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養生四要》~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養生總論

養生之道,只要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而兼之以導引,助之以服餌,未有不長生者也。服餌之物,穀肉菜果為上,草木次之,金石為下。蓋金石功速而易生疾,不可輕餌,恐毒發難制也。近觀服杏仁者,至二三年,或泄,或臍中出,皆不可治。

服楮實者,輒成骨痿。服鍾乳、陽起石、硫黃、丹砂、雄黃、附子、烏頭之屬,多為虛陽發熱作疾。服女子初經作紅鉛者亦然。悉宜屏之,勿輕信也。

方士惑人,自古有之。如秦始皇遣人入海,求不死之藥;漢武帝刻意求仙,至以愛女妻之,此可謂顛倒之極,末年乃悔悟曰:天下豈有仙人?惟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此論甚確。劉潛夫詩云:

但聞方士騰空去,不見童男入海回,

無藥能令炎帝在,有人曾笑老聃來。

南史範云,初,為陳武帝屬官,武帝九錫之,命在旦夕,忽感寒疾,恐不獲愈。預慶事召徐文伯診視,以實懇之曰:「可得便愈乎」?文伯曰:「若便差甚易,恐二年不復起耳」。云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文怕以火燒地,布桃葉置云其上,頃刻汗解,裹以溫松。易日疾瘳,云喜甚。

文伯曰:「不足喜也。」越二年,果卒。觀此可為求速效者之戒。

病有堅痞,風氣結在皮膚肉腠者,可用針,分寸如法。在胸腹腰脊,近臟腑腸胃者,非是上醫,勿便用針。

按《素》《難》,凡治臟腑之病,取手足井、榮、俞、經、合,以行補瀉之法。故八法針天星十二穴者,上取下取,左取右取,合擔則擔,合截則截。吾有秘傳,皆不離手足,了盡一身之疾。凡有疾者,頭項胸腹腰脊肋脅戒勿用針。

凡頭面胸腹脊膂諸穴,有宜灸者,不過三壯,不可多灸。有人灸丹田穴,動則五六十壯,謂之隨年壯。人問其故,答曰:若要身體安,丹田、三里常不幹。噫,此齊東野人語也。人能謹其嗜欲,節其飲食,避風寒,雖不灸丹田,三里,身自無病而常安也。否則正氣一虛,邪氣自攻,以灸補虛,是以油發火也,無益而反害之。

凡用針灸後,常宜慎欲,至疾愈方可,不然則無效矣。

延年益壽不老丹

生地黃(酒浸一夜,曬乾,三兩),熟地黃(洗淨,曬乾,三兩),地骨皮(酒洗淨,曬乾,五兩),人參(三兩),天冬(酒浸三時,去心,曬乾,三兩),麥冬(制同,三兩),白茯苓(去粗皮切片酒浸,曬乾,五兩),何首烏(鮮者,用竹刀刮去皮,切片,酒浸,曬乾;乾者,用泔水浸軟,刮去皮,切片,用砂鍋內先下烏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著水於上加竹蓖,放此藥覆蓋蒸一二時辰,取出曬乾,半斤)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清晨服之。此藥千益百補,或十日或一月,自知為另等人也。常服功效難言。得此藥者,不可以為藥易而輕傳也。

白話文:

養生總論

養生之道,關鍵在於心平氣和,不為外物所動,不貪圖名利,不計較得失,保持身心舒暢,不勞累過度。再加上適當的導引(氣功)和服用藥物輔助,就能延年益壽。

藥物方面,穀物、肉類、蔬菜、水果最佳,草藥次之,礦物藥最差。因為礦物藥見效快,但容易引起疾病,不可輕易服用,以免中毒難以控制。我曾見服用杏仁者,兩三年後,或腹瀉不止,或肚臍處長出異物,都無法治愈。

服用構樹果實者,往往導致骨痿(骨質疏鬆)。服用鐘乳石、陽起石、硫磺、硃砂、雄黃、附子、烏頭等藥物,多會導致虛火上升,發熱生病。服用女子初經時製成的紅鉛也是如此。這些藥物都應該避免,不可輕信。

古代就有方士欺騙世人的情況。例如秦始皇派人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漢武帝一心求仙,甚至將愛女嫁給方士,這簡直是荒謬之極,到晚年才悔悟,說:「世上哪有仙人?只是節制飲食,服用藥物,才能稍微減少疾病。」這句話非常正確。劉潛夫的詩云:「只見方士騰空而去,不見童男歸來,沒有藥能使炎帝長生,有人曾嘲笑老子。」

《南史》記載,範雲曾擔任陳武帝的官員,武帝賜他九錫(九種珍貴的禮物),他的地位顯赫,卻突然患上重感冒,擔心無法痊癒。於是召來徐文伯診治,焦急地問:「能很快痊癒嗎?」文伯說:「如果很快就好,恐怕兩年後就起不來了。」範雲說:「早晨聽聞大道,晚上死去也值得,何況兩年呢!」文伯便用火燒地,將桃葉放在火上,片刻間範雲汗出,用溫熱的松葉裹住他。第二天病就好了,範雲非常高興。

文伯說:「不必高興。」過了兩年,範雲果然去世了。這可以作為追求速效的警示。

對於一些堅硬的腫塊,以及風氣滯留在皮膚肌肉的病症,可以使用針灸,操作要符合穴位和尺寸的要求。對於胸腹腰脊,靠近臟腑腸胃的部位,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不要輕易使用針灸。

根據《素問》、《難經》,治療臟腑疾病,要取手足的井穴、榮穴、俞穴、經穴、合穴,運用補瀉的方法。所以八法針灸天星十二穴,上取下取,左取右取,需要提攜的就提攜,需要截斷的就截斷。我有一些秘傳的針灸方法,都集中在手足,可以治療全身的疾病。但頭、頸、胸、腹、腰、脊、肋脅等部位,一般不要用針灸。

凡是需要灸的頭面、胸腹、脊背等穴位,灸的時間最多三壯,不能灸太多。有人灸丹田穴,一次灸五六十壯,說是根據年齡來決定灸的次數。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要想身體健康,丹田、足三里經常灸。」唉,這是齊東野人的話。如果能夠克制慾望,節制飲食,避免風寒,即使不灸丹田和足三里,身體也會健康。否則,正氣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用灸法補虛,就像用油來生火一樣,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害。

凡是用針灸後,都要克制慾望,直到病癒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延年益壽不老丹

生地黃(酒浸一夜,曬乾,三兩)、熟地黃(洗淨,曬乾,三兩)、地骨皮(酒洗淨,曬乾,五兩)、人參(三兩)、天冬(酒浸三小時,去心,曬乾,三兩)、麥冬(製法同上,三兩)、白茯苓(去粗皮切片酒浸,曬乾,五兩)、何首烏(鮮者,用竹刀刮去皮,切片,酒浸,曬乾;乾者,用淘米水浸軟,刮去皮,切片,用砂鍋先放入烏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著水於上加竹蓖,放此藥覆蓋蒸一二時辰,取出曬乾,半斤)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酒送服,清晨服用。此藥具有極好的滋補功效,服用十天或一個月,就會感覺到身體變好了。長期服用,效果難以言喻。得到此藥方的人,不要因為藥方容易而輕易傳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