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卷之一 (4)
卷之一 (4)
1. 寡欲第一
四方之土產不同,人之所嗜,各隨其土之所產也。故東方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西方金玉之域,其民食鮮美而嗜脂肥。北方高陵之域,其民野處而食乳酪。南方卑濕之域,其民嗜酸而食鮒。中央之地,四方輻輳,其民食雜。故五域之民,喜食不同,若所遷其居,變其食,則生病矣。孔子養生之傋,衛生之嚴,其飲食之節,萬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
孔子之慎疾,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尚澹泊也;不為酒困,慎禮節也;不多食,示儉約也。平日之養生者,無所不慎如此,故康子饋藥則不嘗,自信其無疾也。子路請禱則不聽,自知其不獲罪於天也。苟不能自慎,而獲罪於天,雖巫醫何益。
人之性有偏嗜者何如?魯晢嗜羊棗之類是也。然嗜有所偏,必生有所偏之疾。觀其多嗜鷓鴣,常食鳩子者,發皆咽喉之病。使非聖醫知為半夏之毒,急以生薑解之,則二人未必不以所嗜喪其生也。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自倍者,過於常度也。腸胃者,水穀之所藏也。飲食多少,當有分數,苟過多則腸胃狹小不能容受,不能容受則或溢而上出,不上出則停於中而不行。水不行則為蓄水,食不化則為宿食,蓄水宿食變生諸病。邵子曰:「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豈虛語哉。
因而大飲則氣逆,飲者,酒也,味甘辛苦,氣大熱,苦入心而補腎,辛入肺而補肝,甘入脾和氣血而行榮衛。詩云:「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酒者,誠養生之不可闕。古人節之於酒器以示警,曰爵者,有差等也;曰鍾者,中也。卮之象觴,云有傷之義,猶舟以載物,亦可以覆物也。
若因而大飲,是不知節矣。大飲則醉,醉則肺先受傷。肺主氣,肺受傷則氣上逆而病吐衄也。豈不危乎!豈不傷乎!信哉,顛覆而殺身矣。
酒雖可以陶情,通血脈,然耗氣亂神,爛腸胃、腐脅,莫有甚於此者。故禹惡脂酒,周公作酒誥,衛武公誦賓筵,諄諄乎,戒人不可沉湎於酒也。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丹溪云,醇酒宜涼飲。醇酒謂不濃不淡,氣味之中和者也。涼謂微涼也。昔司馬公晚年得一侍妾,問其所能,答曰:「能暖酒。」即是此意。蓋胃喜寒而惡熱,脾喜溫而惡寒。醇酒涼飲,初得其涼以養胃,次得其溫以養脾。人之喜飲熱酒者,善病胃脘痛。此熱傷胃,瘀血作痛也。
喜飲冷酒者,善病腹痛,不嗜食而嘔,寒傷脾也。夫寒凝海,惟酒不冰。酒入氣中,無竅孔得出。仲景云:酒客中風,不可服桂枝湯,謂有熱也。夫中風乃宜桂枝之症,而以桂枝為禁,何也?以酒也。日醇於酒,寧無嘔血之病乎。
今人病酒者,與傷寒相似,切不可誤作傷寒治之,反助其熱,亦不可以苦寒之藥攻之。蓋酒性之熱,乃無形之氣也,非汗之何以得散。酒體之水,乃有形之質也,非利之何以得泄乎。故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所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也。
白話文:
寡欲第一
各地物產不同,人們的飲食喜好也因地制宜。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靠海吃海,喜歡吃鹹食;西部金玉富饒之地,人們飲食精緻,喜歡吃肥膩的食物;北方高地的人們生活較為粗獷,以吃奶酪為主;南方低濕地區的人們喜歡吃酸的食物和鮒魚;中原地區地處中心,物產豐富,人們飲食較為雜食。因此,不同地區的人們飲食習慣各不相同,如果遷居異地,改變飲食習慣,就容易生病。孔子養生的方法,注重衛生,飲食有節,是萬世效法的典範,不必另尋他法。
孔子養生十分謹慎,即使吃肉,也不會讓肉食超過穀物的攝入量,注重清淡;不讓自己喝醉,遵守禮儀規範;不暴飲暴食,表現出節儉的美德。他日常養生非常小心謹慎,所以康子送藥他都不嘗,因為他相信自己沒有病;子路想讓他祈禱,他也不答應,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得罪上天。如果不能自我約束,得罪上天,即使求助巫醫也沒有用。
人有偏好某些食物的,比如魯晢喜歡吃羊棗之類,但偏嗜某種食物,必然會導致相關疾病。那些嗜食鷓鴣、經常吃斑鳩蛋的人,往往會患有咽喉疾病。如果不是聖手醫者懂得半夏有毒,及時用生薑解毒,那兩個人很可能因為偏嗜而喪命。
「飲食過量,脾胃就會受損」。過量就是超過正常的攝入量。腸胃是容納水谷的地方。飲食的多少,應該有度,如果過量,腸胃狹小容納不下,就會溢出來,溢不出來就停留在胃中不能消化。水不能排出就成為了積水,食物不能消化就成了宿食,積水宿食會導致各種疾病。邵雍說:「美味的食物吃多了最終會生病,令人快樂的事情做過了頭必定會招致災禍。」這可不是空話。
因此,大量飲酒會導致氣逆。酒味甘苦辛,熱性很大,苦味入心補腎,辛味入肺補肝,甘味入脾,調和氣血,運行榮衛。詩經說:「釀造這春酒,為的是長壽。」酒的確是養生不可或缺的,古人用酒器來提醒自己要節制,爵的容量大小不一,鍾代表適中,卮的形狀像觴,有「傷」的意思,就像船可以載物,也可以翻船一樣。
如果大量飲酒,就是不懂得節制。大量飲酒會醉,醉酒則肺部首先受損。肺主氣,肺受損則氣上逆,而導致吐血鼻衄等疾病。不是很危險嗎?不是很傷身嗎?確實如此,過度飲酒會危及生命。
酒雖然可以怡情,促進血液循環,但是它會耗損元氣,擾亂心神,損傷腸胃,沒有比它更糟糕的了。所以禹不喜歡肥膩的酒,周公制定了《酒誥》,衛武公在宴會上諄諄告誡,勸告人們不要沉溺於酒。那些昏昧不明的人,一天到晚醉醺醺的,只顧著享樂。
朱丹溪說,醇酒應該涼飲。醇酒指不過濃也不過淡,氣味平和的酒。涼指微涼。從前司馬光晚年得到一個侍妾,問她有什麼特長,她回答說:「能溫酒。」就是這個意思。因為胃喜歡涼而厭惡熱,脾喜歡溫而厭惡寒。醇酒涼飲,先得到它的涼意滋養胃,再得到它的溫意滋養脾。喜歡喝熱酒的人,容易患胃脘痛,這是熱傷胃,瘀血導致疼痛。
喜歡喝冷酒的人,容易患腹痛,不想吃東西還嘔吐,這是寒傷脾。寒能凝結海水,唯有酒不結冰。酒進入氣分,沒有孔竅可以排出。張仲景說:酒醉中風,不能服用桂枝湯,因為酒中有熱。中風本該服用桂枝湯,為什麼卻禁止使用呢?因為是酒醉的緣故。經常大量飲酒,難道不會患嘔血症嗎?
現在人們因酒生病,症狀與傷寒相似,千萬不能誤認為是傷寒而用傷寒的治療方法,那樣反而會加重病情,也不能用苦寒的藥物攻治。因為酒的熱性,是無形的氣,非得通過發汗才能散去;酒的水分,是有形的物質,非得通過利尿才能排出。所以應該用葛花解酲湯為主治藥物,所謂上下分消以去除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