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7)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7)

1. 呃逆

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穢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按《靈樞》雜病篇末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白話文:

呃逆,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噦。有些人說成無己、許學士認為穢就是呃逆,但東垣、海藏又認為噦是乾嘔,陳無擇又把噦叫做咳逆,各家說法不一。你為什麼只採納成、許二家的說法呢?

我說,《內經》中已經清楚地解釋了噦的含義,只是其他學者沒有細心觀察而已。看看《靈樞》雜病篇的結尾:「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仔細研究這段經文中的三種方法,正好就是治療呃逆的方法。按著呃逆時,可以用紙捻刺鼻使其打噴嚏,一打噴嚏,呃逆就會立刻停止;或是閉住口鼻,使氣息不通,也能立即止住;或者製造出遭盜賊搶劫的驚嚇場面,也能止住呃逆。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採納成、許二家的說法,認為噦就是呃逆,因為這才是符合經文原意的。

如果把噦說成是乾嘔,那乾嘔的人,如果讓他打噴嚏、讓他憋氣、讓他受到驚嚇,乾嘔就能立刻停止嗎?顯然噦不是乾嘔。如果把噦叫做咳逆,那看看《內經》中「生氣通天論」就明白:「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陰陽應象論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以此論之,則咳逆為咳嗽無疑,以春夏冬三時比例自見。孫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後人不知何以將咳逆誤作呃逆,失之遠矣。趙以德曰:成無己云噦者俗謂之咳逆,呃呃然有聲,然引咳逆是噦非也。《內經》以噦與咳逆為兩證,噦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謂胃氣逆為噦。

注云: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閉不利,則氣逆而上,胃以包容水穀,性喜受寒寒谷相搏,故為噦也。又謂陽明之復,咳噦。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少陰之復,噦噫。《靈樞》亦謂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白話文:

古人認為秋季濕氣過重會導致冬季咳嗽。因此,咳嗽是一種疾病,其症狀在春夏冬三季都有表現。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明確指出,咳逆就是咳嗽,後人卻將咳逆誤認為呃逆,實在是錯誤。趙以德則認為,古籍中所說的「噦」才是真正的咳逆,也就是喉嚨有聲音的咳嗽,而將咳逆等同於噦是錯誤的。《黃帝內經》將噦和咳逆分為兩種病症,噦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胃氣逆上就叫做噦。

註解中說明,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與腎臟相連,如果腎臟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氣逆上衝,而胃本身喜歡寒冷,容易受到寒涼食物的刺激,因此就會出現噦。此外,陽明經的病變也會導致咳嗽和噦,太陽經的病變則會導致嘔吐清水和噦,少陰經的病變也會導致噦。根據《靈樞》的記載,食物進入胃部,胃氣會上傳到肺部,如果寒氣和新食物同時進入胃部,新舊交雜,正邪相爭,就會導致氣逆上衝,從胃部排出,這就是噦。治療方法是補手太陰經,瀉足少陰經。

張仲景言噦者,皆在陽明證中,謂濕家下之太早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皆因下後胃氣虛而噦者也。至有風熱內壅,氣不能通,有潮熱,時時噦者,與小柴胡湯和解之。噦而腹滿,視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證。至若病極譫語,甚者至噦,又不尿腹滿加噦者,皆不治。

丹溪先生亦嘗謂呃逆、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內經》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是陰火上衝,而吸之氣不得入,胃脈反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從四時用藥法治。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此土敗木賊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認為,呃逆都是陽明病的表現。濕氣下泄太早就會引起呃逆,而陽明病患者本來就食慾不佳,用藥攻其熱也會導致呃逆,這些都是因為下瀉之後胃氣虛弱引起的。還有些患者因為風熱內阻,氣機不通,出現潮熱,時常呃逆,可以用小柴胡湯來和解。如果呃逆伴隨腹脹,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判斷哪個部位不通暢,然後針對性治療。至於病重神志不清,甚至出現呃逆,並且小便不通、腹脹加重呃逆的患者,就無藥可救了。

丹溪先生也說,呃逆是氣逆的表現,氣從臍下直衝向上,從口中發出聲音。 《內經》說,各種逆氣上衝都屬於火。東垣先生認為,這是陰火上衝,導致吸入的氣無法進入,胃脈逆行,由陰中伏陽引起,可以用四時用藥的方法治療。古方都只強調胃弱,而沒有提到火,還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物治療,卻沒有明確指出哪個藥物是降火,哪個藥物是補虛。人的陰氣依賴胃來滋養,胃土受損就會被木氣侵犯,這就好比土敗木賊一樣。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嗟乎!聖人之言胃氣逆為噦者,非由一因而逆,緣王太僕用《靈樞》之意,竟作腎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後代方論,或用熱劑治寒,或用辛溫散氣。安知脾與胃,一陰一陽也,二者不和亦逆。

腎肝在下,相凌亦逆,且腎之逆,未可便謂之寒也。左腎主水,性本潤下,烏能自逆,必右腎相火炎上,挾其沖逆,須觀所挾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療之。肝木之風,從少陽相火沖剋者,亦必治火,皆當如先生所言者以治。若別有其故而噦者,又必如仲景法,隨其攸利而治之。

白話文:

陰氣虛弱,無法固守內部,陽氣過盛,乘虛而上,直衝咽喉,這就是胃氣上逆。這在中醫看來,是胃氣虛弱、陰氣不足的表現,病人若出現這種症狀,看似危急。但也有可能是實證,不可輕忽。古人說胃氣上逆是因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單單是腎寒。然而,後世醫家卻誤解了古人的意思,認為胃氣上逆都是腎寒逆上,用熱藥治寒,用辛溫散氣。殊不知,脾胃一陰一陽,彼此失衡也會導致胃氣上逆。

腎和肝在下,互相影響,也會導致胃氣上逆。但腎逆不一定是寒證,左腎主水,本性潤下,不可能自己逆上,一定是右腎的相火炎上,挾持著它逆衝而上。治療時,要觀察是陰虛還是陽盛,才能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肝木之風,受到少陽相火克制,也會導致胃氣上逆,這時也要治火。總之,要像古人所說的那樣,根據病因來治療。如果有其他原因導致胃氣上逆,則要根據張仲景的療法,選擇最有利的治療方法。

劉宗厚曰:呃逆一證,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

大抵治法,虛則補之,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挾熱者,涼而補之。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隨其邪之所在,湧之泄之,清之利之也。胃傷陰虛,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者,宜參朮湯下大補陰丸。

白話文:

劉宗厚曰:呃逆一症,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

劉宗厚說:呃逆這個症狀,有虛證和實證,有火熱症、痰證和水氣證,不能只用寒涼的方法治療。

蓋傷寒發汗吐下之後,與瀉利日久,及大病後、婦人產後有此者,皆脾胃氣血大虛之故也。

因為傷寒病發汗吐下之後,或是長期腹瀉,以及大病之後、婦人生產之後出現呃逆,都是脾胃氣血極度虛弱的緣故。

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氣噎,或飲水喜笑錯喉而氣搶,或因痰水停隔心中,或因暴怒氣逆痰厥,或傷寒熱病失下而有此者,則皆屬實也。

如果平常人吃飯過快導致氣體堵塞,或者喝水時大笑而嗆到,或者因為痰水積聚在心中,或者因為暴怒導致氣逆痰厥,或者傷寒熱病沒有排泄導致呃逆,這些都是實證。

夫水性潤下,火性炎上,今其氣自下衝上,非火而何。

水性向下流淌,火性向上燃燒,現在這種氣逆上衝的現象,不是火氣上炎是什麼呢?

大抵治法,虛則補之,虛中須分寒熱,如因汗吐下後,誤服寒涼過多,當以溫補之。如脾胃陰虛,火逆上衝,當以平補之。挾熱者,涼而補之。

總的來說,治療方法是虛證就補虛,虛證中還要區分寒熱。例如,因為發汗吐下之後,誤服寒涼藥物過多,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如果脾胃陰虛,火氣上衝,應該用平和補虛的方法。夾雜著熱證的,就用涼性的藥物來補虛。

若夫實者,如傷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當以寒下之。如痰飲停蓄,或暴怒氣逆痰厥,此等必形氣俱實,別無惡候,皆隨其邪之所在,湧之泄之,清之利之也。

至於實證,例如傷寒病沒有排泄,導致腸道不通暢,因而出現呃逆,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通下。如果痰飲積聚,或者暴怒導致氣逆痰厥,這些情況都是形氣俱實,沒有其他惡劣的症狀,就應該根據邪氣所在的位置,採取不同的方法,例如疏通、排泄、清熱、利水等等。

胃傷陰虛,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者,宜參朮湯下大補陰丸。

如果胃陰虛損,肝木挾帶心火直衝上逆,應該服用參術湯之後服用大補陰丸。

吐利後胃虛寒者,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後胃虛熱者,橘皮竹茹湯。《三因方》云:凡吐利後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於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病者是也。

丹溪治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多怒,暑月因飢後大怒,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痢漸緩,五七日後,診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以參朮湯調益元散與之,痢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守前藥,然利尚未止,又以煉蜜與之,眾皆尤藥之未當,欲用姜附,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

白話文:

如果病人因為瀉藥導致胃寒,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丁香、柿蒂來溫暖脾胃。如果病人因為瀉藥導致胃熱,則可以用橘皮竹茹湯來清熱降火。

《三因方》中記載,凡是服用瀉藥後經常反胃的,都是因為胃氣虛弱,膈上積熱導致的。這種反胃甚至可能持續八九聲,氣息無法回歸,甚至驚嚇旁人。如果本來就患有傷寒,久病不愈,又遇到這種情況,那就更加危險,正如《內經》中所說的“壞病”。

丹溪先生曾經治療一位名叫趙立道的人,他年近五十,體質虛弱,容易生氣。夏天因為飢餓後大怒,導致腹瀉,口渴,自己用冷水調和蜂蜜喝,腹瀉慢慢減輕。五七天后,脈象稍大不數,丹溪先生便讓他停止喝蜂蜜水,口渴時就用參朮湯調益元散給他喝,腹瀉也逐漸好了。七八天后,他感到很疲倦,還開始打嗝,丹溪先生知道這是因為長期腹瀉導致陰虛所致。便囑咐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但腹瀉仍然沒有完全停止,便又用煉蜜給他吃。大家都認為藥物不當,想要用薑附來溫暖脾胃,但丹溪先生說補藥沒有速效,附子也不是補陰的藥物,服用後可能會致命。眾人說他喝了太多冷水,會不會是受寒了?

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又治陳擇仁年近七十,素厚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丹溪曰:形瘦者尚可為,以參朮湯下大補丸,七日而安。婁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若此者十餘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

白話文:

炎熱天氣,喝涼水不要擔心太涼,不用多疑,等待幾天,藥效發揮就會自然止住。如果四天後打嗝停止,腹瀉也會好轉。另外,陳擇仁年近七十,平時喜愛吃重口味食物,患有久咳病,新秋患上腹瀉,食慾大減,五七日後開始打嗝,脈象都很虛弱,大家認為很難治癒。丹溪說:身形瘦弱的人還有機會,可以用參術湯送服大補丸,七天後就會痊癒。婁全善治療他哥哥九月患上腹瀉,每晚腹瀉五十多次,嘔吐腹脹,吃不下東西,五六日後開始打嗝,就給他含了一顆丁香,立刻止住,但過一會兒又開始,於是用黃連瀉心湯加上竹茹飲,打嗝雖然減少,但腹瀉還沒好。這樣持續十多天,就讓他在空腹時服用少許御米殼止瀉,白天用人參、白術、陳皮等補虛。

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以上吐利後補虛例。)仲景云: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大腸結燥,脈沉數者,調胃承氣湯。大便不通,噦數譫語,小承氣湯。

丹溪治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里患噦,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右下例,有實積者宜之。)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白話文:

我自己服用了御米殼之後,呃逆的聲音逐漸變輕,腹脹也消退平息了。(以上是吐利之後補虛的例子。)張仲景說:呃逆而且肚子脹滿,要觀察前後狀況,了解哪個部位不順暢,疏通它就可以治癒。如果大腸阻塞乾燥,脈象沉而數的,就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大便不通,呃逆頻繁神志不清,就用小承氣湯。

丹溪先生比陳氏大二十多歲,一次在飽食之後跑了幾里路,就患了呃逆,只要吃東西就會連續呃逆一百多聲,半天才停,喝酒喝湯就不會呃逆,到了晚上就發燒,脈象澀而數,他認為是血氣不調引起的,就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瀉下污血幾次,呃逆就減輕了,之後又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用,十天就好了。(以上是瀉下的例子,如果有實積者可以用這個方法。)還有一位女子,年紀超過了出嫁的年齡,性子急躁,口味重,盛夏時因為大怒而呃逆不止,呃逆的時候全身都會跳動,脈象摸不到,神志昏迷不認識人,詢問才知道是突然發病。觀察她的形體和氣色都很實,於是用人參蘆根煎湯,喝了一碗,吐出很多頑痰,出了一身大汗,昏睡了一天就安穩了。

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上宣例,痰鬱者宜乏。)《三因》云: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膈間有痰水所為,虛不禁吐者,宜二陳湯、導痰湯加薑汁、竹瀝。亦有汙血而噦者,丹溪治超越陳氏用桃仁承氣湯是也。

白話文:

人參歸屬於手太陰肺經,它能補益陰中之陽。蘆根則與人參相反,能大力瀉去手太陰肺經的陽氣。

女子因暴怒而氣上,這是因為肝主怒,肺主氣,經書上說「怒則氣逆」。由於怒氣逆犯肝木,肝木乘勢侮犯肺金,因此出現呃逆不止、神志昏迷的症狀。人參和蘆根都善於止嘔,嘔吐出痰液後,氣機下降,火氣衰弱,肺金恢復正常,胃氣調和,病症得以解除。

(以上為上宣之例,痰鬱者宜用此法。)

《三因極旨》中說:呃逆且心下堅硬痞滿,頭暈心悸者,是因膈間有痰水所致。如果體虛禁不住嘔吐,應該服用二陳湯、導痰湯,並加入薑汁和竹瀝。

也有一些是因為淤血而導致呃逆的,丹溪先生治病時超越陳氏的用藥,採用了桃仁承氣湯,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

虛不禁下者,於蓄血門求輕劑用之。仲景云: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又云:乾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本事方》用枳殼五錢,木香二錢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孫兆方用陳皮二兩去白,水煎通口服,或加枳殼一兩,此皆破氣之劑,氣逆者宜之。唯陳皮竹茹湯,氣逆而虛者宜之。

水寒相搏者,小青龍湯。寒甚加附子尖炒。潔古柿錢散《寶鑑》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皆熱劑,唯寒呃宜之。戴復庵以熱呃,唯傷寒有之。其他病發呃者,皆屬寒,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一碗。煎半碗熱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白水一盞半煎。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白話文:

虛弱的人容易腹瀉,可以選擇溫和的藥物來調理。張仲景說,噁心嘔吐可以用陳皮竹茹湯治療。他也說,乾嘔反胃,伴隨手腳冰涼的,可以用陳皮湯治療。民間方用枳殼五錢、木香二錢半,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白水送服。孫兆方的方子是用陳皮二兩去白,水煎後服用,也可以加入枳殼一兩,這些都是破氣的藥物,適合氣逆的人。但是陳皮竹茹湯適合氣逆又虛弱的人。

水寒相搏導致的呃逆,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寒氣很重,可以加附子尖炒製。潔古的柿錢散、本草綱目裡的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湯都是熱性藥物,適合寒性呃逆。戴復庵認為,熱性的呃逆只會在傷寒中出現,其他疾病引起的呃逆,都是寒性的,可以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煎服。也可以用丁香十粒、柿蒂十個切碎,用白水煎服。或者在理中湯中加入枳殼、茯苓各半錢、半夏一錢,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加丁香十粒。

亦有無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湯,或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乘熱服,逆氣用之最佳。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二三十粒。治呃逆,於臍下關元灸七壯,立愈,累驗。

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白話文:

有些人即使沒有生病,也會突然打嗝,這是因為氣逆所致。如果情況嚴重,可能會持續一兩天,建議服用小半夏茯苓湯加上枳實半夏湯,或將蘿蔔子煎煮取汁,加入木香調氣散,趁熱服用,是治療逆氣的最佳方法。如果胃寒嚴重,打嗝不止,甚至伴隨嘔吐,輕藥無效,就需要使用丁香煮散和附子粳米湯,並增加炒川椒、丁香,每次服用二三十粒。治療打嗝,可以在肚臍下關元穴灸七壯,效果顯著,屢試不爽。

另外,還有一個方子:男性在左邊乳房下方黑色區域,女性在右邊乳房下方黑色區域,各取一韭葉大小的部位,灸三壯,嚴重者灸二七壯。

【診】:心脈小甚為噦。肺脈散者不治。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

【產後呃逆】此惡候也。急灸期門三壯,神效。屈乳頭向下盡處是穴,乳小者,乳下一指為率。男左女右,與乳正直下一指陷中動脈處是穴,炷如小豆大,穴真病立止。丁香散、羌活散,桂心五錢,薑汁三合,水煎服。參附湯。(上皆熱劑。)乾柿一個切碎,以水一盞,煎六分熱呷。(內有熱,不禁熱劑者可用。)

白話文:

診斷時,如果心脈微弱,經常打嗝,預後不佳。如果肺脈散亂,則無法治療。打嗝聲音頻繁密集,說明病情較重,可以治療。如果半個小時才打嗝一次,則說明病情較輕,難以治療,多半會在短時間內死亡。

產後打嗝是一種不好的症狀。緊急用艾灸期門穴三壯,效果顯著。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凹陷處,乳房小的女性則在乳房下方一指處,男性左側,女性右側。用艾炷大小如小豆,灸至穴位,打嗝立刻就會停止。也可以服用丁香散、羌活散、桂心五錢,薑汁三合,水煎服。參附湯也可以使用。以上都是熱性藥物。如果體內有熱,不能服用熱性藥物,可以使用一個乾柿子切碎,加水一盞,煎至六分熱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