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養生四要》~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慎動第二

人之恐者,死生之際,軀命所關,得喪之時,榮辱所繫,乃恐也。恐則神色俱變,便溺遺失而氣下矣。其病也,為心跳,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目失明,為舌短,為聲喑,為骨痠,破睏脫肉。宜定志丸主之:

熟地黃(一兩),人參(五錢),遠志肉,白茯苓(各七錢),酸棗仁,桂心,柏子仁(去殼,各三錢)

共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人之好動者,多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成於我。意之初,猶可慎也,至於必則無所忌憚矣。故曰:人悖之凶者,小人而無忌憚也。

古硯銘云: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計,硯之壽以世計。豈非靜者壽而動者夭乎。《內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抑亦動靜之謂歟。

湍水無縱鱗,風林無寧翼,動也。動而不止,非聚福之道也。

地下有山,謙,夫地靜也。山在地下,安於所止,而亦同歸於靜,故曰謙。謙者,盈之反也。山在地下,則為剝,過於盈也。故曰:天道惡盈而好謙,地道虧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

震:動也。艮,止也。震艮者,動靜之反也。震,有𡄼𡄼之象,慎也;笑言啞啞,不喪匕鬯,慎之效也。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動亦靜也,所以能無咎也。

慎動者,匪真愛身,所以愛親。身體髮膚,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孝也。魯子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慎之至也,見其平日保身之難也。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至於歿而後,幸其保之全焉。

慎動主靜之用,主靜慎動之體。動靜不失其常,艮之義也。瞽者,天下之至明也;聾者,天下之至聰也。其心專一,故善視者莫如瞽,善聽者莫如聾也。觀此則知養生之道矣。

人之學養生,日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工夫。但到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孟子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這便是長生秘訣。

打坐,正是養生一件事。養生者,養其性情也。打坐者,收斂此心,不使放去也,豈是呆坐。昔達摩面壁九年,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口無所語,此心常在腔子,無思無為,不塵不垢,所以得成證果。承光立雪不動,乃見善學達摩處。

古仙教人打坐說:垂其簾,塞其兌。人學打坐時,只說垂簾者,微瞑其目,不可緊閉也;塞其兌者,閉口勿吐氣,但令鼻呼吸而已。曾不知垂其簾者,教人勿視也,塞其兌者,教人勿語也。從打坐時做起,做得熟時,雖不打坐,此目常不妄視,此口常不妄語,自然習與性成,此心自不妄動也。今之學長生者,到打坐時,瞑目閉口,放下打坐,依舊妄視妄語,如何收得此心住。

白話文:

慎動第二

人之所以感到恐懼,是因為涉及生死攸關、性命相關、得失榮辱等重大關頭。恐懼時,神色都會改變,甚至大小便失禁,元氣下陷。由此產生的疾病,包括心跳加速、暴瀉綠色水樣便、面紅發熱、皮膚緊繃、陽痿、失明、舌短、聲音嘶啞、骨頭酸痛、消瘦等。治療宜用定志丸:

熟地黃一兩,人參五錢,遠志肉、白茯苓各七錢,酸棗仁、桂心、柏子仁(去殼)各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飯前溫酒送服。

人好動,大多源於起初的一念之差,進而執著於某件事,最後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剛開始尚可控制,但一旦執著,便會不顧一切。所以說,人之所以遭殃,往往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

古硯銘曰:「筆的壽命以日計,墨的壽命以月計,硯的壽命以世計。」這不正說明靜者長壽,動者夭亡嗎?《內經》也說:「陰精充足,人就長壽;陽精耗散,人就短命。」這難道不也是指動靜之道嗎?

湍急的流水容不得魚兒安靜,狂風吹拂的樹林鳥兒無法安歇,這就是動。不停地動,不是積累福氣的途徑。

地底下有山,這叫做謙虛,因為地是靜止的。山在地底下,安於其位,也歸於靜止,所以叫做謙虛。謙虛是飽滿的反面。山在地底下,則為剝,過於飽滿。所以說:天道厭惡飽滿而喜歡謙虛,地道厭惡飽滿而趨向謙虛,鬼神厭惡飽滿而喜歡謙虛。

震:代表動;艮:代表止。震和艮,是動靜的相反。震,有戒慎的象徵,代表謹慎;說話謹慎,不輕易失言,這就是謹慎的功效。艮:指背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動亦靜也,所以能無咎也。

謹慎行動,並不是真正為了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為了孝順父母。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要完整地奉獻給父母,這就是孝道。魯子說:「戰戰兢兢,好像處在深淵邊緣,好像走在薄冰之上。」這就是謹慎的極致,體現了平日保全身體的艱難。從現在開始,我知道如何避免災禍;等到去世以後,希望我的身體能完整地歸於父母。

慎動以靜為根本,以靜為慎動的基礎。動靜不失其常,這就是艮的道理。盲人,是世界上最看得清楚的人;聾人,是世界上最听得清楚的人。他們的心思專一,所以善於觀察的人沒有比盲人更好的,善於聆聽的人沒有比聾人更好的。從這可以看出養生的道理。

人學習養生,每天打坐,調息,正是修煉內心平靜的功夫。但是,在打坐調息時,就要注意不要讓心猿意馬,胡思亂想,妄動的話,打坐調息就只是徒勞無功,怎麼能有所成就呢?孟子說:「壽命長短不由自己決定,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長生的秘訣。

打坐,正是養生的一種方法。養生,就是培養良好的性情。打坐,就是收斂心神,不讓它胡思亂想,可不是呆坐着不動。以前達摩面壁九年,眼睛不看東西,耳朵不聽聲音,嘴巴不說話,心神內斂,無思無為,清淨無染,所以才能得到證果。神光雪地立足不動,就是學習達摩的典範。

古代修行者教人打坐時說:垂簾,塞兌。人學習打坐時,只知道垂簾是微微閉上眼睛,不能緊閉;塞兌是閉口不說話,只用鼻子呼吸。卻不知道垂簾是教人不要亂看,塞兌是教人不要亂說話。從打坐時開始做起,做到熟練的時候,即使不打坐,眼睛也不會亂看,嘴巴也不會亂說話,自然就養成了習慣,心神自然也不會胡思亂想。現在學習長生的人,打坐時閉目閉口,一放下打坐,又開始胡思亂想,怎麼能收斂心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