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卻疾第四
用藥如用兵,師不內御者勝。如知其醫之良,即以其病付之,用而不疑也。苟不相信,莫若不用。吾嘗見病家自稱知醫,醫欲用藥則曰:「某藥何用,無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者。」幸而中,則語人曰:「是吾自治也。」沒有不效,則歸罪於醫矣。功則歸已,罪則歸人,存心如此,安望其醫者之用心,而致其病之痊乎。
《內經》云:「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惑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吾見世人有病,專務祈禱。此雖胡貊之俗,自少昊氏以來,民相惑以妖,相扇以怪,迄今久矣。況彼蠻煙障霧之中,多魍魎狐蜮之氣,民惑於妖,性不嗜藥,故以禱為主也。若五勞六慾之傷,七損八益之病,必有待於藥耳。
醫家有龍術王祝由科,乃移精變氣之術,誠可以治中惡之病,傳駐之氣,疫癘之災,不可廢矣。
昔有人暑月深藏不出,因客至坐於牖下,忽以倦怠力疲,自作補湯服之反劇,醫問其由,連進香薷湯,兩服而安。
《寶鑑》云:諺云,無病服藥,如壁里安柱,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昧備焉,食之以調五臟,過則生疾。至於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厚而服之,以補精、血、氣,倘用之不時,食之不節,猶或生疾。況藥乃攻邪之物,無病豈可服哉!
《聖濟經》云:彼修真者,蔽於補養,輕耳。金石補陽之劑,一旦陽劑剛勝,病起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病起則真火微而衛散。一味偏勝,則一臟偏傷,安得不病?
孫真人曰:「藥勢有所偏助,則臟氣不平。」
唐·裴濟諫憲宗曰:「藥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況金石酷烈有毒,又加煉有火氣,非人臟腑所能經也。」
唐·張桌諫穆宗曰:「神慮清則血氣和,嗜欲多而疚疾作。」蓋藥以攻疾,不可用也。
韓昌黎銘孝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說起自何世,殺人不可數計,而世人慕之,至此甚惑也。」
潔古云:「無疾服藥,此無事生事。」
張子和云:人之好補者,或咨諸庸醫,或問諸遊客。庸醫以要和相求,故所論者輕,輕則草木。草木者,蓯蓉、牛膝、巴戟、菟絲之類。遊客以好名自高,故所論者重,重則金石。金石者,丹砂、陽起石、硫黃之類。吾不知此以為補者,補何臟乎?以為補心耶?心得熱則瘡瘍之病生矣。
以為補肝耶?肝得熱則神眩之病生矣。以為補肺耶?肺得熱則病積鬱矣。以為補脾耶?脾得熱則腫滿矣。以為補腎耶?腎為癸水,其經則子火君火也。補腎之火,火得熱而益熾;補腎之水,水得熱而益涸。百病交起,由無病而補元所得也。
全按:無陽則陰無以長;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亂,五味相濟而得和也。凡養生祛邪之劑,必熱無偏熱,寒無偏寒。溫無聚溫,溫多成熱;涼無聚涼,涼多成寒。陰則奇之,陽則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
白話文:
卻疾第四
用藥如同用兵,內部不互相牽制才能取勝。如果知道醫生醫術精湛,就將病情交給他,放心地用藥,不要懷疑。如果不能相信醫生,最好就不要用藥。我曾經見過病人自稱懂醫,醫生想用藥,他就說:「這個藥有什麼用?就像教一個雕琢玉器的人一樣。」如果碰巧藥效好轉了,他就對別人說:「這是我自己治好的。」如果藥效不好,就怪罪於醫生。功勞歸自己,錯誤歸別人,存著這樣的心態,怎麼能指望醫生用心治療,讓病情痊癒呢?
《內經》說:「厭惡針灸的人,不能和他談論精湛的技藝;迷信鬼神的人,不能和他談論高尚的道德。」我見世人有病,就專心祈禱。雖然這是蠻夷的風俗,從少昊氏以來,人們互相迷惑於妖術,互相煽動怪異之事,延續至今很久了。況且在那些瘴氣瀰漫的地方,多有魍魎狐蜮之氣,百姓迷信妖術,不喜歡服用藥物,所以以祈禱為主。但是像勞累、情慾等造成的損傷,以及七損八益的疾病,就必須依靠藥物治療了。
醫生有龍術、王祝、由科,都是改變精氣的療法,確實可以治療中惡、傳染病、疫癘等災禍,不能廢棄不用。
以前有人在炎熱的夏天深居不出,因為客人來訪才坐在窗下,突然感到疲倦乏力,自己煮了補湯喝,反而病情加重,醫生詢問原因後,連續給他喝香薷湯,喝了两次就好了。
《寶鑑》說:俗話說,沒病吃藥,就像在牆裡立柱子,危害很大。天地的萬物,五種味道俱全,用食物來調和五臟,過量就會生病。五穀是主要的營養來源,五果輔助,五畜益氣,五菜充實,氣味濃厚的食物服用後可以補充精氣、血液、元氣,如果用得不對時機,飲食又不節制,也可能生病。何況藥物是攻克邪氣的東西,沒病怎麼能吃藥呢!
《聖濟經》說:那些專修養生的人,過於注重補養,是不對的。金石類補陽的藥物,如果一旦陽氣過盛,病情起來後,天癸就會耗竭,榮衛衰敗;陰虛的藥物,如果陰氣過盛,病情起來後,真火就會衰弱,衛氣也會散失。單一藥性過盛,就會導致某個臟器受損,怎麼能不生病呢?
孫真人說:「藥物的功效有所偏倚,就會導致臟腑氣血不平衡。」
唐朝裴濟諫勸憲宗說:「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不是每天都要服用的東西,況且金石類藥物辛辣猛烈有毒,而且經過煉製後還有火氣,不是人體臟腑所能承受的。」
唐朝張桌諫勸穆宗說:「心思清明,則氣血和暢;嗜欲過多,則疾病產生。」總之,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不可濫用。
韓愈在為孝子寫墓誌銘時說:「我不知道服食養生的說法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殺害的人不計其數,而世人卻崇拜它,真是太迷惑了!」
潔古說:「沒有疾病而服用藥物,這是無事生非。」
張子和說:人們喜歡補養身體的人,有的去諮詢庸醫,有的去詢問遊客。庸醫為了圖方便快捷,所以講的都很輕率,輕率就是草藥。草藥包括蓯蓉、牛膝、巴戟、菟絲子之類。遊客為了炫耀自己的名聲,所以講的都很重視,重視就是金石類藥物。金石類藥物包括丹砂、陽起石、硫黃之類。我不知道這些被認為是補益的藥物,補的是哪個臟器?說是補心吧?心火過旺就會生瘡瘍;說是補肝吧?肝火過旺就會頭暈目眩;說是補肺吧?肺火過旺就會積鬱成疾;說是補脾吧?脾火過旺就會腫脹;說是補腎吧?腎是癸水,其經絡是子火和君火。補腎的火,火氣過旺則更加熾盛;補腎的水,水氣過旺則更加枯竭。百病叢生,都是因為沒有疾病而盲目進補造成的。
總而言之:沒有陽氣,陰氣就不能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不能化生,陰陽互相運用,就像五種顏色組成圖案而不混亂,五種味道調和在一起而得到美味一樣。凡是養生祛邪的藥物,一定要避免陽熱過盛,陰寒過甚。溫熱的藥物不能過多,溫熱過多就會變成燥熱;寒涼的藥物不能過多,寒涼過多就會變成寒邪。陰則用奇數,陽則用偶數。掌握陰陽的平衡,這是制方的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