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四要》~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6)
1. 卻疾第四
真麻油(一斤四兩),用淨鍋(一口,以磚架定三足),安置白炭(三十斤,慢火煎,不可太急,恐損其藥),槐柳桃榴椿杏楊(各二枝)
第一下甘草(去皮,二兩,煎至不鳴),第二下天冬(去心),生地黃(酒洗),熟地黃(酒洗),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肉蓯蓉(酒洗,焙乾),蛇床子(制),牛膝(去蘆,酒洗),鹿茸(酥制),續斷,虎脛骨(酥,炙),木鱉(去殼),紫梢花(去草),穀精草,大附子(去皮),杏仁(去皮,尖),肉桂菟絲子(酒淘淨,搗爛焙乾),肉蔻(麵包煨),川楝子(去核)
上二十味各錢半,銼碎煎製成炭,取起,以布濾去渣,要淨,再上磚架定,取嫩桑條如拇指,大約長一尺六寸者一根攪油。
第三下黃丹(水飛,炒乾),半斤,黃臘(鮮明者),五兩,燒油令滾,以茶匙抄丹細細入油,桑枝不住手攪,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又取起,攤,候溫,又上架。
第四下雄黃(透明者)、白龍骨、倭硫黃、赤石脂各一錢,研細末。勿令油大沸,只大溫,微火煎,不住手攪,又攤起,候溫,上架。
第五下乳香、沒藥、丁香、沉香、木香各一錢,為細末。入膏內,不住手攪微火溫養。
第六下麝香(當門子)、蟾酥(乳汁制)、陽起石(煅)、蛤芙蓉各一錢,為細末,入膏內,不住手攪。微火養煉,務要軟硬得宜,貼不移動,揭之無跡為度。取起收磁罐中,密封口,埋土中三日夜,去火毒。每用膏五錢,攤在厚紅素緞絹上,貼臍下關元穴及背後腎俞二穴。每一個可貼六十日方換,其效如神。但不可恃此固縱,以傷真元氣也。
白話文:
卻疾第四
準備一斤四兩真麻油,用乾淨的鍋子(用磚塊支撐穩固鍋的三個支腳),放入三十斤白炭,用小火慢煎,不可太急,以免損壞藥材。 取槐樹枝、柳樹枝、桃樹枝、榴樹枝、椿樹枝、杏樹枝、楊樹枝各兩枝。
先放入兩兩去皮的甘草(煎至沒有聲音),接著放入去心的天冬、酒洗過的生地黃、酒洗過的熟地黃、去心的遠志、去心的麥門冬、酒洗焙乾的肉蓯蓉、炮製過的蛇床子、去蘆頭酒洗過的牛膝、酥製過的鹿茸、續斷、酥炙過的虎脛骨、去殼的木鱉子、去雜草的紫梢花、穀精草、去皮的大附子、去皮尖的杏仁、酒淘淨搗爛焙乾的肉桂和菟絲子、麵包煨過的肉蔻、去核的川楝子。以上二十種藥材各取半錢,切碎煎成藥炭,濾去藥渣,務必乾淨。再放回磚塊支撐的鍋子上,取一根拇指粗細、約一尺六寸長的嫩桑枝攪拌油。
然後放入水飛炒乾的半斤黃丹和五兩新鮮明亮的黃蠟,燒滾油後,用茶匙慢慢將黃丹加入油中,用桑枝不停攪拌,直到滴水成珠不散為止。取出攤涼,再放回鍋上。
接著加入研磨成細粉的透明雄黃、白龍骨、倭硫黃、赤石脂各一錢。此時油溫不宜過高,保持溫熱即可,小火慢煎,不停攪拌,取出攤涼,再放回鍋上。
再加入研磨成細粉的乳香、沒藥、丁香、沉香、木香各一錢,不停攪拌,小火溫養。
最後加入研磨成細粉的麝香、用乳汁炮製的蟾酥、煅燒過的陽起石、蛤芙蓉各一錢,不停攪拌,小火煉製,直到軟硬適中,能貼在皮膚上不移動,揭下時不留痕跡為止。取出收在磁罐中,密封好,埋入土中三日夜,去除火毒。每次使用五錢藥膏,攤在厚實的紅色素緞或絹布上,貼在肚臍下方的關元穴和背後的腎俞穴。每個膏藥可貼六十日再換,效果奇佳。但不可因此縱慾,以免損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