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養生四要》~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慎動第二

《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動以禮則吉,動不以禮則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悔者吉之萌,吝者凶之兆。君子修之吉也,小人悖之凶也。

周子曰:「君子慎動。」養生者,正要在此,體認未動前是甚麼氣象,到動時氣象比未動時何如?若只一樣子,便是天理,若比前氣象少有差訛,便是人慾,須從此處慎將去卻,把那好生惡死的念頭,莫要一時放空才好。

慎動者,吾儒謂之主敬,老氏謂之抱一,佛氏謂之觀自在,總是慎獨工夫。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處也。方其靜也,即喜怒哀樂未發時,所謂中也。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君子於此,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使離於須臾之頃,而違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也。及其動也,正是莫見莫顯之時,如喜怒哀樂,發開中節,這便是和。

和者,與中無所乖戾之謂也。略有不和,便是不中,其違於天地日月四時鬼神遠矣。到此地位,工夫尤難,君子所以尤加戒謹於獨也。故曰君子而時中。

廣成子曰:「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莊子曰:「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惱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心滑心,使心飛揚。」此五者皆性之害也。

人之性常靜,動處是情,人之性未有不善,乃若其情,則有不善矣。心純性情,吾儒存心養性,老氏修心煉性,佛氏明心見性,正養此心,使之常清常靜,常為性情之主。

《悟真篇》云: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鬥,化成一塊紫金霜。謂以此心降伏性情也。

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謂視聽言動者,此心也。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便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於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於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於口,則謂之言。是以儉視養神,儉聽養虛,儉言養氣,儉欲養精。

五色令人目盲者,目淫於色則散於色也。五聲令人耳聾者,耳淫於聲則散於聲也。五味令人口爽者,口淫於味則散於味也。五臭令人鼻塞者,鼻淫於臭則散於臭也。是故古人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者,恐其神之散也。

暴喜傷心,暴怒傷肝,暴恐傷腎,過哀傷肺,過思傷脾,謂之五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謂之五勞所傷。

視過損明,語過損氣,思過損神,欲過損精,謂之四損。

人有耳目口鼻之欲,行住坐臥之勞,雖有所傷,猶可治也。惟王志之發,其烈如火,七情之發,無能解於其懷。此神思之病,非自己樂天知命者,成敗利鈍,置之度外,不可治也。

白話文:

慎動第二

《易經》說:「吉凶悔吝,都產生於行動。」行動合乎禮儀就吉祥,行動不合乎禮儀就凶險。君子遵循禮儀就吉祥,小人違背禮儀就凶險。後悔是吉祥的萌芽,吝嗇是凶險的徵兆。君子遵循禮儀就吉祥,小人違背禮儀就凶險。

周敦頤說:「君子要謹慎行動。」養生之道,關鍵就在此,要體會未行動前是什麼氣象,行動後氣象與未行動前相比如何?如果一模一樣,就是天理;如果比先前氣象略有偏差,那就是人慾,必須從這裡謹慎去除,把那些貪生怕死的念頭,不要一時放縱才好。

謹慎行動,儒家稱為「主敬」,道家稱為「抱一」,佛家稱為「觀自在」,總之都是慎獨的工夫。獨,是指別人不知道,而自己獨自知道的地方。在靜止的時候,也就是喜怒哀樂尚未發動的時候,這叫做「中」。與天地合其德性,與日月合其光明,與四時合其順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禍福。君子在此時,要謹慎戒懼那些自己看不見、聽不到的事情,不要讓自己哪怕一瞬間,違背天地日月四時和鬼神。等到行動的時候,正是最容易讓人看不見、不顯露的時候,比如喜怒哀樂發動,超過中庸的節度,這就叫做不和。

和,是指與中庸沒有任何違背的意思。稍微有不和,就是不中庸,這樣就違背了天地日月四時和鬼神很遠了。到了這個境界,工夫就更加艱難了,所以君子更要謹慎戒懼於獨處的時候。所以說君子要時時處於中庸之道。

廣成子說:「一定要清靜,不要勞累你的身體,不要耗損你的精氣,才能長生不老。」莊子說:「喪失天性的有五種:一曰五色迷亂眼睛,使眼睛看不清楚;二曰五音嘈雜耳朵,使耳朵聽不清楚;三曰五種惡臭熏塞鼻子,使人煩惱;四曰五味損傷嘴巴,使嘴巴失去清爽;五曰追求刺激使心神迷亂,使心神浮躁。」這五種都是傷害天性的。

人的本性通常是靜止的,行動是情感的表現,人的本性本無不善,但如果順從情感,就會有不善的行為。心是純粹的本性和情感,儒家存養此心,道家修煉此心,佛家明悟此心,都是要養護這顆心,使它常常清靜,常常做本性和情感的主宰。

《悟真篇》說: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抵擋,兩手捉來讓它們搏鬥,最後化成一塊紫金霜。比喻用這顆心來降伏本性和情感。

人體之中,只有這顆心,才是身體的主宰,所謂的視聽言動,都是由這顆心來主導的。所以心常常清靜,精神就會安寧,精神安寧,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會安寧。用這種方法養生就會長壽,死後也不會遭受危險。心勞累,精神就會不安寧,精神不安寧,精神就會危殆,就會閉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用這種方法養生就會招致災禍。

心的精神發動於眼睛,就叫做視覺;腎的精氣發動於耳朵,就叫做聽覺;脾的魂魄發動於鼻子,就叫做嗅覺;膽的魄發動於嘴巴,就叫做言語。所以要節制視覺來養護精神,節制聽覺來養護元氣,節制言語來養護元氣,節制慾望來養護精氣。

五色使人眼盲,是因為眼睛沉溺於色彩,而分散在色彩之中;五音使人耳聾,是因為耳朵沉溺於聲音,而分散在聲音之中;五味使人口乾舌燥,是因為嘴巴沉溺於味道,而分散在味道之中;五種惡臭使人鼻塞,是因為鼻子沉溺於臭味,而分散在臭味之中。所以古人眼睛不看惡劣的色彩,耳朵不聽淫靡的聲音,都是害怕精神分散。

暴喜傷心,暴怒傷肝,暴恐傷腎,過度悲傷傷肺,過度思考傷脾,這叫做五傷。

長時間看東西傷血液,長時間臥床傷氣,長時間坐著傷肌肉,長時間站立傷骨骼,長時間走路傷筋腱,這叫做五勞所傷。

看多了損傷眼睛,說話多了損傷元氣,思考多了損傷精神,慾望過度損傷精氣,這叫做四損。

人有耳目口鼻的慾望,有行走坐臥的勞累,即使有所損傷,也還是可以治療的。只有王的意志的發動,其力量像火一樣,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的發動,沒有人能夠化解。這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不是自己樂天知命的人,對成敗得失,置之度外,是無法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