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養生四要》~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慎動第二

《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動以禮則吉,動不以禮則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悔者吉之萌,吝者凶之兆。君子修之吉也,小人悖之凶也。

周子曰:「君子慎動。」養生者,正要在此,體認未動前是甚麼氣象,到動時氣象比未動時何如?若只一樣子,便是天理,若比前氣象少有差訛,便是人慾,須從此處慎將去卻,把那好生惡死的念頭,莫要一時放空才好。

慎動者,吾儒謂之主敬,老氏謂之抱一,佛氏謂之觀自在,總是慎獨工夫。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處也。方其靜也,即喜怒哀樂未發時,所謂中也。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君子於此,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使離於須臾之頃,而違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也。及其動也,正是莫見莫顯之時,如喜怒哀樂,發開中節,這便是和。

白話文:

《易經》說:「吉凶悔吝,都是由行動而生。」行動合乎禮儀就會吉祥,行動不符合禮儀就會不吉。君子修身養性,就能趨吉避凶,小人違背道義,就會招致禍患。悔恨是吉祥的萌芽,吝嗇是不吉利的徵兆。君子修身養性,就能趨吉避凶,小人違背道義,就會招致禍患。

周敦頤說:「君子要謹慎自己的行動。」養生之道,關鍵就在於此,要仔細體察行動前的氣象,以及行動後的氣象與行動前相比有何變化。如果行動前後氣象完全一樣,那就是符合天道,如果行動後的氣象比行動前略有偏差,那就是人欲作祟,必須從此處謹慎地摒棄它,不要讓那些貪生怕死的念頭一時放縱。

謹慎行動,儒家稱之為「主敬」,道家稱之為「抱一」,佛家稱之為「觀自在」,都是指「慎獨」的功夫。「獨」指的是人所不知,而自己獨自知曉的地方。當人處於靜止狀態時,也就是喜怒哀樂尚未發動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中庸」狀態。此時,與天地合其德行,與日月合其光明,與四時合其順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君子在這種狀態下,要戒慎自己所看不到的地方,恐懼自己所聽不到的事物,不讓自己哪怕一瞬間偏離天道、日月、四時、鬼神。當人處於行動狀態時,正是喜怒哀樂等情感發動,打破中庸狀態的時刻,這就是「和」。

和者,與中無所乖戾之謂也。略有不和,便是不中,其違於天地日月四時鬼神遠矣。到此地位,工夫尤難,君子所以尤加戒謹於獨也。故曰君子而時中。

廣成子曰:「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莊子曰:「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惱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心滑心,使心飛揚。」此五者皆性之害也。

人之性常靜,動處是情,人之性未有不善,乃若其情,則有不善矣。心純性情,吾儒存心養性,老氏修心煉性,佛氏明心見性,正養此心,使之常清常靜,常為性情之主。

白話文:

和諧,指的是與中道沒有任何偏差的意思。稍微有一點不和諧,就是偏離了中道,就會違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相距甚遠。到了這個境界,修煉的功夫更加艱難,君子因此更要謹慎地約束自己,獨處時也要保持警惕。所以說君子要時刻保持中道。

廣成子說:「一定要保持清淨,不要勞累身體,不要消耗精氣,才能長生不老。」莊子說:「失去本性有五種:一是五色迷亂眼睛,使眼睛看不清;二是五音擾亂耳朵,使耳朵聽不清;三是五種惡臭熏鼻,使鼻子難受;四是五種味道混雜嘴巴,使嘴巴麻木;五是追求享樂,使心神迷亂。這五種都是傷害本性的。」

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的,只要有動作,就有了情緒。人的本性本來沒有不好的,但如果有了情緒,就會產生不好的行為。心是純粹的本性和情緒,儒家主張存養本性,道家主張修煉本性,佛家主張明心見性,都是為了養護這顆心,使它始終清淨,始終保持安靜,始終成為本性和情緒的主人。

《悟真篇》云: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鬥,化成一塊紫金霜。謂以此心降伏性情也。

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謂視聽言動者,此心也。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便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於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於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於口,則謂之言。是以儉視養神,儉聽養虛,儉言養氣,儉欲養精。

五色令人目盲者,目淫於色則散於色也。五聲令人耳聾者,耳淫於聲則散於聲也。五味令人口爽者,口淫於味則散於味也。五臭令人鼻塞者,鼻淫於臭則散於臭也。是故古人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者,恐其神之散也。

白話文:

《悟真篇》中說:西山白虎正氣盛,東海青龍不可擋,兩手捉來讓它們死鬥,化成一塊紫金霜。意思是說,要用這顆心來降伏自己的性情。

人體之中,只有這顆心,才是身體的主宰,所謂的視聽言動,都是由這顆心支配的。所以,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用這種方法養生,就能長壽,即使去世也不會有危險。如果心勞神不安,精神就會危殆,就會閉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用這種方法養生,就會帶來災禍。

心的神發於目,就叫做視覺;腎的精發於耳,就叫做聽覺;脾的魂發於鼻,就叫做嗅覺;膽的魄發於口,就叫做言語。因此,要節制視覺來養神,節制聽覺來養虛,節制言語來養氣,節制慾望來養精。

五色令人目盲,是因為眼睛沉迷於色彩而散失了神氣。五聲令人耳聾,是因為耳朵沉迷於聲音而散失了神氣。五味令人口爽,是因為嘴巴沉迷於味道而散失了神氣。五臭令人鼻塞,是因為鼻子沉迷於氣味而散失了神氣。所以古人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就是害怕神氣散失。

暴喜傷心,暴怒傷肝,暴恐傷腎,過哀傷肺,過思傷脾,謂之五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謂之五勞所傷。

視過損明,語過損氣,思過損神,欲過損精,謂之四損。

人有耳目口鼻之欲,行住坐臥之勞,雖有所傷,猶可治也。惟王志之發,其烈如火,七情之發,無能解於其懷。此神思之病,非自己樂天知命者,成敗利鈍,置之度外,不可治也。

喜傷心,恐勝喜;恐傷腎,思勝恐;思傷脾,怒勝思;怒傷肝,悲勝怒;悲傷肺,喜勝悲。所謂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五臟更相平也。

百病主於氣也,恐則氣上而嘔血,喜則氣緩而狂笑,悲則氣消而息微,思則氣結而神困,怒則氣下而溲便遺。凡此類者,初得病也,積久不解,或乘其所勝,或所不勝者乘之,或所勝者反來侮之,所生者皆病也。故曰:他日有難名之疾也。

白話文:

暴躁歡喜會傷心,暴怒會傷肝,過度恐懼會傷腎,過度悲傷會傷肺,過度思考會傷脾,這些被稱為五傷。

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長時間臥床會傷氣,長時間坐著會傷肉,長時間站立會傷骨,長時間行走會傷筋,這些被稱為五勞所傷。

過度看東西會損害視力,過度說話會損害氣息,過度思考會損害精神,過度欲望會損害精氣,這些被稱為四損。

人有耳、目、口、鼻的慾望,也有行走、站立、坐臥的勞累,即使受到這些傷害,仍然可以治療。唯獨帝王的志向,其威力如同烈火,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的發作,無人能解開他的心結。這種神思的病症,若非自己能樂天知命,對於成敗得失、利弊得失,能置之度外的人,是無法治療的。

歡喜傷心,恐懼能克制歡喜;恐懼傷腎,思考能克制恐懼;思考傷脾,憤怒能克制思考;憤怒傷肝,悲傷能克制憤怒;悲傷傷肺,歡喜能克制悲傷。這就是說,一個臟腑不平衡,就會被它所克制的臟腑所平復,所以五臟互相制衡。

百病皆由氣所主,恐懼則氣上衝而嘔血,歡喜則氣緩而狂笑,悲傷則氣消而呼吸微弱,思考則氣結而精神困頓,憤怒則氣下沉而大小便失禁。這些病症,剛開始的時候,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受到它所克制的臟腑的影響,或者被它所不能克制的臟腑所影響,或者被它所克制的臟腑反過來侵犯,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說,將來就會有難以名狀的疾病產生。

凡此五志之病,《內經》有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故悲可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蹙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思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動人之耳目,易人之視聽。若胸中無材,負性使氣,不能體此五法也。

人之怒者,必因其拂逆而心相背,受其汙辱,而氣相犯,及發則氣急而上逆矣。其病也,為嘔血,為飧泄,為煎厥,為薄厥,為濕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痹,為耳暴閉,筋縱;發於外,為癰疽。宜四物平肝湯主之: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五種情緒病的治療方法,都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治療。例如,悲傷可用激怒的方法治療,用哀傷痛苦的話語去感動他;喜悅可用悲傷來治療,用詼諧戲謔的話語去娛樂他;恐懼可用喜悅來治療,用逼迫死亡的話語去嚇唬他;憤怒可用思考來治療,用侮辱欺騙的話語去刺激他;思考可用恐懼來治療,用思考其他事情來分散他的注意力。這些方法都需要用詭異奇特的言語和行為,才能吸引人的注意,改變人的想法。如果缺乏智慧,不能體會這五種治療方法,就無法有效治療情緒病。

人之所以憤怒,是因為受到逆反刺激,心生怨恨,受到羞辱,氣血逆流,發怒時氣息急促上逆。憤怒引起的病症包括嘔血、腹瀉、厥逆、胸悶脅痛、食後氣逆、喘渴心煩、消瘦麻痺、耳聾、筋骨鬆弛,外在表現則為癰疽。可以使用四物平肝湯來治療。

川芎,當歸(各五分),白芍(一錢),生地黃(三分),甘草(一錢),梔子仁(炒,七分),人參(五分),香附米(童便煮,焙焦黑,杵碎,七分),青皮(五分),瓜蔞根(五分),阿膠(炒,三分)

水一盞,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川芎、當歸各五分,白芍一錢,生地黃三分,甘草一錢,梔子仁(炒,七分),人參五分,香附米(童便煮,焙焦黑,杵碎,七分),青皮五分,瓜蔞根五分,阿膠(炒,三分)。

用一盞水煎煮,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人之喜者,偶有非常之遇,乍得非常之福乃發也。喜則志揚氣盈,意不在人而緩漫矣。其病也,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宜用黃連安神丸主之:

黃連(一兩),炙甘草(五分),梔子仁(炒,五分)

共杵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麥冬湯下。

人之思者,謀望之事未成,探索之理未得,乃思也。思則心存不放,念久難釋,而氣結不行矣。其病也,為不嗜食,口中無味,為嗜臥,為躁擾不得眠,為心下痞,為昏瞀,為白淫,女子不月,為長太息,為健忘。宜加減二陳湯主之:,陳皮(去白),白茯苓(各一錢),半夏(制,五分),甘草(三分),香附(制,一錢),蒼朮(米泔浸,七分),貝母,川芎,青皮(各五分)

白話文:

人一旦遇到非常的事物,突然得到很大的喜悅,就會發笑。喜悅會讓人志得意滿,氣息充盈,心思不在人身上,行為舉止變得緩慢。病症表現為不停地笑,毛髮焦枯,陽氣外泄,嚴重時會發狂。可以用黃連安神丸來治療,黃連一兩,炙甘草五分,梔子仁炒後五分,共研磨成丸子,如彈子大小,每次服一丸,用麥冬湯送服。

人如果遇到想要實現的目標尚未達成,想要探究的道理尚未明白,就會開始憂思。憂思會讓人心神不安,念頭難以釋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病症表現為食慾不振,口中無味,嗜睡,心神不寧,難以入眠,心胸鬱悶,昏昏沉沉,白帶增多,女子月經不調,常常嘆氣,健忘。可以用加減二陳湯來治療,陳皮去白,白茯苓各一錢,半夏制後五分,甘草三分,香附制後一錢,蒼朮米泔浸泡後七分,貝母、川芎、青皮各五分。

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人之悲者,或執親之喪,而慘切於中,或勢位之敗,而慨嘆於昔,乃悲也。悲則哽咽之聲不息,涕泣之出不止,而氣消矣。其病也,為目昏,為筋攣,為肉痹,為胸中痛。男子為陰縮,為溺血;女子為血崩。宜加味四君子湯主之:

人參(五分),白朮(五分),白茯苓(五分),炙甘草(五分),黃耆(炙,三分),麥冬(七分),桔梗(三分)

水一盞,大棗三枚,煎七分,食後服。

白話文:

【方劑】 一盞水,加入三片生薑,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人們之所以會感到悲傷,可能是因為親人的喪失,內心感到極度悲痛,或是地位的失敗,對過去的感慨,這就是悲傷。悲傷會導致聲音不斷哽咽,淚水不停流出,氣息變得細弱。這類病症表現為視力模糊,肌肉緊繃,皮膚麻木,胸部疼痛。男性可能出現性功能障礙、尿血的情況,女性則可能會有月經過多、崩漏的現象。應使用加味四君子湯來治療:

  • 人參(五分)
  • 白朮(五分)
  • 白茯苓(五分)
  • 火炙甘草(五分)
  • 黃耆(炙,三分)
  • 麥冬(七分)
  • 桔梗(三分)

一盞水,加入三枚大棗,煮至剩七分,飯後服用。

人之恐者,死生之際,軀命所關,得喪之時,榮辱所繫,乃恐也。恐則神色俱變,便溺遺失而氣下矣。其病也,為心跳,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目失明,為舌短,為聲喑,為骨痠,破睏脫肉。宜定志丸主之:

熟地黃(一兩),人參(五錢),遠志肉,白茯苓(各七錢),酸棗仁,桂心,柏子仁(去殼,各三錢)

共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白話文:

恐懼之人,生死交關,身命攸關,得失之時,榮辱相關,這就是恐懼。恐懼時會使神態和麪色都發生變化,大小便失禁,並導致氣血下瀉。恐懼引起的病症,包括心悸,突然下瀉綠色物質,臉部發熱、皮膚緊張,性功能減退,眼睛失明,舌頭縮短,聲音嘶啞,骨頭疼痛,肌肉鬆弛萎縮。應使用定志丸來治療。

配方如下: 熟地黃(一兩),人參(五錢),遠志肉,白茯苓(各七錢),酸棗仁,桂心,柏子仁(去殼,各三錢)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於空腹時,飯前用溫酒送服。

人之好動者,多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成於我。意之初,猶可慎也,至於必則無所忌憚矣。故曰:人悖之凶者,小人而無忌憚也。

古硯銘云: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計,硯之壽以世計。豈非靜者壽而動者夭乎。《內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抑亦動靜之謂歟。

湍水無縱鱗,風林無寧翼,動也。動而不止,非聚福之道也。

地下有山,謙,夫地靜也。山在地下,安於所止,而亦同歸於靜,故曰謙。謙者,盈之反也。山在地下,則為剝,過於盈也。故曰:天道惡盈而好謙,地道虧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

震:動也。艮,止也。震艮者,動靜之反也。震,有𡄼𡄼之象,慎也;笑言啞啞,不喪匕鬯,慎之效也。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動亦靜也,所以能無咎也。

白話文:

人喜歡活動,大多源於自己的想法,然後變得執著,最終固執己見,認為自己就是對的。一開始的想法,還可以謹慎,但到了執著的程度,就什麼都不顧忌了。所以說:人因為過於剛愎自用而招致災禍,就是因為心胸狹隘又毫無忌憚。

古時候硯台的銘文上說:毛筆的壽命以天計算,墨的壽命以月計算,硯台的壽命以世代計算。這難道不是因為靜止的事物壽命長,而活動的事物壽命短嗎?《黃帝內經》說:「陰精滋養,人就長壽;陽精耗損,人就早夭。」難道這也是指動靜的道理嗎?

湍急的水中沒有停留的魚,風吹的樹林中沒有安穩的鳥,這就是動。不斷地活動,並非積聚福氣的道路。

地下有山,代表謙虛,因為地是靜止的。山在底下,安於自己的位置,也歸於靜止,所以叫做謙虛。謙虛,是滿盈的相反。山在底下,就叫做剝,是過於滿盈。所以說:天道厭惡滿盈,喜愛謙虛,地道厭惡滿盈,趨向謙虛,鬼神憎恨滿盈,而喜愛謙虛。

震:代表動。艮:代表止。震艮,就是動與靜的對比。震,有雷聲隆隆的象徵,代表謹慎;說話謹慎,不亂說話,不失去禮儀,這就是謹慎的結果。艮:背後有阻礙,無法進取,身體在庭院中行走,卻看不見人。雖然在動,卻也如同靜止,所以能夠沒有災禍。

慎動者,匪真愛身,所以愛親。身體髮膚,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孝也。魯子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慎之至也,見其平日保身之難也。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至於歿而後,幸其保之全焉。

慎動主靜之用,主靜慎動之體。動靜不失其常,艮之義也。瞽者,天下之至明也;聾者,天下之至聰也。其心專一,故善視者莫如瞽,善聽者莫如聾也。觀此則知養生之道矣。

人之學養生,日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工夫。但到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孟子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這便是長生秘訣。

白話文:

小心謹慎地行動,並非真正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為了愛護親人。身體髮膚,都是父母所賜,我們要完整地將它歸還,這就是孝道。孔子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最謹慎的態度,體現了平時保全身體的艱難。從今以後,我才知道如何避免災禍,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也希望能夠保持身體的完整。

慎動是為了達到主靜的效果,主靜則是慎動的根本。動靜之間保持常態,這就是艮卦的道理。失明的人,是世上最明眼的人;失聰的人,是世上最靈敏的人。他們專心致志,所以視力方面無人能比失明的人,聽力方面無人能比失聰的人。由此可見,養生的之道就在於此。

人們學習養生,每天打坐、調息,這就是主靜的功夫。然而,在打坐調息時,卻要避免心神妄動,如果妄動,打坐調息就只是徒勞無功,如何能達到目的呢?孟子說:「天命不可違,修身以待之。」這就是長生的秘訣。

打坐,正是養生一件事。養生者,養其性情也。打坐者,收斂此心,不使放去也,豈是呆坐。昔達摩面壁九年,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口無所語,此心常在腔子,無思無為,不塵不垢,所以得成證果。承光立雪不動,乃見善學達摩處。

古仙教人打坐說:垂其簾,塞其兌。人學打坐時,只說垂簾者,微瞑其目,不可緊閉也;塞其兌者,閉口勿吐氣,但令鼻呼吸而已。曾不知垂其簾者,教人勿視也,塞其兌者,教人勿語也。從打坐時做起,做得熟時,雖不打坐,此目常不妄視,此口常不妄語,自然習與性成,此心自不妄動也。今之學長生者,到打坐時,瞑目閉口,放下打坐,依舊妄視妄語,如何收得此心住。

白話文:

打坐,是養生的重要方法。養生,就是培養良好的性情。打坐,是收斂心神,不讓它隨意飄散,絕非呆坐着不動。古時候達摩面壁九年,目不斜視,耳不聞聲,口不言語,一心專注,不思不為,清淨無染,因此成就了證果。承光立雪,長時間不動,正是學習達摩的精髓所在。

古時候的仙人教人打坐,說要「垂簾塞兌」。人們學習打坐時,只知道「垂簾」指的是微微閉眼,不能緊閉;「塞兌」指的是閉口不說話,只用鼻子呼吸。卻不知道「垂簾」是教人不要胡思亂想,不看外物;「塞兌」是教人不要胡言亂語。從打坐時開始練習,熟練之後,即使不打坐,也能做到目不妄視,口不妄語,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心神也不會隨意浮動。如今學習長生術的人,打坐時閉眼閉口,放下打坐後卻依舊胡思亂想、胡言亂語,這樣如何能收住心神呢?

更有一等方士,靜靜打坐做科範,心下卻東西南北走去了,只當棄下個死屍,兀坐在這裡。人一身之間,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之於味,心之於思,紛紛擾擾,那得一時休息。到得夜來,恩愛之纏,邪辟之私,又無一念自在。古仙照見世人,苦被魔障,所以設法度人,教人打坐,可以長生。

此心若是常清常靜,雖日夜不眠,也當打坐,若是不能清靜,亦似不能打坐。

吾常學打坐,內觀其心,是甚麼樣子,只見火焰起來,收煞不住。乃學古人投豆之法,以黑白二豆分善惡。不問子後午前,但無事便靜坐一時,只是心下不得清靜涼快。卻又將一件事,或解悟經義,或思索詩文,把這心來拘束,才得少定。畢竟繫著於物,不能脫灑。到今十年,稍覺得心下涼快一二分,雖不拘束他,自是收煞得住。

白話文:

有些人表面上靜坐修行,但心裡卻思緒紛飛,彷彿丟下一個空殼,形同虛設。我們日常生活中,眼觀色、耳聽聲、口嘗味、心生念,無時無刻不在忙碌奔波,難得片刻安寧。到了夜晚,更受著情感牽絆和私慾誘惑,難以心神安定。古代仙人洞悉世人困於魔障,才設計了打坐修行的法門,期望能幫助人們獲得長生。

唯有保持心境清淨,即使日夜不眠,也能安心打坐,反之,心緒混亂,打坐也無用。

我常練習打坐,內觀自己的心,卻發現它像火焰般躁動,無法控制。於是學習古人的方法,用黑豆白豆分別代表善惡,只要有空就靜坐片刻,但心總是無法安靜平靜。後來我嘗試專注於一件事,例如理解經文、思考詩文,來約束自己的心,才勉強能安定下來。然而,最終還是被外物牽絆,無法真正放鬆。經過十年的練習,我終於感覺心境稍微平靜了些,雖然不再刻意約束,但已能控制住它的躁動。

有一方士嘗教人以打坐法,坐定以目觀臍,似一團規,霎時規中現出景象,如春光明媚,以鼻徐徐吸之,舌齶咽之,下於重樓,直下丹田,如一輪紅日出北海,曆尾閭,循脊直上泥丸,自然神清氣爽。此法子,亦是守中,做得熟時,也有受用。但道無存,相存相是,妄無作為,作為是惟據其存想景象出入升降,如夢如幻,不特動其心,反把心來沒死了。

學長生者,皆自調息,為人道之門。命門者,息之根本也;脈者,息之橐禽也;口鼻者,息之門戶也;心者,息之主也。有呼吸之息,有流動之息,有止息之息,而皆統於腎焉。動則息出乎脈,靜則息入於腎,一動一靜,心實主之。智者動靜皆調,昧者只調其靜,至於動,息則亂矣。故曰: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白話文:

從前有位道士教人打坐,要他們坐好後,眼睛盯著肚臍,想像一個圓形,很快就會在圓形中出現景象,就像春光明媚的景色。接著用鼻子慢慢吸氣,舌頭抵住上顎,將氣往下送入丹田,就像一輪紅日從北海升起,經過尾閭,沿著脊椎往上直達頭頂,自然會感到神清氣爽。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守住內心,練熟了就會有效果。但道家講究無為,不要刻意去想那些景象,就像做夢一樣,不要被它牽著走,反而要讓心沉靜下來。

學長生之道的人,都要從調節呼吸開始,這是修行的基本。命門是呼吸的根本,脈絡是呼吸的容器,口鼻是呼吸的門戶,心臟是呼吸的主宰。呼吸有動有靜,也有止息,但最終都歸屬於腎臟。動的時候,呼吸從脈絡中流出,靜的時候,呼吸回到腎臟,一動一靜,都由心臟主導。聰明的人能調節動靜,愚笨的人只會調節靜止,至於動的時候,呼吸就亂了。所以說,那些奔跑跳躍的人,雖然是靠氣力,卻反而擾亂了心神。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夫健者,陽之德也。乾為天,純陽之精,至大至剛,故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二百三十五分,強其可見者,日月之差分。四時之行,萬物之生長收藏,如環無端,未嘗一息之停。君子體之自強,以致其剛大之氣,終日乾乾夕陽,若與天同運。

一夕尚存,此志不宜少懈。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純亦不已者,緝熙敬止。

《易》曰:「何思何慮。」《書》曰:思作睿。君子非不恩也,思無邪,思無斁,放能至於睿,此緝熙敬止之功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文王之德之純也。佛家善知識者,預知舍宇。只緣此心不妄動,養得心之本體,虛靈不昧,自然明睿,所照無所障礙。

白話文:

《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的意思,就是陽氣旺盛的德行。乾卦代表天,是純粹的陽氣之精華,至大至剛,所以一天一夜,運行三百六十五度,二百三十五分,強大到可以明顯觀察到的,就是日月之間的差異。四季的運行,萬物的生長收藏,如同環狀無始無終,從未停止過。君子效法天體的自強不息,發揚自己剛強正大的氣質,終日勤奮,到晚上依然精神飽滿,如同與天體一同運行。

即使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夜,這種意志也不應該稍有懈怠。詩經中說:「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意思是說,天之所以為天,正是因為其德行純粹而無盡。文王的德行也是如此純粹,純粹而且永不停止。純粹而永不停止,就是指光明正大、敬慎止息。

《易經》中說:「何思何慮。」《尚書》中說:思慮能使人明智。君子並不是沒有仁愛之心,只是心存正念,不存邪念,不存惡念,才能達到明智的境界,這就是光明正大、敬慎止息的功效。不識不知,順應天道,這就是文王德行的純粹。佛家善知識者,能預知住處。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們的心不妄動,修煉得心之本體虛靈不昧,自然明智,所照之處無任何障礙。

今人靜坐,正一件吃緊處,只怕外若靜而中未免攪攏者。六祖盧能既參五祖受衣缽,卻又去從獵者逐獸,正是吃緊為人處,外若攪擾,其中卻靜。嘗聞南嶽,昔有住山僧,每夜必秉燭造檀林,眾僧打坐者數百人,必拈竹篦痛箠之,或袖中出餅果置其前,蓋有以窺其中之靜不靜,而為之懲勸也。人能嘗自懲勸,則能自靜。故曰:心為嚴師。

《素問》道經曰:至真之要,在乎天玄。天玄者,先天太玄之真息,渾淪淵然,何思何為。形既生矣,神發智矣,天玄之息泄矣。人能忘嗜欲,定喜怒,一念不動,如在母腹之時,凝神以養其氣,閉氣以固其精,使精氣自結,名曰聖胎。天玄之息,自歸其間。故曰:還元至真之要也。

白話文:

現代人靜坐修煉,最關鍵的地方,是要小心表面看起來安靜,內心卻尚未真正平靜的人。六祖慧能從五祖手中繼承衣缽之後,仍舊會跟著獵人追捕野獸,這就是吃緊處,表面看似紛擾,內心卻依然寧靜。聽說南岳昔日有一位住在山上的僧人,每晚都會手持蠟燭前往檀林,看到幾百個僧人打坐,就用竹篦痛打他們,或是從袖子裡拿餅果放在他們面前,這是為了觀察他們內心是否真正平靜,並藉此懲戒和勸導他們。一個人如果能時常自我反省和鞭策,就能達到真正的內心平靜。所以說,心是嚴格的師傅。

《素問》經書中說,達到至真境界的關鍵在於「天玄」。「天玄」指的是先天太玄之真氣,它渾然天成,無思無為。當人出生之後,有了形體和神智,先天真氣就會逐漸散失。人如果能忘記各種欲望,平息喜怒哀樂,保持心念不動,就像還在母腹中時那樣,專心養氣,閉氣固精,讓精氣自然凝聚,這就是所謂的「聖胎」。先天真氣就會自然回到這個狀態,這就是「還元至真」的關鍵。

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日一夜凡百刻,計一萬三千五百息。人身之脈,共八百一十丈,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息共行六寸,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自子初刻,至巳終刻,行陽二十五度;自午初刻,至亥終刻,行陰二十五度。此自然流動之息,與天地同運者也。故養生者,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每刻至一百三十五息。

息者氣也,人物之生,莫不有竅為之出入也。惟口鼻之氣,有出有入,人皆知之,若目之氣泄於視,耳之氣泄於聽,前後二陰之氣泄於便溺,玄府之氣泄於沛空,人則不知也。故儉其視聽,節其飲食,避其風寒,此調氣之要也,豈特調其呼吸而已哉。

白話文:

人每一次呼吸都算作一次呼吸,一天一夜共有百刻,也就是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人體的經脈總共八百一十丈,每一次呼吸,脈絡都會運行三寸,吸氣時運行三寸,呼氣時運行三寸,一次呼吸共運行六寸。一天一夜,脈絡在人體內循環五十周。從子時初刻到巳時終刻,陽氣運行二十五度;從午時初刻到亥時終刻,陰氣運行二十五度。這是自然流動的呼吸,與天地運作相一致。所以養生之道,順應自然法則就會昌盛,逆行其道就會衰敗。每刻約有一百三十五次呼吸。

呼吸就是氣,天地萬物生存,都必須依靠竅穴來進行氣的出入。我們都知道,只有口鼻的氣是可見的,有呼有吸。但眼睛的氣通過視覺流失,耳朵的氣通過聽覺流失,前後二陰的氣通過排泄流失,玄府的氣通過汗液流失,這些都是人們所不知的。所以要節制視聽,控制飲食,避開風寒,這是調養氣的要點,絕不僅僅是調節呼吸而已。

善養生者,必知養氣。能養氣者,可以長生。故調氣者,順其氣也,服其氣者,納其氣也,伏其氣者,閉其氣也,皆曰養氣。

今人服氣者則不然,乃取童男童女,呵其氣而咽之,此甚可嘆。殊不知天地之氣,從鼻而入,水穀之氣,從口而入。利則養人,乖則害人。此等服氣之法,乃是一團濁氣,其養人乎?其害人乎?可以自喻矣。

養生之訣云:調息要調真息。真息者,胎息也。兒在胎中,無吸無呼,氣自轉運。養生者,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

人之空竅,元氣之門戶也。塞其竅則病,閉其竅則死。凡胎生卵生者,初在胎谷中,空竅閉塞,何以不死?曰:緣這團真氣,伏藏於中,長養形髓,空竅未開不泄,及其生也,啼聲一發,則真氣泄而百竅開矣。

白話文:

懂得如何保養身體的人,一定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氣。能夠培養自己氣的人,就能延年益壽。所以調整自己的氣就是讓它順暢,吸收自己的氣就是把它吸入體內,抑制自己的氣就是封閉它的出口,這些都叫做培養氣。 現在有些人用的方法卻不是這樣,他們會找來小男孩和小女孩,讓他們吐出氣然後吞下去,這種做法非常值得惋惜。他們不知道天上的氣是通過鼻子進入體內的,食物中的氣是通過嘴巴進入體內的。如果使用得當就會對人有益處,否則就可能傷害到人的健康。像這樣的服氣方法只是一個混亂不清的氣,它是對人有好處還是有害呢?大家可以自行判斷了。 關於保養身體的祕訣有一句話說得好:“調整呼吸就要調整真正的呼吸。”真正的呼吸是指“胎息”。孩子在母腹中的時候沒有吸進或呼出任何東西,但是他的氣自然地流動著。因此,那些練習呼吸的人應該慢慢地、輕柔地呼吸,就像孩子在母腹中的時候那樣,所以才叫作“胎息”。 人們身上的孔洞是元氣出入的地方。堵塞住孔洞就會生病,完全堵住了就會死亡。所有由蛋孵化出來或者是在子宮裡出生的生命,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被關起來的,孔洞都被密封住了,為什麼還不會死去呢?因為這個生命體中有那麼一個純淨的能量包圍著它,滋養著它的形體和骨頭,孔洞沒有打開之前就不會洩漏出去;等到它出生之後,哭喊的一瞬間就把能量釋放出去了,所有的孔洞也就被打開了。

人之真氣,伏藏於命門之中,即火也。聽命於心,以行君火之令。故主安則捍吸與天同運,不失其常。主危則相火衰息,逆賁而死至矣。故曰:

南山猛虎一聲雷,撼動乾坤橐籥開,

驚起老龍眠不得,轟騰直上九天來。

方士教人,行打坐調息工夫,子前進陽火,午後退陰符,卯酉為沐浴,則不行。此不知天地之化,陰陽之理,惑於傍門之教,以偽亂其真也。入藥鏡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何曾分子午卯酉也。《悟真篇》云:莫向天邊尋子午,身中自有一陽生。則一念動處,便是活子時,何必夜半後為子時耶。

動處便是陽火,意動過後便是陰符。陰陽者,動靜之謂,時行則行,進陽火也,時止則止,退陰符也。然所謂進退者,即一時事,祖師不肯說破與人,要人自悟。我今妄猜云:陰陽者,善惡之謂也。一念之善,此陽火發也,即其所發而推廣之,謂之陽火。一念之惡,此陰符動也,即其方動而屏去之,謂之退陰符。

白話文:

人體的真氣,藏在命門之中,如同火焰一般。它聽命於心,執行心臟的指令。因此,當心安穩時,呼吸與天地同運,不會失常。但若心危急,體內的相火就會衰弱,逆流而上,最終導致死亡。所以有句話說:

南山猛虎一聲咆哮,震動天地,氣脈開啟,

驚醒沉睡的老龍,直衝九天而去。

有些人修行打坐、調息,卻遵循「午前進陽火,午後退陰符,卯酉時沐浴則不行」的說法。他們不懂天地運化的道理,也不明陰陽的變化,被旁門左道誤導,以假亂真。其實,古書《入藥鏡》說:一天之內十二個時辰,意念所及皆可為之,何必拘泥於子午卯酉?《悟真篇》也說:不要到天邊去尋找子午時,人體自身就有一陽生發之處。也就是說,只要一念生起,便是活生生的子時,何必要等到半夜才算子時呢?

一念生起便是陽火,意念消失便是陰符。陰陽指的是動靜,時而行動便是進陽火,時而靜止便是退陰符。所謂的進退,只是一時之舉,祖師們不願意直接說破,要人自己悟出。我猜測,陰陽也代表著善惡。一念之善,便是陽火發動,將其發揮並推廣,稱為進陽火。一念之惡,便是陰符作祟,要將其制止並摒除,稱為退陰符。

陽火常進,則所存皆善,日進於高明,便是遷仙道。陰符不退,則所存皆惡,日隱於汙下,便是入鬼道。卯酉為沐浴,卯者,陽之中也,酉者,陰之中也,教人用工無太過,無不及,至於中而止。日中則亥,月盈則虧,古人養生,亦以日月沐浴之謂也。

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則不昏。發者,血之餘也,發宜常櫛,櫛則不結。齒者,骨之標也,齒宜數叩,叩則不齲。津者,心之液也,津宜常咽,咽則不燥。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臟不傷。胃者,谷之倉廩也,腹欲常摩,摩則谷不盈。頭者,清陽之會,行住坐臥,風雨不可犯也,犯則清邪中上竅,而頭頂之疾作矣。

足者,濁陰之聚,行住坐臥,水濕不可犯也,犯則濁邪中下竅而腰足之疾作矣。養生者,宜致思焉。

白話文:

陽氣旺盛,就會保持健康,就像太陽越來越明亮,最終就會成仙一樣。陰氣不退,就會導致疾病,就像太陽越來越暗淡,最終就會墮落成鬼一樣。卯時和酉時是沐浴的最佳時間,卯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酉時是陰氣最盛的時候,這教導人們做事要適度,不要過度,也不要不足,要掌握中庸之道。就像太陽到了正午就會開始下降,月亮圓了就會開始虧損一樣,古人養生也遵循著這個道理,就像日月沐浴一樣。

眼睛是精神的住所,應該經常閉目養神,閉目可以防止眼花。頭髮是血液的精華,應該經常梳理,梳理可以防止頭髮打結。牙齒是骨骼的標誌,應該經常叩齒,叩齒可以防止蛀牙。唾液是心臟的液體,應該經常吞咽,吞咽可以防止口乾舌燥。背部是五臟的依附,應該經常保暖,保暖可以防止肺臟受損。胃是五穀的倉庫,應該經常按摩,按摩可以防止積食。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無論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著,都要避免風雨侵襲,因為風雨會導致風邪入侵頭頂,引發頭痛。

腳是濁陰聚集的地方,無論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著,都要避免水濕,因為水濕會導致濁氣入侵下半身,引發腰腿疾病。養生之道,需要用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