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卷之一 (6)
卷之一 (6)
1. 寡欲第一
橘紅,白茯苓(各七分),半夏(制,一錢),炙甘草(三分),川芎,蒼朮,白朮(各八分),山楂肉(一錢半),砂仁(五分),神麯(另研末炒,七分),香附(一錢),上除麥櫱(炒為末另包)
余藥細切,水二盞,姜三片,大棗三枚,煎一鍾去渣,調上神麯、麥芽末服之。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常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飢則求食,飽則棄余可也。苟不知節,必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害其中和之氣。傳化之遲,斯成菀莝之積矣,為闢為滿為痛。縱一時之欲,貽終身害,善養生者,固如是乎。即當明以告醫,攻去之可也。宜分冷積熱積,用原物湯,攻而去之。
如傷肉食麵食,辛辣厚味之物,此熱積也,宜三黃枳朮丸。
原物湯
即以所傷之物,同韭菜搗爛作團,火燒存性,取起研細,煎湯作引,故曰原物湯,又曰溯源湯,送三黃枳朮丸。
黃芩(酒洗),黃連(酒洗),大黃(濕紙包煨焙乾,各一兩),神麯,橘皮,白朮(各七錢半),枳實(麩炒,五錢)
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服。
如傷瓜桃生冷冰水之類,此冷積也,宜木香清積丸。即以所食生冷物,用韭菜同搗作丸,如前法煎下。
木香清積丸
木香(去苞),益智仁(各二錢),青皮,陳皮(各三錢),三稜(煨),莪朮(煨,各五錢),牙皂(燒存性,一錢半),巴豆肉(醋煮乾,另研,五錢)
為末,醋打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服。
凡人早行,宜飲醇酒一二杯,或食糜粥,不可空腹而出者。昔三人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食飯,一人空腹。後空腹者死,食飯者病,飲酒者無恙。
凡辛熱、香美、炙煿、煎炒之物,必不可食,多食令人發癰。《內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足,太過也,大疔,疽之最毒者。凡人發疽,如麻如豆,不甚腫大。惟根腳堅硬如石,神昏體倦,煩躁不安,食減嗌乾,即疔毒也。其外如麻,其里如瓜,宜真人活命散主之,多多益善。
瓜蔞根(一錢),甘草節,乳香(各一錢),穿山甲(蛤粉炒,三大片),赤芍,白芷,貝母(各一錢),防風(七分),沒藥,皂角(各五分),歸尾(酒洗),金銀花(三錢),大黃(酒煨,一錢),木鱉肉(八分)
用金華酒二盞煎服,服藥後再飲酒數杯,以助藥力。體重者加黃耆一錢,減大黃五分,大便溏者勿用大黃。
白話文:
寡欲第一
方劑中,橘紅、白茯苓各七分,半夏(製,一錢),炙甘草三分,川芎、蒼朮、白朮各八分,山楂肉一錢半,砂仁五分,神麴(另研末炒,七分),香附一錢。以上藥物除去麥芽(炒為末,另包)。其餘藥物切細,加水兩盞、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煎煮,至一盞量去渣,再加入炒好的神麴和麥芽末服用。
日常生活中,不要縱慾貪食,要時刻牢記「病從口入」,時刻反省自身。應學習古代先賢,飢而食,飽則止,不可過度放縱。若不知節制,必定吃飽後才停,就會導致飲食偏頗,損害身體的平衡,造成代謝緩慢,積聚廢物,引發腹脹、飽滿、疼痛等不適。一時的放縱享樂,會造成終生的傷害,善於養生的人,必然謹慎如此。如果已經出現此類症狀,應當告知醫生,積極治療。需區分是寒積還是熱積,寒積用原物湯攻之,熱積用三黃枳朮丸。
原物湯:以患者食入導致不適的食物,與韭菜搗爛,揉成藥丸,燒至藥性存留,研磨成細末,煎湯服用,作為藥引,所以稱為原物湯或溯源湯,送服三黃枳朮丸。
三黃枳朮丸組成:黃芩(酒洗)、黃連(酒洗)、大黃(濕紙包煨焙乾)各一兩,神麴、橘皮、白朮各七錢半,枳實(麩炒)五錢。製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藥,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服用。
若因食用瓜果、生冷、冰水等寒涼之物導致不適(冷積),則宜用木香清積丸。同樣以食入的生冷食物與韭菜搗爛製丸,如同前法煎服。
木香清積丸組成:木香(去苞)、益智仁各二錢,青皮、陳皮各三錢,三稜(煨)、莪朮(煨)各五錢,牙皂(燒存性)一錢半,巴豆肉(醋煮乾,另研)五錢。研磨成細末,用醋調和麵糊製成丸藥,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飯前服用。
清晨外出,宜飲用少量醇酒(一兩杯)或食用稀粥,不可空腹外出。古人有言,三人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食飯,一人空腹,結果空腹者死亡,食飯者生病,飲酒者安然無恙。
辛辣、香濃、燒烤、煎炒的食物,都應少吃,多吃易生癰疽。《內經》云:「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足」指過度,「大疔」是疽中最毒的一種。癰疽初起,如麻豆大小,腫脹不甚明顯,但根部堅硬如石,患者精神萎靡,倦怠煩躁,食慾減退,咽喉乾燥,這就是疔毒。其外如麻,其內如瓜,宜用真人活命散治療,劑量可酌情增加。
真人活命散組成:瓜蔞根一錢,甘草節、乳香各一錢,穿山甲(蛤粉炒)三大片,赤芍、白芷、貝母各一錢,防風七分,沒藥、皂角各五分,歸尾(酒洗)三錢,金銀花三錢,大黃(酒煨)一錢,木鱉肉八分。
用金華酒兩盞煎服,服藥後再飲用幾杯酒,以增強藥力。體重者可加黃耆一錢,減少大黃五分;大便稀溏者,不宜服用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