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寡欲第一
葛花,白豆蔻,砂仁(各五錢),木香(五分),青皮(三錢),陳皮,人參,白茯苓,豬苓(各一錢半),白朮,神麯,澤瀉,乾生薑(各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發汗,酒病去矣。
酒客病酒,酒停不散,清則成飲,濁則成痰。入於肺則為喘,為咳。入於心則為心痛,為怔忡,為噫。入於肝則脅痛,為小腹滿痛,為嘔苦汁,為目昧不明。入於脾為脹,為腫,為吞酸,為健忘。入於腎為溺澀,赤白濁,為腰痛,為背惡寒。入於胃為嘔吐,為泄痢,為胃脘當心而痛。
有諸症疾,種種難名,不亟去之,養虎為患。以十棗湯主之。只一劑根株悉拔,勿畏其峻,而不肯服。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芫花(炒研末),甘遂末,大戟末(強者三分,弱者折半),大棗(肥者十個)
水一鍾半,煮棗至八分,去棗入藥末,攪勻服之,得快下清水,其病去矣,不動再作一服,動後糜粥自養。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飽食者,太過也。食過常分則飽,飽則腸滿,滿則筋脈皆橫,則解散不相連屬矣。腸癖者,泄利也。痔者積也。腸癖為痔,即便血也,近則為痢,久則為脾泄,為腸風,為臟毒矣。
脾者,卑職也,乃卒伍使令之職,以司轉輸傳化者也。故脾謂之使。胃者,倉廩之腑,乃水穀之所納出,故胃謂之市。人以穀氣為主者,脾胃是也。脾胃強則穀氣全,脾胃弱則穀氣絕。全谷則昌,絕谷則亡。人於脾胃可不知所養乎。養脾胃之法,節其飲食而已。
脾胃者,土也。土寄旺於四季,脾胃寄養於四臟。故四時非土,無以成生長收藏之功;四臟非土,無以備精氣筋脈之化。然有陽土有陰土者,陰土坤也,萬物之所歸藏也,陽土艮也,萬物之所以成始成終也。陰土陽土非戊己之謂也,陽土備化,陰土司成。受水穀之入而變化者,脾胃之陽也,散水穀之氣,以成榮衛者,脾胃之陰也。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此之謂也。
古人制食,早曰昕食,晏曰旰食,夕曰晡食,謂之三餐。三餐之外不多食也。孫真人曰:早晨一碗粥,飯莫教人足,恐其過飽,傷脾胃也。
《周禮》曰:「樂以侑食。」故有初飯、亞飯、三飯、四飯之官。脾好樂,管絃之音一通於耳,脾即磨矣。叔和云:「磨谷能消食」。是以聲音皆出於脾。夏月戒晚食者,以夜短難消化也。
五味稍薄,則能養人,令人神爽,稍多,隨其臟腑各有所傷。故酸多傷脾,辛多傷肝,咸多傷心,苦多傷肺,甘多傷腎,此乃五行之理。初傷不覺,久則成患也。
古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歠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凡人食後,微覺胸中不快,此食傷也。即服消導之劑,以助脾之傳化,不可隱忍,久則成積矣。加味二陳湯主之。
白話文:
寡欲第一
葛花、白豆蔻、砂仁各五錢,木香五分,青皮三錢,陳皮、人參、白茯苓、豬苓各一錢半,白朮、神麴、澤瀉、乾薑各二錢,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送服,只要能發汗,酒病就好了。
酒客飲酒過度,酒氣滯留不散,清者變成積飲,濁者變成痰飲。入肺則導致喘咳,入心則導致心痛、心悸、呃逆,入肝則導致脅痛、小腹脹痛、嘔吐苦水、視力模糊,入脾則導致腹脹、腫脹、吞酸、健忘,入腎則導致排尿困難、尿液混濁、腰痛、背部怕冷,入胃則導致嘔吐、腹瀉、胃脘部疼痛。
出現這些症狀,種類繁多難以一一命名,如果不盡快去除,就會養虎為患。可用十棗湯治療。只需一劑就能徹底根治,不要害怕它的峻猛之性而不敢服用。《傷寒論》說:「服藥若不出現瞑眩反應,則疾病不會痊癒。」
芫花(炒後研成末)、甘遂末、大戟末(體質強壯者用三分,體質虛弱者用一半),大棗(肥大的用十個)。
用一杯半水,煮大棗至八分熟,去棗加入藥末,攪勻服用,迅速排出清水,病情即可痊癒,若沒有效再服用一劑,服藥後食用稀粥調養身體。
暴飲暴食,會導致筋脈鬆弛,腸道疾病會發展成痔瘡。飽食就是過度飲食,經常超過食量就會飽脹,飽脹則腸道充盈,腸道充盈則筋脈鬆弛,互相不能連貫。腸道疾病會導致腹瀉,痔瘡是積聚的結果。腸道疾病發展成痔瘡,就會出血,初期為痢疾,久則會導致脾虛洩瀉、腸風、臟腑毒素。
脾臟是人體的執行官,負責運輸和轉化的職責,所以稱脾為「使」。胃是人體的倉庫,負責容納和消化食物,所以稱胃為「市」。人體依靠谷氣維持生命,脾胃就是負責這個的。脾胃強健,谷氣充足,脾胃虛弱,谷氣衰竭。谷氣充足則人體昌盛,谷氣衰竭則人體衰亡。人怎麼能不注重脾胃的保養呢?保養脾胃的方法,就是節制飲食。
脾胃屬土,土氣旺盛於四季,脾胃則依靠四臟的滋養。所以四季的生長收藏都離不開土,四臟的精氣筋脈的化生也都離不開土。土分陰土陽土,陰土為坤,是萬物歸藏之處;陽土為艮,是萬物始終成形的基礎。陰土陽土非戊己之謂也,陽土負責化生,陰土負責成熟。吸收水穀並轉化的作用是脾胃的陽氣,散布水穀之氣以滋養身體的是脾胃的陰氣。
只要能好好保養,萬物都能生長;如果失卻保養,萬物都會衰敗,這就是道理。
古人飲食有規律,早晨叫昕食,中午叫旰食,晚上叫晡食,稱為三餐。三餐之外不多食。孫真人說:早晨一碗粥就好,晚上不要讓自己吃飽,以免過飽傷脾胃。
《周禮》說:「以音樂佐餐」。所以有初飯官、亞飯官、三飯官、四飯官之分。脾臟喜歡音樂,管弦之音一入耳,脾胃就能磨動食物。叔和說:「磨動穀物能幫助消化」。所以聲音都來自於脾。夏季要避免晚飯吃太晚,因為晚上時間短,食物難以消化。
五種味道要適量,才能養人,讓人精神爽朗,如果過多,就會損傷各個臟腑。所以酸味過多傷脾,辛味過多傷肝,鹹味過多傷心,苦味過多傷肺,甘味過多傷腎,這是五行之理。剛開始損傷不明顯,時間久了就會成病。
古人飲食講究五味調和,目的是為了使其協調平衡。不暴飲暴食,不狼吞虎嚥,這是節制的禮儀,謹防飲食過量。如果吃完飯後,感覺胸中不適,這就是飲食傷了脾胃。就要服用消導的藥物,以幫助脾臟的運化功能,不能忍耐,時間長了就會積聚成疾。加味二陳湯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