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卻疾第四
吾聞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將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痊八九,治將病者十痊二三,治已病者十不救一。
善治者治皮毛,不善治者治骨髓。蓋病在皮毛,其邪淺,正氣未傷,可攻可刺。病至骨髓,則邪入益深,正氣將憊,針藥無所施其巧矣。噫,勾萌不折,至用斧柯,涓涓不絕,流為江河,是誰之咎歟?
邵子曰:與其病後才服藥,孰藥病前能自防,即聖人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亂而鑄兵,不亦晚乎?
今人有病,不即求醫,隱忍冀瘥,至於病深,猶且自諱,不以告人,誠所謂安其危,利其番也。一旦病亟,然後求醫,使醫者亦難以施其治。詩云:「既輸爾載,將伯助予」,斯之謂乎。
《心印經》云:生藥三品,神與氣、精。夫大虛之謂神,生生之謂氣,象形之謂精。今人之有身,由父母之媾精所生也。陽精隨氣以運動,陰精藏神而固守,內外交養,動靜互根,神依氣,氣依精,精歸氣,氣歸神,故能神與形俱,與天地悠久也。此之謂上藥。五穀為養,五畜為助,五萊為充,五果為益。
精不足者,溫之以氣,形不足者,補之以味。精食氣以榮色,形食味以生力。味歸氣,氣歸精,精歸神,故亦可以形體不敝,精神不散,益壽而以百數。此之謂中藥。水、土、金、石,草木、昆蟲,氣味合而服之,可以攻邪。如辛涼之藥,以攻風邪,可使正復,此謂之下藥。
今人棄上藥而不求,餌中藥而不知。至於有病,以下藥為良劑。舍爾靈龜,觀我朵頤,無怪乎斯民之不壽也。
善養生者,當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峻藥攻四失也,信巫不信醫五失也。
東坡嘗曰: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驗其工拙。至於有疾,必先盡告其所患而後診視,使醫者瞭然,知厥疾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於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療疾常愈。蓋吾求病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誠哉斯言,真警迷之砭劑也。
吾常治病,以色為先,問次之。為問者,問其所好惡也。問其曾服何藥也,而與血脈相參。制方之時,明以告人,某藥治某病,某藥為佐使,庶病者知吾使用之方。彼有疑忌者,又明以告之,有是病必用是藥,使之釋然,所以偶中者多。惜乎,吾見自用自專,日趨於下,無能繼其志者,敢曰三世云乎哉!
治病之法,虛則補之,實則泄之。邪氣盛則實,正氣衰則虛。瀉者謂攻其邪也。攻者,汗、吐、下、針、灸五法也。假如外感風寒,不急汗之,何以得解?內傷飲食,不急吐下之,何以得解?惟虛怯之病,貴乎用補,不可攻也。故攻其邪氣者,使邪氣退而正氣不傷,此攻中有補也;補其正氣者,使正氣復而邪氣不入,此補中有攻也。
白話文:
卻疾第四
我聽說,最好的醫生治療尚未發病的人,中等水平的醫生治療將要發病的人,最差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病的人。治療尚未發病的人,十個人能痊癒八九個;治療將要發病的人,十個人能痊癒二三個;治療已經發病的人,十個人幾乎沒有一個能治好。
善於治病的人治療的是皮膚和毛髮,不善於治病的人治療的是骨髓。因為病在皮膚和毛髮,邪氣淺,正氣未受損傷,可以攻也可以刺。病到了骨髓,邪氣就深入骨髓,正氣將要衰竭,針灸和藥物就無能為力了。唉,小草不拔除,等到要用斧頭砍,涓涓細流不堵截,就會變成江河,這是誰的錯呢?
邵雍說:與其等到生病了才吃藥,不如在生病之前就能預防,這就是聖人所說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等到疾病已經產生了才治療,等到混亂已經產生了才治理,就像口渴了才挖井,發生戰亂了才鑄造兵器,不是很晚嗎?
現在的人生病了,不立即就醫,隱忍著希望能自行痊癒,等到病情嚴重了,還自我隱瞞,不告訴別人,真是所謂「安於危險,貪圖一時的便宜」啊!等到病情危急了,才求醫,即使是醫生也很難施治。詩經上說:「我已經盡力了,希望將帥們能幫助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心印經》說:上等的藥物有三種,分別是神、氣、精。最大的虛弱就是指神,生生不息就是指氣,形體的形象就是指精。現在人之所以有身體,是由父母交合的精氣所產生。陽精隨著氣而運動,陰精藏於神而堅守,內外互相滋養,動靜互相依存,神依賴氣,氣依賴精,精歸於氣,氣歸於神,所以才能神形俱在,與天地一樣長久。這就是上等的藥物。五穀養人,五畜輔助,五菜充實,五果滋補。
精氣不足的,用溫補的方法來溫養它;形體不足的,用味道來補充它。精氣依靠食物來滋養顏色,形體依靠味道來產生力量。味道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神,所以也能使形體不衰老,精神不分散,增壽到一百多歲。這就是中等的藥物。水、土、金、石,草木、昆蟲,將它們的氣味混合服用,可以攻克邪氣。像辛涼的藥物,用來攻克風邪,可以使正氣恢復,這就是下等的藥物。
現在的人拋棄了上等的藥物而不追求,服用中等的藥物卻不知道它的作用。等到生病了,就認為下等的藥物是好的藥物。拋棄了靈龜,只顧著自己享受,難怪百姓不長壽啊!
善於養生的人,應該知道五種過失:不知道保養身體是一種過失;生病不早治是第二種過失;治病不選擇醫生是第三種過失;喜歡用峻猛的藥物攻邪是第四種過失;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生是第五種過失。
蘇軾曾經說:我一生求醫,都是在平常的時候考察醫生的技術高低。等到生病了,一定先把自己的病情詳細地告訴醫生,然後再診治,讓醫生清楚地知道疾病的所在,虛實冷熱先在心中確定,那麼脈象的疑似就無法迷惑我了。所以,即使是中等水平的醫生,治療疾病也常常痊癒。因為我只是求治好病而已,怎麼會拿來刁難醫生呢?這句話真是警示世人的良藥啊!
我平常治病,首先觀察病人的面色,其次是詢問病情。詢問病情的時候,要問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曾經服用過什麼藥物,然後與他的血脈結合起來考慮。開處方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病人,哪種藥物治療哪種疾病,哪種藥物是輔助藥物,這樣病人就知道我用藥的道理。如果病人有疑慮,也要明確地告訴他,這種病一定要用這種藥,讓他放心,所以治療成功率比較高。可惜的是,我看到那些自以為是,越來越差勁的醫生,沒有人能繼承我的志向,敢說能延續三代嗎?
治療疾病的方法,虛證就補益它,實證就瀉掉它。邪氣盛就是實證,正氣衰就是虛證。瀉法就是攻克邪氣。攻邪的方法有汗法、吐法、下法、針法、灸法五種。例如外感風寒,不趕快發汗,怎麼能解表?內傷飲食,不趕快吐瀉,怎麼能解毒?只有虛弱的疾病,才貴在使用補法,不能攻邪。所以攻克邪氣,要使邪氣退卻而正氣不受損傷,這是攻中有補;補益正氣,要使正氣恢復而邪氣不能入侵,這是補中有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