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6)

1. 乾霍亂

忽然心腹脹滿攪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燥亂憒憒無奈,俗名攪腸沙者是也。此由脾土鬱極而不得發,以致火熱內擾,陰陽不交,或表氣發為自汗,或裡氣不通而作腹痛。然膈上為近陽也,膈下為近陰也。若欲陰陽之氣行,必先自近從上開之,陽氣得通,則先下之陽也。若欲陰陽之氣行,必死於其火也。

曰方論皆謂脾胃有宿食,與冷氣相搏,子何言為火耶?曰神志昏冒,煩躁悶亂,非諸躁狂越之為屬火者乎。不急治即死,非暴病暴死之屬火者乎。但處治不可過於攻,攻之過則脾愈虛,亦不可過於熱,熱之過則內火愈熾,不可過於寒,寒之過則火必與捍格,須反佐以治。然後郁可升,食可出,而火可散矣。

白話文:

突然感到肚子脹滿,絞痛難忍,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出來,心煩意亂,坐立不安,民間俗稱「攪腸沙」。這是因為脾胃積鬱太久,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內火上升,陰陽失調,可能出現冒汗,或腹痛等症狀。由於橫膈膜以上屬陽,橫膈膜以下屬陰,要讓陰陽之氣順暢流通,必須從靠近陽氣的部位開始調理,也就是先從上方疏通,陽氣通暢後,下方的陰氣自然也會順暢。如果想要強行讓陰陽之氣流通,反而會加重內火,導致病情惡化。

有些人可能會問,很多醫書都說這是脾胃積食,與寒氣相搏所致,為什麼你說這是火呢?其實,神志昏沉,煩躁不安,這些症狀都是內火旺盛的表现,而且病情危急,若不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這也說明了火在病症中的重要性。但是治療時要注意,不能過度攻伐,攻伐過度會加重脾虛,也不能過度溫熱,溫熱過度會加重內火,更不能過度寒涼,寒涼過度會讓內火更加頑固,需要採取寒熱相佐的方式治療。這樣才能使積鬱之氣向上升發,食物消化排出,內火消散,疾病才能痊癒。

古方有用鹽熬,調以童便,非獨用其降陰之不通,陰既不通,其血亦不行,兼用行血藥也。此誠良法,足可為處方者比類矣。丹溪云:吐提其氣,最是良法,吐中兼有發散之義。有用解散者,不用涼藥,但二陳湯加川芎、蒼朮、防風、白芷。戴復庵法:先以濃鹽湯頓服,次調蘇合香丸,吞下來復丹,仍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枳殼各半錢。厚朴湯、活命散、冬葵子湯。

白話文:

古時候的方劑中,有用鹽熬煮,再以童尿調配的。這不只是單純利用童尿的降陰通利之效,因為陰氣不通,血氣也無法運行,所以也兼具行血的藥效。這確實是良方,足可供後人借鏡參考。

丹溪先生說:吐納之法,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吐法中也兼具發散之效。如果有「解散」證,不用涼性藥物,只需在「二陳湯」中加入川芎、蒼朮、防風、白芷即可。

戴復庵的方法是:先以濃鹽湯一口氣喝下,然後再用蘇合香丸調服,接著吞服「來復丹」,最後服用「藿香正氣散」加入木香、枳殼各半錢,再配合「厚朴湯」、「活命散」、「冬葵子湯」使用。

刺委中穴,並十指頭出血亦好。

【妊娠霍亂】若先吐或腹痛吐利,是因於熱也。若頭痛體疼發熱,是挾風邪也。若風折皮膚,則氣不宣通,而風熱上衝為頭痛。若風入腸胃,則泄利嘔吐,甚則手足逆冷,此陽氣暴竭,謂之四逆。妊娠患多致損胎也。薛氏曰:若因內傷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若因飲食停滯,用平胃散。

果脾胃頓傷,陽氣虛寒,手足厥冷,須用溫補之劑,治當詳審,毋使動胎也。人參散、人參白朮散、縮脾飲、木瓜煎、竹茹湯、四君子湯、理中丸、香薷飲。

白話文:

刺針委中穴,並且讓十指尖流血,也能治療疾病。懷孕期間出現霍亂,如果先吐或腹痛嘔吐腹瀉,是因體內有熱氣導致。如果頭痛、全身疼痛、發燒,則是風寒入侵。如果風寒侵襲皮膚,導致氣血不流通,風熱上衝就會引起頭痛。如果風寒入侵腸胃,就會引起腹瀉、嘔吐,嚴重時手腳冰冷,這是陽氣衰竭,稱為四逆。懷孕期間患霍亂,容易損傷胎兒。薛氏說:如果因飲食不節或外感風寒,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如果因飲食積滯,可以用平胃散。

如果脾胃受損,陽氣虛寒,手腳冰冷,需要用溫補藥物治療,要仔細審慎,避免損傷胎兒。人參散、人參白朮散、縮脾飲、木瓜煎、竹茹湯、四君子湯、理中丸、香薷飲都可以用來治療。

【產後霍亂】陳氏云:因臟腑虛損,飲食不消,觸冒風冷所致。若熱而飲水者,五苓散。寒而不飲水者,理中丸。虛冷者加附子,來復丹尤妙。予謂宜參之於《保命集》治法。

白話文:

產後霍亂

陳氏說:產後霍亂是因臟腑虛損、飲食消化不良,又加上接觸風寒所致。若患者發熱且想喝水,則可用五苓散。若患者發寒且不願喝水,則用理中丸。若體虛寒冷者,可加附子,或用來復丹效果更佳。我認為,治療產後霍亂,還應參考《保命集》的治療方法。

2. 關格

關者不得小便,格者吐逆,上下俱病者也。格則吐逆。九竅、五臟、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極則陽道不行,反閉於上,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關則不便。

下竅、六腑、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極則陰道不行,反閉於下,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干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或問關格之病因何如?曰《內經》以臟腑陰陽之病,診見於外者,則在人迎氣口,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白話文:

如果人无法小便,就叫做“关”,如果人呕吐反胃,就叫做“格”,两者都是上、下都病了的情况。

“格”会导致呕吐反胃,因为九窍、五脏、阴气从地往上走,这是走阳道,是东方的气息,金石的变化,如果向上堵塞了,就会导致“格”。极端情况下,阳道无法通行,反而向上闭塞,导致呕吐反胃,这是因为地上的气息无法向上走。气息逆流向下,反过来走阴道,所以气体充满阻塞,无法进入,导致气口脉搏比人迎脉搏大四倍,这是清气反过来走浊道,所以叫做“格”。

“关”会导致小便不通,因为下窍、六腑、阳气从天往下走,这是走阴道,是西方的气息,膏粱美食,往下泄,如果往下堵塞了,就会导致“关”。极端情况下,阴道无法通行,反而向下闭塞,导致小便不通,这是因为天上的气息无法向下通行。气息逆流向上,反过来走阳道,所以血脉凝滞不通,导致人迎脉搏比气口脉搏大四倍,这是浊气反过来走清道,所以叫做“关”。

有人问,关格的病因是什么?《内经》说,脏腑阴阳的病,从外表诊断出来,就体现在人迎和气口脉搏上。人迎脉搏如果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就属于格阳。寸口脉搏如果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就属于关阴。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注謂格者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關者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通也。《靈樞》亦嘗三言之,其二者,皆如《內經》之論人迎氣口之盛分經脈也。但更謂盛者是足經,盛而躁者是手經。至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而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矣。凡刺之道,從所分人迎一盛、三盛、五盛瀉其陽,補其所合之陰,二瀉一補;寸口亦然,分瀉其陰,補其所合之陽,二補一瀉,皆以上氣和乃止。其一言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白話文:

當人迎脈和寸口脈都非常強盛,而且強盛程度超過正常值的四倍以上,就稱為關格。關格的脈象虛弱,無法充分吸收天地精氣,就會導致死亡。這裡的「格」指的是陽氣過盛,導致氣機阻塞,食物無法正常進入消化系統。「關」指的是陰氣過盛,導致氣機閉塞,排泄不通暢。

《靈樞》中也提到過這種情況,說明了人迎脈和寸口脈強盛的程度與經脈的關係。其中,人迎脈強盛表示足經氣盛,而人迎脈強盛且脈象急促則表示手經氣盛。

如果人迎脈四個部位都非常強盛,而且脈象又大又快,就稱為溢陽,溢陽代表外格。如果手太陰脈口四個部位都非常強盛,而且脈象又大又快,就稱為溢陰,溢陰代表內關。內關不通暢,就會導致死亡,無法治療。

當人迎脈和太陰脈口都非常強盛,而且強盛程度超過正常值的四倍以上,就稱為關格,這是一種短命的徵兆。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非常強盛,而且強盛程度超過正常值的四倍以上,就稱為陰陽俱溢,如果這種情況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導致血脈閉塞,氣機無法流通,停留在體內,進而損傷五臟。

針灸治療的原則是:根據人迎脈的強盛程度,分別進行瀉陽補陰或瀉陰補陽的治療。當人迎脈一處強盛、三處強盛、五處強盛時,應該瀉其陽氣,補其陰氣。寸口脈也是同樣的道理,根據脈象進行瀉陰補陽的治療。無論是人迎脈還是寸口脈,都需要通過調整氣機,使其平衡,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如果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陽脈不和,氣機滯留,陽氣更加旺盛。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由此而觀,前之論人迎寸口者,為人迎主外,氣口主內,故分三陰三陽,氣之多寡,定一盛二盛三盛而言也。若此之不言人迎寸口者,殆亦有謂焉。

何則?此因論脈度及之,而以手足十二經周行上下者,是大經隧,然一陰一陽經相為臟腑之表裡者,即有支橫之路,通其內外,臟腑陰陽之氣與之相榮,故在兩手寸關尺六部以為診法。浮則為腑,沉則為臟者,於陰陽之盛,豈盡從其部而見耶,故不復言人迎氣口耳,及張仲景之言關格者,則可見矣。如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白話文:

陽氣過盛會損害陰氣,陰脈受阻則血液瘀滯,血液瘀滯又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滋養,因此稱為“關”。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滋養,因此稱為“格”。陰陽俱盛,彼此無法滋養,因此稱為“關格”。“關格”指的是無法按預期壽命而死。由此可見,之前論述人迎寸口脈象,是因為人迎脈主外,氣口脈主內,所以分三陰三陽,根據氣的盛衰程度,判定一盛、二盛、三盛。至於不提人迎寸口脈象,應該也有其道理。

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根據脈象來推斷病症,而手足十二經縱橫交錯貫穿全身,是主要的經脈通道。但除了主要的經脈外,還有分支經脈連通內外,臟腑陰陽之氣也與之相連,因此在兩手寸關尺六部進行診脈。浮脈代表腑,沉脈代表臟,陰陽盛衰的情況,並非完全按照部位表現,所以不再提人迎氣口脈象。至於張仲景所說的“關格”,也就可以理解了。比如說寸口脈浮大,浮代表虛,大代表實,在尺部稱為“關”,在寸部稱為“格”,關則小便不利,格則嘔吐。

又謂心脈洪大而長,是心之本脈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又云: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蓋胃者水穀之海,營之居也。營者營衛之根源,營之機不動,則衛氣不布,衛氣不布則脈伏,伏則穀不化而吐逆,榮氣不行則脈澀,澀則食不入,如是皆為外格,未見內關之病,亦通言為關格矣。注乃又以澀脈為脾病,且脾者陰臟也。

脾病則陰盛,陰盛當為內關,豈以外格其飲食不入耶。蓋關格之名義,格者拒捍其外,入者不得內。關者閉塞其內,出者不得泄。豈不明且盡乎。後世妄以小便不通為格,大便不通為關,泛指在下陰陽二竅者為言,及乎陰陽之大法者,不復窮已,抑非獨此也。復有以陰陽格絕之證,通為關格之病者,是非錯亂,有可嘆焉。

白話文:

古人認為心脈寬廣而長,是心臟的主要脈絡。頭部血管細小則容易出汗,身體下部血管粗大則會導致關格不通,無法排尿。頭部不出汗可以治療,但出汗則會致命。另外,他們也認為足陽脈隱藏且粗糙,隱藏則會導致嘔吐、食物消化不良,粗糙則會導致飲食無法吸收,這被稱為關格。因為胃是水穀的匯聚之處,也是營氣的住所。營氣是營衛之氣的根源,營氣不流動,則衛氣無法佈散,衛氣無法佈散則脈絡隱藏,隱藏則食物無法消化而嘔吐,榮氣無法運行則脈絡粗糙,粗糙則飲食無法吸收,這些都是外在的阻礙,尚未見到內在的關格病症,卻也通稱為關格。

有人將粗糙的脈絡歸類為脾臟疾病,而脾臟是陰性器官。脾臟有病則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屬於內在的關格,怎麼會是外在阻礙導致飲食無法吸收呢?其實關格這個名詞,格指的是抵擋在外,使之無法進入內部。關指的是封閉在內,使之無法排出。這點應該很清楚明白。後世卻誤將小便不通稱為格,大便不通稱為關,籠統地將下陰陽二竅的阻塞都稱為關格,因此無法深入了解陰陽之氣的運作法則,這不僅僅是這一點而已。還有將陰陽氣機阻絕的症狀,通通歸類為關格病症,這是概念混淆,令人嘆息。

夫隔絕之證,具於《內經》者,有曰隔則閉絕,上下不通者,暴憂之病也。注云:憂愁則氣閉塞不行,血脈斷絕,故大小便不得通。有曰病久則傳化之行上下不並,良醫勿為。又有三陽結謂之隔。注云: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膀胱熱結則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

又謂三陽積則九竅皆塞。又謂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原此數條,其與關格果何如耶。丹溪書云: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又云:有痰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中氣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此蓋竊其治小便之法填於條下,蹈世俗之弊而不悟,悲夫。

白話文:

古籍中提到「隔絕」的病症,例如《內經》中說「隔則閉絕,上下不通者,暴憂之病也」,意思是因憂愁而導致氣機阻塞不通,血脈斷絕,所以大小便無法順暢。又說「病久則傳化之行上下不並,良醫勿為」,指的是病久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上下不協調,即使是良醫也無能為力。另外,還有「三陽結謂之隔」,指的是小腸膀胱熱結,導致血脈乾燥、津液枯竭,因此出現閉塞不通的症狀。

此外,古籍中還提到「三陽積則九竅皆塞」以及「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這些都說明了「隔絕」的嚴重性。

丹溪先生則認為,治療「隔絕」的病症,應以吐法為主,以提振氣機,解除阻塞,並非一定要吐出痰液。他還提到,有些患者雖然有痰,但可以用二陳湯來治療,吐出痰液後便能通暢。對於中氣不運的患者,則應使用補氣藥物,以達到升降氣機的作用。然而,世俗中有些人卻誤用這些治療小便不通的方法來治療「隔絕」,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令人惋惜。

又考之王氏《脈經》,從八十一難謂: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自死。大抵亦人迎氣口之互見者也。云岐子云: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胸膈上陽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以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病。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漿不下,故曰格,格則吐逆。熱在丹田,小便不通,故曰關,關則不得小便。

白話文:

根據王氏的《脈經》,提到八十一種病難,其中有過度、不足、陰陽相乘、覆溢、關格等。關格之前,陽氣活躍,脈象應該浮在九分,超過就是太過,不足就是不及。脈象上浮如魚,就是溢,屬於外關內格,這是陰氣乘陽的脈象。關格之後,陰氣活躍,脈象應該沉在寸關尺的一寸處,超過就是太過,不足就是不及。

脈象下沉如入尺,就是覆,屬於內關外格,這是陽氣乘陰的脈象。覆溢是臟腑真氣的表現,如果不病也會自行死亡。總的來說,這也是人迎脈和氣口脈互相影響的表現。岐伯說,陰陽位置互換,就會產生關格病。胸膈以上陽氣常在,所以熱是主要病症。身體下半部陰氣常在,所以寒是主要病症。如果寒氣上逆到胸中,舌苔白,水液無法下降,這就是格,格則會嘔吐。如果熱氣停留在丹田,小便不通,這就是關,關則無法小便。

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急。柏子仁湯、人參散、既濟丸、檳榔益氣湯、木通二陳湯、導氣清利湯、加味麻仁丸、皂角散。孫尚藥治奉職趙令儀女,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漸冷,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一劑,至夜半,漸得大便通,脈漸和,翼日乃安。

白話文:

如果胸腔內有寒氣,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如果丹田有熱氣,就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假如胸腔內寒熱兼具,就用主客之法治療,治療主要的病症要緩慢,治療客觀的病症要快速。孫尚藥醫生在為奉職趙令儀的女兒看病時,發現她突然嘔吐,大小便不通,煩躁不安,四肢逐漸冰冷,脈搏微弱,病況持續了一天半。孫醫生給她服用了一劑大承氣湯,到半夜,她的大便開始通暢,脈搏也逐渐恢复正常,第二天就恢復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