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七 (3)
卷七 (3)
1. 癇病脈證第五十九
癇病宜虛,實急者惡。浮陽沉陰,滑痰數熱。
癇之始發,卒然跌僕,手足牽掣,口噤作聲,或吐沃沫痰涎。一飯頃,氣平甦醒。與癲、痓二證,似是而非。癲證則如上文所云,痓證則多身強直,如弓反張,亦無癇證之作聲也。然有陰陽二種,正如小兒之急驚、慢驚。陽癇先身熱,瘛瘲驚啼而後發。其脈浮洪,病屬六腑,外在肌膚,輕淺易治。
(宜集驗龍腦安神丸、河間犀角丸之類。)陰癇身冷,不驚掣,不啼叫,卒然而發,略無先兆。其脈沉搏,病屬五臟,內在骨髓,深重難治。(宜清心牛黃丸、神應丹之類。)昔賢皆謂有痰有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作。是謂先有痰熱而後發癇也,恐未必然,總不如三因之論為的。
其論以驚動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腹受驚,或感六氣,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得之屬不內外。所因不同,治法亦異。如驚者,安神丸以平之。挾痰者,三聖散以吐之。挾火者,清神湯以涼之。可下者,即以承氣湯下之。
其脈總宜虛而不宜實。實則邪盛。若實而急,是無胃氣。唯強急而不柔和,凶惡之徵也。浮則癇發於陽,沉則癇發於陰,滑則癇發多痰,數則癇發多熱。因病見脈,因脈知病,亦理之自然耳。
白話文:
[癇病的脈象和症狀第五十九]
癇病適合虛證,實證且急迫的情況較為嚴重。脈象浮現代表屬於陽性,沉下去則表示是陰性,滑脈顯示痰多,數脈表示身體過熱。
癇病初次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倒地,手腳抽搐,口緊閉並發出聲音,可能還會吐出泡沫和痰液。通常只持續一小段時間,大約吃一頓飯的功夫,病情就會平緩,病人也會清醒過來。癇病和癲狂、痙攣兩種病症有些相似,但又不是同一回事。癲狂的症狀已在前面說明,痙攣則主要表現為身體僵硬,像弓一樣彎曲,不會出現癇病的發聲情況。癇病也有陰性和陽性兩種,就像小孩子的急驚風和慢驚風。陽性的癇病,患者在發病前會感到身體發熱,伴隨抽搐、驚嚇和哭泣,脈象浮現且洪大,病根在六腑,病位在外皮膚,較為輕微容易治療。
(可以使用龍腦安神丸、犀角丸等方子治療。)陰性的癇病,患者身體冰冷,沒有驚嚇和抽搐,也沒有哭泣,突然發作,事前毫無徵兆。脈象沉而有力,病根在五臟,病位在骨髓,病情較為嚴重,治療困難。(可以使用清心牛黃丸、神應丹等方子治療。)
古人認為,癇病是由於痰和熱進入心胃之間,再因受到大驚嚇而發作。如果體內熱度過高,即使沒有受到驚嚇也會發作。也就是說,先有痰熱然後才發病,但這不一定完全正確,不如三因理論更為確切。
三因理論認為,受到驚嚇導致臟腑氣血不調,鬱結生痰,阻塞經絡,導致疾病形成。可能是母親懷孕時受到驚嚇,或是受到六氣影響,或是飲食不節制,導致臟腑氣血逆亂而形成。外部因素是氣候和環境,內部因素是情緒和飲食,兩者都可能引發疾病。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會有所差異。如果是因為驚嚇,可以使用安神丸來調節。如果有痰,可以使用三聖散來催吐。如果有火氣,可以使用清神湯來降溫。如果需要瀉下,可以使用承氣湯。
總的來說,癇病的脈象適合虛弱,不適合實證。實證表示病情嚴重。如果實證且急迫,表示胃氣已經耗盡。只有強烈而急促,缺乏柔韌性,這是凶兆。浮脈表示癇病由陽性引起,沉脈表示由陰性引起,滑脈表示痰多,數脈表示熱度過高。根據病情判斷脈象,根據脈象瞭解病情,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2. 附方
龍腦安神丸(見第十九)
河間犀角丸(見第二十五)
清心牛黃丸(見第四十二)
神應丹,治諸癇。
好辰砂(不拘多少)
上細研,豬心血和勻,以蒸餅裹劑蒸熟。就熱取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食後、臨臥俱可。
三聖散
瓜蒂(揀淨,炒微黃),防風(去蘆,各三兩),藜蘆(《聖惠方》減用之,或一兩,或半兩,或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齏汁。次入水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先二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
大承氣湯(見第十七)
白話文:
【附方】
龍腦安神丸:請參考第十九條。
河間犀角丸:請參考第二十五條。
清心牛黃丸:請參考第四十二條。
神應丹,用於治療各種癲癇。
辰砂(數量不限)
將辰砂細磨成粉,加入豬心血調勻,再用蒸餅包裹成藥劑,蒸熟。趁熱取出,製成像桐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人參湯送服。可在飯後或是睡前服用。
三聖散
瓜蒂(挑選乾淨,炒至微黃),防風(去蘆,各三兩),藜蘆(根據《聖惠方》酌情減量使用,可以是一兩,半兩,或三錢)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半兩,先用三茶杯的菜汁煎煮二到三沸,然後去掉菜汁。再加一茶杯的水,煎煮至三沸。最後將先前的兩茶杯菜汁和現在的藥汁混合,再熬煮二沸,去渣澄清,放溫後慢慢服用,直到吐出為止,不一定非得喝完全部的藥劑。
大承氣湯:請參考第十七條。
3. 喉痹脈證第六十
喉痹之脈,數熱遲寒。纏喉走馬,微伏則難。
痹者,閉也,閉塞不通之謂。乃火盛氣結,以致喉嚨腫脹,呼吸難通,壅塞痰涎,水漿不下。一二日,即能殺人。十二經脈與經別,多過於此。即不然,亦在其前後左右也。有經脈過者,有經別過者,有經脈、經別俱過者。如肺手太陰經脈,無過於此者。而經別篇則云:手太陰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嚨。
大腸手陽明之脈,循缺盆,上頸貫頰。經別篇又云:上循喉嚨。胃足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經別篇又云:上循咽,出於口。脾足太陰之脈,上膈夾咽,連舌本。經別篇又云:上結於咽,貫舌中。心手少陰之脈,上夾咽。經別篇又云:上走喉嚨,出於面。小腸手太陽之脈,循咽下膈。
其支者,循頸上頰。而經別則無。膀胱足太陽之脈,自腦還出,別下項。經別篇又云:直者從膂上出於項。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經別篇又云: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心包絡手厥陰之脈,亦無過此者。而經別則云:手厥陰之正,別屬三焦,出循喉嚨。三焦手少陽之脈,上項系耳後。
而經別則無。經別雖無,其手厥陰之正,有別屬三焦,出循喉嚨者,以三焦與心包為配,故曰屬。屬則經脈相屬而合一也。膽足少陽之脈,下加頰車,下頸。經別篇又云:足少陽上夾咽,出頤頷中。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而經別亦無。故《靈樞》第十篇,諸經是動、所生之病,有云頸腫者,(手陽明是動。
)有云鼽䘀喉痹者,(手陽明所生。)有云頸腫喉痹者,(足陽明所生。)有云舌本強者,(足太陰是動。)有云舌本痛者,(足太陰所生。)有云嗌乾者,(手少陰、足厥陰二經是動。)有云嗌痛頷腫者,(手太陽是動。)有云頸頷腫者,(手太陽所生。)有云項痛者,(足太陽所生。
)有云咽腫者,(足少陰所生。)有云嗌乾及痛者,(足少陰所生。)有云嗌腫喉痹者,(手少陽是動。)有云頷痛者。(足少陽所生。)種種不同,總無外氣火二字。與本篇所云: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同一義也。(宜黃芩、枳殼、連翹、丹皮、薄荷、荊芥、山梔、防風、牛蒡、玄參、黃柏、黃連、山豆根、射干、升麻、生地、甘草、桔梗、石膏等藥。在臨證定在何經,相宜者用。
又不可純用寒涼,須配輕散者斯善矣。)然諸證之中,惟喉痹為急。而喉痹中,又惟以發於手少陰、少陽二經者為最急。蓋喉主天氣,通呼吸,為生氣之門。火熱搏聚則腫脹,腫脹則竅閉,竅閉則氣塞,氣塞則痰涎壅。愈壅愈塞,愈塞愈壅,呼吸亦將從此而斷。況少陰君火,少陽相火,火性速而炎上,較之他經,不更烈乎?故一二日即成不治。
惟針刺出血,以瀉其實;探吐痰涎,以決其壅,皆倉卒治標之妙法也。(刺腫處出血,用鵝翎蘸酸澀之味以探吐。)其脈多數,數則為熱故也。間有脈遲者,乃是外寒襲經,經氣不利,鬱滯於所過之處,故亦為痹。外則兼表證,內亦不如數熱之腫痛,此不但忌用寒涼,而且當溫散也。
更有一種纏喉風,或麻或癢,又腫又痛,纏綿於內,腫達於外。一種走馬喉痹,須臾之間,痛而腫,腫而閉,閉而氣絕。暴發暴死,如走馬然。二者俱火中挾風。火性烈,風性疾。風火交煽,故發病凶暴如此。(此等證惟刺最妙。)其脈應浮大洪數,而反見微伏,是正衰邪盛,補瀉罔從。
欲其生也,不亦難乎?
白話文:
[喉痹脈證第六十]的內容翻譯爲現代漢語如下:
喉嚨發炎的脈象,數則熱,遲則寒。若出現喉嚨緊閉如走馬,脈象微弱或伏脈,則病情危急。
“痹”意爲閉塞,指氣道受阻,不通暢。這是由於體內火氣旺盛,氣結所致,導致喉嚨腫脹,呼吸困難,痰液阻塞,無法進食飲水。病情發展迅速,一兩天內就可能致命。人體十二經脈及其分支大多會經過喉嚨區域,即使不是直接經過,也會在其周圍。有的經脈通過這裏,有的經別通過這裏,有的兩者都通過。例如,肺部手太陰經脈雖不直接通過喉嚨,但其經別篇提到它從喉嚨旁經過。
大腸手陽明脈絡沿缺盆向上至頸部貫穿臉頰。其經別篇又說,它沿喉嚨而上。胃部足陽明脈絡沿喉嚨進入缺盆。其經別篇又說,它沿咽部而出於口。脾臟足太陰脈絡上膈夾咽,連接舌根。其經別篇又說,它上結於咽喉,貫穿舌中。心臟手少陰脈絡上夾咽。其經別篇又說,它上行至喉嚨,出於面部。小腸手太陽脈絡沿嚥下膈。
其分支沿頸上至臉頰。而經別則無此描述。膀胱足太陽脈絡自腦後出,向下經過頸部。其經別篇又說,它直行從脊背向上出於頸部。腎臟足少陰脈絡沿喉嚨,夾舌根。其經別篇又說,它直接連於舌根,再出於頸部。心包絡手厥陰脈絡沒有直接通過這裏,但其經別篇說,手厥陰脈的正脈分支屬於三焦,沿喉嚨而行。三焦手少陽脈絡上至頸部與耳後相連。而其經別則無此描述。
膽囊足少陽脈絡下行至頰車,下至頸部。其經別篇又說,足少陽脈上夾咽,出於頤頷中。肝臟足厥陰脈絡沿喉嚨後方,上入額顱,但其經別則無此描述。因此,《靈樞》第十篇中提到的各種經絡相關的病症,如頸部腫脹(手陽明經),鼻塞、喉嚨痛(手陽明經所生),頸部腫脹、喉嚨痛(足陽明經所生),舌根強硬(足太陰經),舌根疼痛(足太陰經所生),咽乾(手少陰、足厥陰二經),咽痛、頜腫(手太陽經),頸部頜腫(手太陽經所生),項痛(足太陽經所生),咽喉腫脹(足少陰經所生),咽乾、咽痛(足少陰經所生),咽腫、喉嚨痛(手少陽經),頜痛(足少陽經所生)。這些症狀雖各有不同,但總歸離不開氣與火二字。
在治療時,應根據具體經絡情況使用黃芩、枳殼、連翹、丹皮、薄荷、荊芥、山梔、防風、牛蒡、玄參、黃柏、黃連、山豆根、射干、升麻、生地、甘草、桔梗、石膏等藥物。但在治療時,不能僅使用寒涼藥物,還需配合適當的溫散藥物。
然而,在所有症狀中,喉嚨痛最爲緊急。而在喉嚨痛中,由手少陰、少陽兩經引起的最爲急迫。因爲喉嚨是呼吸的通道,是生命氣息的門戶。火熱聚集會導致腫脹,腫脹會導致氣道閉塞,氣道閉塞會導致痰液堵塞。越堵越塞,越塞越堵,呼吸也可能因此中斷。尤其是少陰心火和少陽相火,火性猛烈且易上炎,與其他經絡相比,更爲強烈。因此,病情可能在一兩天內惡化至無法救治。
在這種情況下,針刺出血以泄實,催吐痰液以解堵,都是緊急治療的有效方法。其脈象多爲數脈,表示體內有熱。偶爾也有遲脈,這可能是外寒侵襲經絡,經氣不暢,導致氣滯於所過之處,從而形成痹症。外感表證同時存在,內部腫痛不如數熱嚴重,此時不應使用寒涼藥物,而應使用溫散藥物。
還有一種纏喉風,表現爲喉嚨瘙癢、腫痛,持續發作,腫脹外顯。另一種是走馬喉痹,短時間內,疼痛加劇,腫脹閉塞,最終導致窒息。這種突然發作並迅速致死的情況,就像馬奔跑一樣。這兩種疾病都是由火中挾風引起。火性猛烈,風性迅速。風火相互煽動,因此發病兇猛。
其脈象應爲浮大洪數,但若出現微弱或伏脈,則表明正氣衰弱,邪氣旺盛,難以選擇補瀉之法。在這種情況下,要讓病人存活下來,確實非常困難。
請注意,以上翻譯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對於具體病情的診斷和治療,請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