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面黑」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面黑是中醫的一個症狀,指的是面部皮膚發黑,常見於肝鬱氣滯、痰濕阻滯、血瘀等病症。

肝鬱氣滯:由於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可導致面部皮膚發黑。臨床表現為面色晦暗,或有青黑色斑點,口苦咽乾,胸脅脹悶,噯氣不爽,大便不暢等。

痰濕阻滯:由於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生,阻滯經絡,可導致面部皮膚發黑。臨床表現為面色暗黃,或有黑色斑點,口黏膩,舌苔白膩,脘腹脹滿,大便溏薄等。

血瘀:由於氣滯血瘀,血行不暢,可導致面部皮膚發黑。臨床表現為面色晦暗,或有紫黑色斑點,唇色紫暗,舌質紫暗,脈沉澀等。

面黑在中醫的治療上,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為主。常用方藥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湯、桃紅四物湯等。

面黑在中醫的預防上,應注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飲食清淡,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面黑是中醫的一個症狀,如果出現面黑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乾薑附子湯

  • 1.《皇漢醫學》:「《醫林集要》曰:「乾薑附子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者,以及諸虛沉寒等證。」

四逆湯

  • 1.《皇漢醫學》:「《醫林集要》曰:「乾薑附子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者,以及諸虛沉寒等證。」
  • 2.《世醫得效方》:「身熱不渴為表有熱,渴而煩悶為里有熱。傷寒見風,大青龍湯為治之最。陽毒內外結熱,輕者白虎湯,重則承氣湯之屬。陽厥亦用,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非水漬法不可。陰毒,疾勢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則理中湯、四逆湯投之。未效,則灼艾法惟良,復以蔥熨法佐之。
  • 3.《証治準繩‧雜病》:「腎病面黑,身涼,脈沉而滑,多黑則痹,暴病形冷惡寒,三焦傷也,治之以姜附湯,或四逆湯。久不愈為瘧,暴氣衝上吐食,夜發,俗呼謂之夜瘧。太陽經桂枝證,形衰淹疾,黑癉羸瘦,風痹痿厥,不能行也。外有傷寒,往來寒熱如瘧,勞病往來寒熱亦如瘧,謂之如瘧,非真瘧也。
  • 4.《古今醫統大全》:「【溫】陰毒嘔逆下利,身痛如被杖,唇青面黑,甘草四逆湯。少陰證身痛脈沉,肉瞤筋惕,真武湯。小便利者,朮附湯。
  • 5.《傷寒廣要》:「治傷寒陰證脫陽。或因大吐大瀉之後。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不醒人事。或傷寒新瘥。誤與婦人交。其證小腹緊痛。外腎搐縮。面黑氣喘。冷汗自出。亦是脫陽證。須臾不治。即不救。

理中湯

  • 1.《世醫得效方》:「身熱不渴為表有熱,渴而煩悶為里有熱。傷寒見風,大青龍湯為治之最。陽毒內外結熱,輕者白虎湯,重則承氣湯之屬。陽厥亦用,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非水漬法不可。陰毒,疾勢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則理中湯、四逆湯投之。未效,則灼艾法惟良,復以蔥熨法佐之。
  • 2.《崇實堂醫案》:「範自信三令郎患單腹脹服藥二十餘劑愈醫愈劇迎予為治診其脈沉弱而遲面黑而黃身體黑瘦四陂尤瘦削惟腹大而堅硬精神疲憊飲食不進大便溏小便清利夜間尤多純是脾陽大虛之候前所服藥又皆五皮五苓之類致脾虛氣散腹日堅硬也為用理中湯加厚朴砂仁益智仁肉豆蔻驅陰益陽服三劑腹軟食進八劑全安

甘草湯

  • 1.《集驗方》:「陰毒者,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此陰毒候,身如被打,五日可治,七日不治,宜服甘草湯方。
  • 2.《小品方》:「陰毒湯,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甘草湯方。
  • 3.《簡明醫彀》:「陰毒:受深重之寒,伏於腎經,致陰氣獨盛。其證腹痛下利,咽閉嘔逆,唇青面黑,手足厥冷,身如被杖,短氣難息,六脈沉微,宜服甘草湯、真武湯兼蔥熨法、熏法,灸關元百壯。三日後不可治。
  • 4.《醫學綱目》:「〔《活》〕,陰毒甘草湯,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 5.《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初起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 展開更多

真武湯

  • 1.《簡明醫彀》:「陰毒:受深重之寒,伏於腎經,致陰氣獨盛。其證腹痛下利,咽閉嘔逆,唇青面黑,手足厥冷,身如被杖,短氣難息,六脈沉微,宜服甘草湯、真武湯兼蔥熨法、熏法,灸關元百壯。三日後不可治。

天雄散

  • 1.《聖濟總錄》:「治遁屍注在傍人,或入腹中,化為蠱毒有聲,或在咽喉,或入諸脈,不在一處,入人腹內,蠱成蝕入五臟,入心令人面赤,入肺令人面白少氣,入肝令人面青善怒轉筋,入腎令人呻吟面黑,腰痛耳聾,入脾令人面黃不嗜食飲,羸瘦小便數,胸中噎塞,嗔喜無常,及妖魅百注為病,天雄散方
  • 2.《陰證略例》:「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疾。
  • 3.《玉機微義》:「天雄散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還少丹

  • 1.《馮氏錦囊秘錄》:「《經》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又曰:少陰經病者,面黑齒長而垢,其蟲疳斷腫,不動而滯爛痛穢者,此屬陽明,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俱分虛實而治,腎經虛寒者,安腎丸、還少丹,重則八味丸。其冬月大寒犯腦,連頭痛齒牙動搖,疼痛者,此太陽並少陰傷寒也。

蘇子降氣湯

  • 1.《雜病廣要》:「腎虛,耳鳴面黑小便多,真黑錫丹,煎蘇子降氣湯下,沉附湯、朮附湯加芎、辛。(《永類》)

六味地黃丸

  • 1.《証治準繩‧幼科》:「入腎則面黑,齧奶咬牙,用六味地黃丸。若因乳母恚怒肝火,或膏粱積熱,遺兒為患,或兒吐瀉傷脾,清氣不升,風木陷入太陰傳變等因,皆能致此,當隨主治,否則必成慢脾也,須預慎防為善。

藿香正氣散

  • 1.《類證治裁》:「叔,深秋吸受穢邪,嘔吐不已。先服藿香正氣散,入口即吐,身熱足厥,面黑眶陷,或進導痰溫胃飲,嘔惡不納。診之脈虛少神,予謂此中宮虛極也。速用潞參、山藥、茯苓、炙草、白朮、橘白、蘇子、蓮子、紅棗、煨薑、粳米煎。稍稍與服,竟不吐,思食粥矣。後加減數味,調理而康。

十四味建中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榮衛不足,腑臟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臥,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吐嘔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臥汗多,夢寐驚悸,小便滑利,大便頻數,失血虛極,心忪面黑,脾腎久虛,飲食失虧。

參蘇飲

  • 1.《世醫得效方》:「治產後血入於肺,面黑,發喘欲死,名孤陽絕陰。
  • 2.《奇效良方》:「治婦人產後,血入於肺,面黑髮喘欲死者。
  • 3.《保嬰撮要》:「_二味參蘇飲_,治出血過多,瘀血入肺,面黑喘促。
  • 4.《婦人大全良方》:「治婦人產後血入於肺,面黑髮喘欲死者。(胡氏)
  • 5.《証治準繩‧女科》:「_云岐參蘇飲_,治產後血入於肺,面黑髮喘欲死者。
▼ 展開更多

十補丸

  • 1.《祖劑》:「即金匱腎氣丸加五味子、鹿茸、內附子、五味子(各二兩),余各一兩。治腎臟虛冷、面黑、耳聾、足寒、膝軟、小便不利。
  • 2.《証治準繩‧類方》:「_十補丸_,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
  • 3.《景岳全書》:「_十補丸_,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證。
  • 4.《明醫雜著》:「_十補丸_,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 5.《臨症驗舌法》:「按:上方主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症。
▼ 展開更多

再造散

  • 1.《馮氏錦囊秘錄》:「先以再造散下之,稀粥調理,勿妄動作勞,後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或吐或利以泄越其邪,面黑漸白而安。
  • 2.《瘍醫大全》:「先以再造散下之,稀粥調理,勿妄動作勞,後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或吐或利,以泄越其邪,面黑漸白而安。

四君子湯

  • 1.《醫學原理》:「黃疸之病,乃脾胃二經濕熱壅盛所致,當究所因,分利為本。凡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症,宜用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作渴者,不治。如不渴者,可治。

天王補心丹

  • 1.《養生四要》:「病者寒熱,面黑,鼻爛,忽忽喜怒,大便苦難,或腹清瀉,口瘡,其病在心,宜服加減八珍湯、天王補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