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養生四要》~ 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9)

1. 法時第三

四時之氣,如春風、夏暑、秋溫、冬寒,皆能傷人成病,不但八風也。君子慎之,起居有節,食色不傷,雖有賊風苛毒,不能傷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木腐而蠹生,堤穴而水入。以身之虛,逢天之虛,又直上弦前、下弦後,月廓之空,重感於邪,謂之三虛。如是病者,微則篤,盛則死矣。

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天地殺氣,非正令也。尤宜慎之,以免瘟疫之病。

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詩》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此之謂也。

人皆曰:夏月宜食寒,冬月宜食熱。殊不知太熱則傷胃,太寒則傷脾。夏月伏陰在內,如瓜、桃、冰之類,不可多食,恐秋生瘧痢之疾。冬月伏陽在內,如辛燥炙煿之物,不可多食,恐春目痛,秋生熱厥。所以古人四時節其飲食,適其寒溫,熱無灼灼,寒無滄滄也。

修養家嘗曰:火候。火者,純陽之陰氣也;候者,陰氣升降之候。曰火候者,謂陰氣之升降不可得見,觀於七十二候,斯可見矣。蓋欲於此求之,以一年為一月,朔後陽漸長,至望而極,望後陽漸消,至晦而極。又以一月為一日,子後一陽生,至巳而極,午後一陽消,至亥而極。

又以一日為一時,初初刻,陽之長也,至初四刻而極。正初刻,陽之消也,至正四刻而極。又以一時為一息,呼出陽之長也,吸入陽之消也。故天地之大,自其不變者觀之,只一息耳,自其變者而觀之,則流散無窮矣。

春月無暴寒冰雪,人有病熱者,勿誤作傷寒治之。此因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也。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可見溫病則不惡寒而渴,傷寒則不渴而惡寒也,以此辨之。春溫病,宜用:

易老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各一錢),細辛(三分)

渴加知母,水煎服。此藥不犯禁忌,乃解利之神方也。

夏月有病,似外感而飧泄者,水穀不化,相雜而下,或腹痛,膿血稠黏,此由春傷於風,至夏病泄也。其水穀不化者,宜用良方神朮散:

蒼朮(二錢),川芎,藁本(各七分半),羌活(五分),炙甘草,細辛(各三分)

姜三片,水盞半,煎八分,要汗加蔥白。

如膿血稠黏者,用胃風湯:

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白芍,白朮(各等分),粟米(一撮)

水煎。

人於夏後,有病霍亂吐泄,此由內傷生冷得之,與上證不同,宜用六和湯主之:

人參,半夏,杏仁(微炒去皮尖),炙甘草,砂仁(各五錢),白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炒,各二錢),厚朴(薑汁炒,一錢半),香薷(二錢),姜(三片)

白話文:

法時第三

一年四季的氣候,例如春天的和風、夏天的暑熱、秋天的溫和以及冬天的寒冷,都會傷害人體導致疾病,不僅僅是所謂的「八風」而已。君子應該謹慎小心,生活起居有規律,飲食起居不過度,即使遇到惡劣的風寒,也不會受到傷害。

疾病的發生,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就像腐朽的木材容易生蟲,堤壩破損容易進水一樣。人體虛弱,遇上天地之氣虛弱的時機,再加上農曆上弦月之前或下弦月之後,月亮的光芒較弱,更容易感受邪氣入侵,這就叫做「三虛」。這種情況下的疾病,輕則會加重病情,重則會危及生命。

例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溫暖,這些都是天地間的殺氣,並非正常的氣候,更應該小心謹慎,以免染上瘟疫。

凡是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的天氣,都應該盡量避免,不可因為自己身體強健就掉以輕心。《詩經》說:「畏懼上天的威力,才能在順應時節中得到保佑。」這就是這個道理。

大家都說夏天應該吃寒涼的食物,冬天應該吃溫熱的食物。卻不知道過於寒涼會傷脾,過於溫熱會傷胃。夏天體內陰氣潛伏,像西瓜、桃子、冰塊等寒涼食物,都不能多吃,以免秋季患上瘧疾和痢疾。冬天體內陽氣潛伏,像辛辣乾燥、炙烤的食物,也不能多吃,以免春天眼睛疼痛,秋天患上熱厥。所以古人會根據四季調整飲食,適應寒暖,既不過於燥熱,也不過於寒涼。

修養家常說:「火候」。「火」指的是純陽之氣中蘊含的陰氣;「候」指的是陰陽之氣升降的時機。「火候」指的是陰陽之氣的升降變化不易觀察,要通過觀察七十二候才能得知。想要了解這其中的道理,可以把一年看作一個月,從農曆初一之後,陽氣逐漸增長,到十五滿月時達到極點,之後陽氣逐漸消退,到月底達到最低點。也可以把一個月看作一天,從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之後,陽氣開始生長,到午時(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達到極點,午後陽氣開始消退,到亥時(晚上9點到晚上11點)達到最低點。

也可以把一天看作一個時辰,從每個時辰的開始,陽氣逐漸增長,到時辰的四分之三處達到極點;從每個時辰的四分之三處開始,陽氣逐漸消退,到時辰結束時達到最低點。也可以把一個時辰看作一次呼吸,呼氣時陽氣增長,吸氣時陽氣消退。所以,天地之大,從其不變的角度看,只不過是一次呼吸而已;從其變化的角度看,則變化無窮。

春天沒有嚴寒冰雪,如果有人患有發熱的疾病,不要誤認為是傷寒而治療。這是因為冬天受寒,到了春天發病變成溫病。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可見溫病是不惡寒而口渴,傷寒是不口渴而惡寒,以此來區分。春溫病,應該使用:

易老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各一錢)、細辛(三分)

口渴加知母,水煎服。此方沒有禁忌,是治療溫病的神方。

夏天患病,像是外感,卻伴有腹瀉,水穀不化,混雜在一起排出,或者腹痛,排出膿血粘稠,這是因為春天受風邪,到夏天發病成泄瀉。水穀不化者,應該使用良方神朮散:

蒼朮(二錢)、川芎、藁本(各七分半)、羌活(五分)、炙甘草、細辛(各三分)

生薑三片,水半杯,煎至八分,如果需要發汗,可以加入蔥白。

如果排出膿血粘稠,使用胃風湯:

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白芍、白朮(各等分)、粟米(一撮)

水煎。

夏天之後,患有霍亂嘔吐腹瀉,這是因為內傷生冷食物引起的,與上面的疾病不同,應該使用六和湯治療:

人參、半夏、杏仁(微炒去皮尖)、炙甘草、砂仁(各五錢)、白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炒,各二錢)、厚朴(薑汁炒,一錢半)、香薷(二錢)、生薑(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