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虛發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虛發熱是中醫的一種病症,是指由於血液不足,導致體內熱量過高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血虛發熱的常見症狀包括: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手足心熱、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小便黃赤等。
血虛發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長期失血:例如月經過多、外傷出血等。
- 飲食不當:例如過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 情志不遂:例如長期抑鬱、焦慮等。
- 久病體虛:例如慢性病患者。
血虛發熱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滋陰養血:可以使用四物湯、歸脾湯等中藥。
- 清熱涼血:可以使用白虎湯、天花粉散等中藥。
- 調理脾胃:可以使用香砂六君丸、參苓白朮散等中藥。
- 疏肝解郁:可以使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中藥。
血虛發熱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注意飲食,避免過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血虛發熱是中醫的一種常見病症,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衛生寶鑒》:「_【逍遙散】_,治血虛發熱。經候不調。」
- 2.《類證治裁》:「連進大劑,以痢愈為度,瘧亦止,此治諸瘧之大概也。此外又有似瘧非瘧,同一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最宜詳辨脈症虛實,勿以陰陽內損之初症,誤認瘧邪,輕用表散。如小柴胡湯、祛瘧飲之類。若脈症皆虛,即宜黃耆建中湯、補中益氣湯,升、柴少用。血虛發熱者,逍遙散。」
- 3.《祖劑》:「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當歸、芍藥、柴胡,治肝脾血虛發熱,或耳內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一方有人參、薄荷。」
- 4.《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逍遙散_,治婦人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疼目眩,或怔忡不寧,煩熱口乾,或月經不調,或肚腹作疼,小腹腫墜,水道澀痛,或腫出膿,內熱作渴。」
- 5.《萬病回春》:「_逍遙散_,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眩,或怔忡不寧、煩赤口乾,或月經不調,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本草擇要綱目》:「又陽明經中熱。發熱惡寒。燥熱。日晡潮熱。肌肉壯熱。小便濁赤。大渴引飲。自汗頭痛。此邪在陽明。肺受火制。必用辛寒以清肺氣。仲景之用白虎湯是也。若無以上諸症者。則多有血虛發熱象白虎湯症。及脾胃虛勞形體病症。初得之時與此症亦同。俱不宜服之。若不識而誤用。」
- 2.《仁齋直指方論》:「當歸補血湯(東垣方)治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通評虛實論》云: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云: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 3.《醫方集解》:「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此以飢飽、勞役,傷其陰血,虛陽獨勝,故肌熱煩渴,與陽明白虎證無異,但白虎證得之外感,實熱內盛,故脈大而長,按之有力;此證得之內傷,血虛發熱,脈洪大而無力,《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誤服白虎湯必斃)。」
- 4.《保嬰撮要》:「_當歸補血湯_,治杖瘡、金瘡,血氣損傷;或妄服峻劑,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之全無。經曰:脈虛血虛,脈實血實。蓋血虛發熱是也,證似白虎湯,惟脈不長實為辨耳。若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方見發熱不止)」
- 5.《內外傷辨惑論》:「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又云,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四物湯_,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 2.《癘瘍機要》:「_四物湯_,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 3.《醫燈續焰》:「_四物湯_,治肝脾腎血虛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熱甚,頭目不清,或煩躁不寐,胸膈作脹,脅肋疼痛等症。凡血虛諸病,以此為主治。若脾氣虛而不能生血,宜四君子。若脾氣鬱而血虛,宜歸脾湯。若腎水涸而不生肝血,宜六味丸。」
- 4.《保嬰撮要》:「_四物湯_,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 5.《小兒痘疹方論》:「_四物湯_,治肝脾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 展開更多
黃耆建中湯
- 1.《不居集》:「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厥者手足冷也。氣屬陽,陽虛則陰湊之,故厥血者陰也。血虛則陽湊之,故發熱也。氣虛發厥者,當用溫藥;血虛發熱者,不宜用涼藥,當用溫養氣血之藥以補之,黃耆建中湯之屬是也。」
歸脾湯
- 1.《何氏虛勞心傳》:「)錯經妄行,(或上或下皆是。)或血虛發熱晡熱,(申酉時,心脾血虛,皆發熱晡熱。)或經不準閉絕等症。(心脾受傷之故,亦有房勞傷腎,惱怒傷肝,而損衝任二脈所致。)」
- 2.《濟陰綱目》:「_歸脾湯_,治產後血氣大虛,心神驚悸,怔忡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
- 3.《瘍科心得集》:「_歸脾湯_,治瘡瘍憂思傷脾,血虛發熱,食少體倦,或唇瘡流注,及不能消散潰斂等證。」
- 4.《保嬰撮要》:「_歸脾湯_,治小兒因乳母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患前症,久不愈,食少體倦,或便血下血,怔忡不寧,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等症。(方見遊風)」
- 5.《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歸脾湯_,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經候不準,脯熱內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小柴胡湯
- 1.《傷寒廣要》:「去黃芩。加炒白芍藥二錢。桂一錢。名柴胡建中湯。若自汗惡風。腹痛發熱者。亦主之。(○案合小建中。本出要訣。錄於前卷譫語中。)若心下痞滿發熱者。加枳實二錢。黃連一錢五分。(○案又更加桂枝。名加味柴胡桂枝湯。)若血虛發熱。至夜尤甚者。加當歸身。川芎。」
- 2.《一見能醫》:「血虛發熱夜尤多,四物小柴相兼併。」
加味逍遙散
- 1.《小兒推拿廣意》:「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發熱等症。」
- 2.《錢氏小兒直訣》:「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動,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肝脾血虛發熱,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逍遙散,子亦服數滴。」
- 3.《陳氏小兒痘疹方論》:「若發熱口乾,肢體倦怠,用八珍湯加黃耆。若飲食少思,肢體倦怠,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若膿水不絕而發熱,用四物、參、耆、丹皮。若膿水不絕而惡寒,用四君、歸、耆。惡寒發熱者,用八珍、黃耆。若乳母肝經血虛發熱,用加味逍遙散。若肝經因怒發熱,用加味小柴胡湯。」
- 4.《外科證治全書》:「_加味逍遙散_(十六),治肝脾血虛發熱等證。」
- 5.《內科摘要》:「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等症。」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履霜集》:「脾胃氣血虛弱,內熱脯而經閉者,八珍湯加童便、丹皮。肺氣虛損,不能行血而經閉者,補中益氣湯。腎水虛弱,不能生肝木,血虛發熱,損傷真陰而經閉者,六味地黃丸。」
- 2.《蘭臺軌範》:「_六味地黃丸_(錢氏),治腎陰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症。」
- 3.《保嬰撮要》:「_六味地黃丸_,治肝經血虛發熱,或風客淫氣瘰癧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抽動,痰涎上湧;或傷損出血,發熱抽搐等症。(方見作渴不止)」
- 4.《正體類要》:「(加肉桂、五味各一兩,名加減八味丸),治傷損之症,因腎肺二經虛弱,發熱作渴,頭暈眼花,咽燥唇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小便頻赤,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若損重傷骨,不能言如喑者,用此水煎服之,亦效。」
- 5.《祖劑》:「一名六味地黃丸,即仲景腎氣丸,錢仲陽去附子、肉桂,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噪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證,其功不能盡述。」
當歸補血湯
- 1.《不居集》:「勞倦內傷發熱,六脈微弱,或右手三倍於左手,按之無力,懶言自汗,渾身痠軟,甚至肌膚壯熱,目赤面紅,譫語煩渴,日夜不息,不惡寒。此血虛發熱,症似白虎,誤服白虎必死,但脈不長實為異耳,宜當歸補血湯。」
- 2.《內傷集要》:「凡失血後發熱,名曰血虛發熱,古方用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四錢,名為補血,而以黃耆為君,陽旺能生陰血也。」
- 3.《秘珍濟陰》:「_當歸補血湯_,大補陰血,退血虛發熱,其效如神。」
- 4.《校註婦人良方》:「_四物湯_,治血虛,或因失血,或因克伐,或因潰後,以致晡熱內熱,煩躁不安。若脾虛不能生血者,宜四君加當歸,並酒炒白朮以補脾土,其血自生。若血虛發熱,誤服寒涼克伐之劑,以致發熱作渴,目紅面赤,脈洪大而虛,此血脫煩躁,急用當歸補血湯。」
- 5.《內外傷辨惑論》:「治肌熱,燥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又云,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當歸、芍藥、柴胡,治肝脾血虛發熱,或耳內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一方有人參、薄荷。」
- 2.《保嬰撮要》:「_四物湯_,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 3.《癘瘍機要》:「_四物湯_,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八珍湯
- 1.《赤水玄珠》:「薛氏曰:若出血過多,虛火上炎,用童子小便,或四物、白朮、麥冬、丹皮。若胃氣虛而有熱,用竹葉歸耆湯。若血虛發熱,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若血脫髮熱煩躁,用當歸補血湯。若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或七味白朮散。」
- 2.《孕育玄機》:「薛云:若敗血停滯,用調經散;若血虛發熱,用八珍湯加炮姜;若心血虛損,用柏子仁散;大抵此症由心脾血少所致,但調補胃氣,則痰清而神自安矣。若果系鬼祟所附,即灸鬼哭穴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