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卷之二 (7)
卷之二 (7)
1. 卷之三
2. 法時第三
按《內經》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王太僕注云: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實,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閒逸,潛伏隱括,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凡天地之氣,順則和,競則逆,故能致災咎也。所以古先哲王,立四時調神之法,春則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順其發陳之氣,逆則傷脾矣。夏則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氣得泄,以順其蕃秀之氣,逆則傷心矣。秋則早起,與雞俱興,收劍神氣,以順其容平之氣,逆則傷肺矣。冬則早臥晏起,必待日光,無泄皮膚,以順其閉藏之氣,逆則傷腎矣。
陰陽和則氣平,偏勝則乖,乖便不和,故春夏養陽也,濟之以陰,使陽氣不至於偏勝也;秋冬養陰也,濟之以陽,使陰氣不至於偏勝也。嘗觀孔子,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冬則狐貉之厚以居。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其法天時可見矣。
月令,春食麥與羊,夏食菽與雞,秋食麻與犬,冬食黍與彘者,以四時之食,各有所宜也。又春木旺,以膳膏香助胃;夏火旺,以膳膏腥助肺;秋金旺,以膳膏臊助肝;冬水旺,以膳膏羶助心。此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
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裁成輔相,以贊天地之化育,以左右民者。其見於經,在《易》之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安靜以養其陽,使之深潛固密而無所泄也。在《詩》之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早獻羔祭韭,謂藏水發冰以節陽氣之盛,使厲氣不降,民不夭折也。
在《禮》月令冬至則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在夏至,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操擾,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其嗜欲,定心氣,聖人之尤民如此。故逆天違時者不祥,縱欲敗度者有殃。
《禮》仲之月,春雷先發聲。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先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肖,必有凶災。故孔子迅雷風烈必變,敬天之威也。凡夫婦同寢,如遇迅雷光電,驟風暴雨,日月薄蝕,即當整衣危坐待旦,不可心志蠱惑,敗度敗禮,不特生子不肖,亦今夭壽。
白話文:
法時第三
《內經》說:聖人春天夏天保養陽氣,秋天冬天保養陰氣,順應自然規律。因此能與萬物一起在生長消亡中循環往復。王太僕註解說:春天吃涼的,夏天吃寒的,以保養陽氣;秋天吃溫的,冬天吃熱的,以保養陰氣。
春天三月,萬物萌發,天地間生機勃勃,草木繁榮。晚上睡得晚一點,早上起得早一點,在庭院裡多走動,頭髮披散,身體放鬆,使精神舒暢,生機盎然,不要壓抑它,要給予它,不要奪取它,要獎賞它,不要懲罰它。這是順應春天的氣候,養生的方法。
夏天三月,萬物茂盛繁榮,天地之氣交合,百花盛開,果實累累。晚上睡得晚一點,早上起得早一點,不厭倦陽光,使精神平和,不發怒,使花朵結果實,使體內之氣得以舒泄,好像把喜愛的事物放在外面一樣。這是順應夏天的氣候,養生的方法。
秋天三月,天氣轉涼,地氣顯現,早睡早起,和雞一起打鳴,使精神安寧,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使秋天的氣候平和,不要讓自己的意志外放,使肺氣清朗。這是順應秋天的氣候,養生的方法。
冬天三月,萬物閉藏,河水結冰,土地凍裂,不要擾動陽氣,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出才起床,使精神輕鬆閒適,潛藏收斂,遠離寒冷靠近溫暖,不要讓皮膚受寒,使體內之氣不受損害。這是順應冬天的氣候,養生的方法。
總之,天地之氣,順應則平和,違逆則災禍叢生。因此古代聖賢制定了四季調養精神的方法:春天夜臥早起,在庭院裡多走動,頭髮披散,身體放鬆,以順應萬物萌發的氣機,違逆則傷脾;夏天夜臥早起,不厭倦陽光,使體內之氣得以舒泄,以順應萬物繁茂的氣機,違逆則傷心;秋天早起,和雞一起打鳴,收斂神氣,以順應秋天平和的氣機,違逆則傷肺;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出才起床,不要讓皮膚受寒,以順應萬物閉藏的氣機,違逆則傷腎。
陰陽調和則氣血平和,偏盛則失衡,失衡則不調和。因此春夏養陽,輔以陰,使陽氣不至於過盛;秋冬養陰,輔以陽,使陰氣不至於過盛。孔子在炎熱的夏天穿著薄紗衣,一定要解開衣襟,冬天則穿著厚厚的狐貉皮衣。公都子說:冬天喝熱湯,夏天喝冷水。他們順應天時,可以作為典範。
按月令,春天吃麥子和羊肉,夏天吃豆子和雞肉,秋天吃麻子和狗肉,冬天吃黍米和豬肉,這是因為四季的飲食,各有其宜。又因春天木氣旺盛,所以飲食應以甘甜醇厚來滋養脾胃;夏天火氣旺盛,所以飲食應以甘香腥味來滋養肺;秋天金氣旺盛,所以飲食應以酸辛之味來滋養肝;冬天水氣旺盛,所以飲食應以鹹鮮之味來滋養心。這就是所謂的根據其不足來補充它。
自上古以來聖明之君,繼承天命,建立制度,輔佐君主,以讚助天地之化育,以治理百姓。這在經典中有所體現:《易經》的《復》卦,先王在冬至日關閉城門,禁止商旅通行,安靜地保養陽氣,使陽氣深藏內斂而不外泄;《詩經》的《七月》篇,記載了冬至日鑿冰,儲藏冰塊,祭祀,以調節陽氣的盛衰,使寒冷的氣候不致於過於嚴寒,百姓免於夭折;《禮記》中記載冬至日君子要齋戒,住所要溫暖舒適,保持身心安寧,遠離聲色,節制慾望,使形神安靜,以等待陰陽的平衡;夏至日君子也要齋戒,住所要溫暖舒適,避免操勞,遠離聲色,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節制慾望,使心神安定,聖人教化百姓的方式就是如此。所以違逆天時者必遭不祥,縱慾放肆者必受災殃。
《禮記》中說,仲春之月,春雷初鳴。雷鳴之前三日,要敲打木鐸告誡百姓說:春雷將要發聲,如果有人不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生下的孩子將是不肖子孫,必定會有災禍。所以孔子聽到迅雷暴風雨,都會有所警覺,敬畏上天的威嚴。凡是夫妻同寢,如果遇到迅雷閃電,狂風暴雨,日食月食等現象,都應該整理衣冠,端坐等待天明,不可以心神迷亂,違背禮法,不僅會生下不肖子孫,而且自己也會短命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