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傷食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曰:飲食勞倦則傷脾,脾傷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又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蓋脾者,陰氣也。脾居陰靜之體,而有陽健之用,故司消化之令,貴在節飲食以養脾,使滋榮中外,猶土氣盛而萬物發生。若肌飽過,則諸病所階。
右手氣口脈緊盛者,傷食;右關沉遲,脾胃虛寒;關沉而滑,為食不消;兩關弦大,脾胃飽脹。
主方,人參(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炙草,陳皮,半夏,麥芽(各七分),山楂(錢半),上加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脾虛少食加砂仁、白蔻、蓮肉、扁豆、官桂;嘔加藿香、丁香。
行氣香蘇散,外感風寒濕氣,內傷飲食生冷,腹脹、頭痛、身熱。
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枳殼,麻黃(等分),甘草(減半)
加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取汗。寒甚加蔥白;傷食山楂、麥芽;濕加蒼朮。隨宜加減。
枳朮丸,健脾強胃,利氣消痰。除痞滿,化飲食,定嘔吐,止泄瀉。
白朮(土炒,四兩),枳實(麩炒,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湯煮老米飯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痰多加橘皮、半夏;食不化,神麯、麥芽(各二錢),腹痛、瀉,木香、砂仁(各一兩);濕火噎酸,黃連、黃芩(炒。各一兩)胃火,石膏、梔子;血少,歸、芍;氣鬱,香附、蘿蔔子。
保和丸,寬胸順氣,消滯化食。加白朮,名大安丸。
山楂(二兩),茯苓,半夏,神麯,陳皮(各一錢),連翹,蘿蔔子(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或神麯糊丸,綠豆大,每二錢白湯下。消痰利氣,去濕熱,快脾,加蒼、白朮、香附、樸、實、芩、連(酒炒),姜糊丸。
葛花解酲湯,飲酒太過,嘔吐痰逆,胸膈不利,神昏體倦。
人參,白朮,茯苓,白豆蔻,葛花(或根),砂仁(各一錢),陳皮,青皮,豬苓,澤瀉(各七分),神麯(炒),木香(各五分)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食遠溫服,取微汗。或為末,姜醋湯調下。
瀉黃散,脾胃壅滯不食,口內生瘡,煩渴。
防風,藿香,石膏(煅),砂仁,山梔,甘草(等分)
上加燈心二十枚,黑棗一枚,水煎服。
簡便方,蘿蔔子炒、研,煎服。食已作脹,飲淡鹽湯,指攪探吐。
飲食傷胸滿,即以所食之物。如傷酒用酒藥,飯食用鍋焦,肉食用肉骨之類,燒成炭,研細,白湯下。
白話文:
[食物過量導致的問題]
經典中曾提到:飲食過量,會對腸胃造成傷害。另一說法是:過度飲食及勞累會損傷脾臟,脾臟受損後,會導致身體內部器官運作不暢,外部肌肉也會出現問題,身體的防禦能力也會下降。這是自己傷害自己,使得氣力逐漸削減。再者,飲食正常則身體健康,不吃飯則身體衰弱。脾臟是管理陰氣的器官,它處於陰靜的狀態,卻具有陽性的健壯功能,因此負責消化的工作,飲食的節制對於養護脾臟非常重要,使全身上下都能得到充足的營養,如同土壤肥沃時,萬物得以生長。如果吃得太多,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
右手的氣口脈搏緊繃且強烈,代表飲食過量;右手關部脈搏沉緩,代表脾胃虛弱且寒涼;關部脈搏沉緩且滑,表示食物未被完全消化;兩關脈搏弦且大,表示脾胃有飽脹感。
主要治療方式,使用人參(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炙草、陳皮、半夏、麥芽(各七分)、山楂(錢半)。加上三片薑和一顆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若是脾虛而食慾不佳,可添加砂仁、白蔻、蓮肉、扁豆、官桂;有嘔吐的情況則可添加藿香、丁香。
行氣香蘇散,用於外感風寒濕氣,以及因飲食生冷造成的內傷,症狀包括腹部脹滿、頭痛、身體發熱。
成分有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枳殼、麻黃(等量),甘草(減半)。
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趁熱服用並讓患者出汗。若寒冷情況嚴重,可添加蔥白;飲食過量可添加山楂、麥芽;濕氣重可添加蒼朮。根據病情調整配方。
枳朮丸,用於健脾強胃,幫助氣流通暢,消除痰液。能治療脹氣、消化不良、嘔吐、腹瀉。
成分有白朮(土炒,四兩)、枳實(麩炒,二兩)。
將以上成分磨成細粉,用荷葉湯煮老米飯製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前以白湯送服。若有大量痰液可添加橘皮、半夏;食物不易消化可添加神麯、麥芽(各二錢);腹痛、腹瀉可添加木香、砂仁(各一兩);濕熱、噎酸可添加黃連、黃芩(炒。各一兩);胃火旺可添加石膏、梔子;血量不足可添加當歸、芍藥;氣鬱可添加香附、蘿蔔子。
保和丸,能寬胸理氣,幫助消化。添加白朮,稱為大安丸。
成分有山楂(二兩)、茯苓、半夏、神麯、陳皮(各一錢)、連翹、蘿蔔子(各半兩)。
將以上成分磨成粉末,用水或神麯糊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錢,以白湯送服。有助於消除痰液、調理氣機、去除濕熱、舒緩脾臟,可添加蒼朮、白朮、香附、樸實、黃芩、黃連(酒炒),用薑糊製成丸狀。
葛花解酲湯,適用於飲酒過量導致嘔吐、胸悶、精神混亂、身體疲憊。
成分有人參、白朮、茯苓、白豆蔻、葛花(或根)、砂仁(各一錢)、陳皮、青皮、豬苓、澤瀉(各七分)、神麯(炒)、木香(各五分)。
加入五片生薑,用水煎煮,飯後溫服,讓患者微微出汗。也可將所有成分磨成粉末,用薑醋湯調和後服用。
瀉黃散,適用於脾胃阻塞、不想吃飯、口腔潰瘍、口渴。
成分有防風、藿香、石膏(煅)、砂仁、山梔、甘草(等量)。
加入二十根燈心草、一顆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簡易方法,將蘿蔔子炒熟、研磨,用水煎煮後服用。若飯後感到脹氣,可以喝些淡鹽湯,並用手輕輕按摩腹部以促進嘔吐。
若飲食過量導致胸部滿脹,應立即用相關的食物來緩解。例如,酒醉可用酒藥,飯食過多可用鍋底焦,肉食過多可用肉骨,將這些東西燒成灰燼,研成細粉,以白湯送服。
2. 內傷
(附:倦怠嗜臥)
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即內傷也。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瀉而完穀不化),久為腸癖(痢也)。蓋內傷飲食,勞役房室,亦與外感相似,誤治則危。
內傷則氣口(右寸前一分)脈大,寒熱間作,惡寒得微暖即解。惡些小風,出言懶怯,先重後輕,手心熱,頭痛時作時止,怠情嗜臥,四肢不收,口不知味,惡食不渴,宜補(溫補調養)。
外感則人迎(左寸前一分)脈大,寒熱齊作,惡寒得烈火不除,惡一切風,發言壯厲,先輕後重,手背熱,頭痛常無止歇,筋攣骨疼,拘急蜷臥,口能知味,可食而渴,宜瀉(瀉利汗吐。),兼微邪,先用發散藥一劑(傷寒主方。)
主方,人參(疑似禁用),黃耆,白朮(各一錢),當歸(八分),陳皮,茯苓,炙草(各七分),柴胡(五分),升麻(三分),加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頭痛加川芎、羌活;頂腦痛,藁本(一錢)、細辛(三分);痰加半夏、前胡;額痛,白芷、防風;嗽,桑、杏;食積,楂、曲、芽;舌乾,葛根;煩渴,天粉、麥冬;熱,芩、連;下體無力,牛膝、杜仲;腳弱,木瓜。
升陽順氣湯,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春時則口淡無味;遇夏猶有惡寒,飢常如飽,不喜冷物。
人參(五分),黃耆,白朮(各一錢),當歸,黃柏(炒),陳皮,半夏(各七分),神麯(六分),草豆蔻(四分),升麻,炙草(各一錢),柴胡(三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溫服。
茯神湯,勞心思慮,復損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驚悸煩熱。
茯神,酸棗仁(炒,研),人參,當歸,麥冬(各一錢),芍藥,生地黃,川芎,陳皮,山梔(各七分),五味(十五粒),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三片,龍眼五個,水煎溫服。
調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並見虛損)二方隨證服。
白話文:
【內傷】
(附:疲憊且嗜睡)
古籍記載:陽,象徵著天氣,主管外部;陰,象徵著地氣,主管內部。因此,陽道通常充盈,陰道則通常空虛。如果遭受了風邪侵襲,身體的外部會受到影響;若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身體的內部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內傷」。外部受到影響,病邪會進入六腑,導致身體發熱,時常想躺下休息,甚至出現呼吸困難;若影響到了五臟,就會導致腹部脹滿,排便不暢,長久下去可能導致腸胃疾病。飲食過量、過度勞累和性生活過度等內傷,其症狀與外感非常相似,若處理失當,會帶來危險。
對於內傷,主要表現為右手脈搏跳動幅度增大,發燒和畏寒交替出現,稍微暖和便能緩解畏寒的症狀。患者對微風都感到畏懼,說話聲音微弱,病情先重後輕,手心發熱,頭痛時好時壞,心情怠惰且嗜睡,四肢乏力,對食物的味道不敏感,食慾減退但不口渴,應採用補法治療(溫補調養)。
對於外感,主要表現為左手脈搏跳動幅度增大,發燒和畏寒同時出現,即使在大火旁仍感覺寒冷,對所有風都感到畏懼,說話聲音洪亮,病情先輕後重,手背發熱,頭痛持續不歇,肌肉抽搐、骨骼疼痛,身體蜷縮,對食物味道敏感,可以進食且口渴,應採用瀉法治療(瀉利汗吐),若伴有輕微邪氣,先使用發散藥一劑(傷寒主方)。
主要配方:人參(可能需要慎用),黃耆,白朮(各三克),當歸(2.4克),陳皮,茯苓,炙草(各2.1克),柴胡(1.5克),升麻(0.9克),加入三片薑,一枚棗,煮熟後服用。
頭痛加重可加入川芎、羌活;頭頂及腦部疼痛,加入藁本(3克)、細辛(0.9克);有痰可加入半夏、前胡;額頭疼痛,加入白芷、防風;咳嗽,加入桑、杏;食積,加入楂、曲、芽;舌頭乾燥,加入葛根;煩渴,加入天粉、麥冬;熱症,加入芩、連;下肢無力,加入牛膝、杜仲;腳弱,加入木瓜。
【升陽順氣湯】,飲食不節制或勞累過度導致的腹部脹滿、胸悶、呼吸短促。春季可能出現口淡無味;夏季仍然畏寒,即便飢餓也有飽足感,不喜歡冷食。
人參(1.5克),黃耆,白朮(各3克),當歸,黃柏(炒),陳皮,半夏(各2.1克),神麯(1.8克),草豆蔻(1.2克),升麻,炙草(各3克),柴胡(0.9克)
上方加入三片薑,用水煎煮。飯前溫熱服用。
【茯神湯】,勞心勞力,思慮過多,精神受損,頭暈目眩,心慌氣短,驚恐焦躁。
茯神,酸棗仁(炒,研),人參,當歸,麥冬(各3克),芍葯,生地黃,川芎,陳皮,山梔(各2.1克),五味子(15粒),甘草(1.5克)
上方加入三片薑,五個龍眼,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調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詳見虛損部分)兩種方法可根據病情選擇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