睡服。

大阿膠丸,凡嗽血俱用*,

真阿膠(蛤粉炒成珠),生地黃,天冬(去心),白茯苓,五味子(肥者),山藥(各一兩),貝母,知母,款冬花,桔梗,桑白皮(蜜制),杏仁(炒,去皮),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病者憎寒,面黃,耳聾,焦枯,䯒痠痛,小便白濁淋漓,其病在腎,宜服:

加味四物湯,此補腎虛之要藥也。

熟地黃(二錢二分),川芎(五分),歸身(八分),白芍(一錢),知母(八分),黃柏(炒褐色,八分),天冬(去心,一錢),五味(十二粒),柏子仁(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下。

又宜服紫河車丸。方見前。

此上三條,乃治虛勞之法也。

人有常病實熱者,熱久不退,元氣受傷,所謂壯火食氣也。宜生熟三補丸主之:

此方瀉壯火,以去元氣之賊,除客熱以滋腎水之源。水升火降,成既濟之功;天清地寧,致交會之用,豈小補云乎哉。

黃芩,黃連,黃柏(用半生半熟),甘草(半生半炙,各一兩)

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

人有脾虛生瘡者,宜枳殼化痰丸主之: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二兩),陳皮(去白留紅,七錢半),半夏曲(一兩),香附(童便浸,一兩半),神麯(炒,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兩半)

為末,荷葉包米煮飯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

此方健脾胃,成傳化之功,進飲食,無留滯之積。開鬱而氣自順,化痰而飲不蓄,藥品雖微其功最大。

《內經》曰:「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小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其七」。製為定數者,恐傷正氣也。又曰:「穀肉菜果,以食養盡之」者,謂以穀肉菜果,去其未盡之邪也。可見穀肉菜果皆藥也。

凡肝病者宜食酸,麻子、犬肉、韭,皆酸,所謂以酸瀉之也。

心病者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所謂以苦瀉之也。

脾病者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所謂以甘瀉之也。

肺病者,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所謂以辛瀉之也。

腎病者宜食鹹,大豆、豬肉、粟、藿皆咸,所謂以咸瀉之也。

今人無事,多喜服酒藥者,謂其去風濕也。蓋人身之中,陽主動,陰主靜,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酒者辛燥之物,助陽耗陰者也,加之辛燥之藥,不已甚乎。辛則發散,燥則悍熱,春夏飲之,則犯遠溫遠熱之禁;秋冬飲之,則失養收養藏之道。果有風濕之疾,飲之可也;無風無濕,飲此辛散燥熱之劑,則腠理開,血氣亂,陽不能固,陰不能密,風濕之氣,因而乘之,所謂啟關納寇也。

吾平生不妄與人以古方,必有是病,可用酒助其藥力者,則與以對症之藥,而烏附草藥不敢用也。若夫常飲之酒,則有仙家可以調氣,可以怡神,豈特卻疾而已哉。

白話文:

卻疾第四

睡前服用煎好的藥水八分(約八成)。

大阿膠丸:凡咳嗽吐血皆可用。 配方:真阿膠(用蛤粉炒成珠狀)、生地黃、天冬(去心)、白茯苓、五味子(肥大的)、山藥(各一兩)、貝母、知母、款冬花、桔梗、桑白皮(蜜制)、杏仁(炒,去皮)、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若病人畏寒、面色發黃、耳聾、身體消瘦、腰痠痛、小便混濁且量多,則病在腎臟,宜服用加味四物湯,此為補腎虛的重要藥方。

加味四物湯:配方:熟地黃(二錢二分)、川芎(五分)、當歸(八分)、白芍藥(一錢)、知母(八分)、黃柏(炒至褐色,八分)、天冬(去心,一錢)、五味子(十二粒)、柏子仁(五分)。 用兩盞水煎成一盞,空腹服用。

也宜服用紫河車丸(方劑見前)。

以上三種藥方,都是治療虛勞的方法。

若病人常患實熱之症,熱邪久久不退,元氣受損(所謂「壯火食氣」),宜服用生熟三補丸。此方能瀉去過盛的火氣,去除損傷元氣的邪氣,清除外感熱邪,滋養腎水的根本。使水火平衡,達到陰陽調和的境界,豈是小小的補益之功所能比擬的?

生熟三補丸:配方:黃芩、黃連、黃柏(一半生曬,一半炮製)、甘草(一半生曬,一半炮炙,各一兩)。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

若病人脾虛而生瘡,宜服用枳殼化痰丸。

枳殼化痰丸:配方:白朮(二兩)、枳實(麩炒,二兩)、陳皮(去白留紅,七錢半)、半夏曲(一兩)、香附(用童子尿浸泡,一兩半)、神麴(炒,一兩)、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兩半)。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米飯蒸煮成丸藥,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

此方能健脾胃,使脾胃功能正常運轉,促進飲食消化吸收,無積滯之症。 疏通肝氣,使氣機暢順;化解痰濁,使水液代謝正常,藥物雖微,其功效卻最大。

《內經》說:「毒性大的藥物治病,需減量三分之一;毒性小的藥物治病,需減量五分之二;無毒的藥物治病,需減量七分之三。」 制定劑量標準,是為了避免損傷正氣。 又說:「穀物、肉類、蔬菜、水果,用飲食來補充人體所需。」 意思是說,用穀物、肉類、蔬菜、水果來去除體內尚未完全消除的邪氣。 由此可見,穀物、肉類、蔬菜、水果也都是藥物。

凡肝臟有病者,宜食用酸味食物,如麻子、犬肉、韭菜,都是酸味的,這是用酸味來瀉肝火的道理。

心臟有病者,宜食用苦味食物,如小麥、羊肉、杏、薤,都是苦味的,這是用苦味來瀉心火的道理。

脾臟有病者,宜食用甘味食物,如粳米、牛肉、棗、葵,都是甘味的,這是用甘味來瀉脾火的道理。

肺臟有病者,宜食用辛味食物,如黃黍、雞肉、桃、蔥,都是辛味的,這是用辛味來瀉肺火的道理。

腎臟有病者,宜食用鹹味食物,如大豆、豬肉、粟米、藿,都是鹹味的,這是用鹹味來瀉腎火的道理。

現在很多人沒病也喜歡服用酒藥,認為可以祛除風濕。 其實人體內陽氣主動,陰氣主靜,陽氣通常較盛,陰氣通常不足。 酒是辛燥之物,會助長陽氣而耗損陰氣。 再服用辛燥的藥物,豈不是更過分了? 辛味會發散,燥性會使人發熱,春夏飲用,則違背了遠離溫熱的禁忌;秋冬飲用,則違背了養陰收斂的道理。 如果確實患有風濕病,飲用酒藥是可以的;如果沒有風濕,飲用這些辛散燥熱的藥物,則會使毛孔張開,氣血紊亂,陽氣不能固攝,陰氣不能閉藏,風濕邪氣乘虛而入,這就是「打開關口讓敵人進來」的意思。

我一生從不隨便給人開古方,只有確實患有此病,可用酒來增強藥效時,才給予對症的藥物,而絕不敢用烏附草藥。 至於平常飲用的酒,有仙家可以藉此調和氣血,怡養精神,豈僅僅是祛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