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腫脹論治
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發癰膿。肺氣壅熱者,用肅降,麥門冬湯加茯苓皮、山梔、滑石、杏仁、薏苡仁、淡豆豉。脘痞鬱熱者,用苦降,半夏瀉心湯。清陽痞結者,通腑陽,栝蔞、杏仁、半夏、茯苓、薤白、姜。胃滿濁逆者,泄肝木,杏仁、厚朴、檳榔、椒目、吳茱萸、川楝子。
胃陽虛者,用溫通,人參、橘白、半夏、砂仁、蓽茇、姜。脾陽虛者,用健運,六君子湯加益智、神麯。脾腎陽虛者,用氣化,腎氣湯。中氣陷者,用升提,補中湯。木邪侮土者,和肝胃,木香、枳殼、白芍、竹茹、木瓜、陳皮、當歸。肝經鬱熱者,降逆火,山梔、丹皮、黃連、鉤藤、青皮、金橘。
暴怒傷肝者,平逆氣,解肝煎。三焦壅滯者,用疏利,廓清飲。濕熱夾滯者,兼消利,雞金散。食滯中滿者,專消導,和中丸。氣虛中滿者,兼消補,消導寬中湯。氣虛兼寒者,宜溫補,理中湯、溫胃飲。氣血鬱積,夾濕熱者,平肝胃,小溫中丸。清濁混淆,氣喘溺少,通身腫脹者,暖下泄濁,禹餘糧丸。
濕熱痰積,脈實有力者,滌宿水,禹功散、導水丸,神佑丸。血沫凝澀經隧者,利搜逐,桃仁承氣湯。脹實堅滿拒按者,大小承氣湯。病後虛腫,及產後面浮足腫者,補元氣,六君子湯、歸脾丸。單腹脹症多屬腑,腑宜通,勿用滋膩守補,沙苑子、益智、茯苓、牛膝、枳殼、車前子、砂仁殼、麻仁、郁李仁、椒目、杏仁、栝萎仁、大腹皮。單腹脹俗名蜘蛛脹,腹腫,四肢瘦,由脾氣虛極,真臟已傷也。
論中屬腑句宜活參。婦人先腫脹而後經斷者,為水分;先經斷而後腫脹者為血分。水分,五皮飲送通經丸。血分,通經丸。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五皮五子飲。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理中湯、腎氣丸。水腫先起於腹,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後歸於腹者死。凡病水分,皆陰勝,與氣分不同。
水腫症其色明潤,其皮光薄,其腫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腫有分界。病在氣分,則陽症陰症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多陰症。凡虛腫溺澀,香蘇散。濕勝不化,胃苓湯。濕滯中滿,白朮丸、枳朮丸。因於肺者,五皮飲。因於脾者,補中湯。因腎陰虛,真陽無以化者,六味丸加牛膝、車前。
因腎中命火衰,不能蒸動關門者,腎氣丸。夫水為至陰,其標在肺,其本在腎,其制在脾。腎虛則關閉,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為水所漬,故肌肉浮腫;肺不能化而反為水所凌,故氣息喘急,皆陰勝之害也。經言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所謂氣化者,即右腎命門真火也。
火衰則不能蒸動腎之關門,而水聚焉。腎氣丸,以桂附蒸動其關,積水始下,以陽主開也。此法不獨治水腫,凡治脹者,其要亦在通陽而已。
白話文:
腫脹論治
脈象沉而腹部滿脹不喘,伴隨黃汗、脈沉遲、發熱胸悶,四肢和頭面腫脹,久治不癒,必將化膿。肺氣壅塞導致熱盛者,需疏通下降,可用麥門冬湯加茯苓皮、山梔子、滑石、杏仁、薏苡仁、淡豆豉。脘腹痞悶、鬱熱者,需苦寒瀉熱,使用半夏瀉心湯。清陽之氣受阻結滯者,需通利腑陽之氣,使用栝樓、杏仁、半夏、茯苓、薤白、生薑。胃部滿脹,氣機逆亂者,需瀉肝木之氣,使用杏仁、厚朴、檳榔、草果仁、吳茱萸、川楝子。
胃陽虛弱者,需溫煦通利,使用人參、橘皮、半夏、砂仁、蓽茇、生薑。脾陽虛弱者,需健脾益氣,使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神麴。脾腎陽氣皆虛者,需溫補腎陽,使用腎氣丸。中氣下陷者,需升提中氣,使用補中益氣湯。肝氣犯脾者,需調和肝胃,使用木香、枳殼、白芍、竹茹、木瓜、陳皮、當歸。肝經鬱熱者,需瀉降肝火,使用山梔子、丹皮、黃連、鉤藤、青皮、金橘葉。
暴怒傷肝者,需平息逆氣,使用解肝煎。三焦氣機壅滯者,需疏利三焦,使用廓清飲。濕熱夾雜阻滯者,需兼顧消腫利濕,使用雞金散。飲食停滯導致腹脹者,需專門消導,使用和胃丸。氣虛導致腹脹者,需兼顧消導和補益,使用消導寬中湯。氣虛兼見寒證者,需溫補脾胃,使用理中湯、溫胃飲。氣血鬱結,夾雜濕熱者,需調和肝胃,使用小溫中丸。清濁混淆,氣喘、尿少,全身腫脹者,需溫暖下焦,排出濁邪,使用禹餘糧丸。
濕熱痰飲積聚,脈象有力者,需清除宿水,使用禹功散、導水丸、神佑丸。血液凝滯,經絡不通者,需活血通絡,使用桃仁承氣湯。腹部脹滿堅硬,拒按疼痛者,使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病後虛弱導致腫脹,或產後浮腫者,需補益元氣,使用六君子湯、歸脾丸。單純腹部脹滿,多屬腑臟病變,應以通腑為主,不宜使用滋膩溫補藥物,可選用沙苑子、益智仁、茯苓、牛膝、枳殼、車前子、砂仁殼、麻仁、郁李仁、草果仁、杏仁、栝樓仁、大腹皮等。單純腹部脹滿,俗稱蜘蛛脹,腹部腫大而四肢消瘦,是脾氣極度虛弱,臟腑受損所致。
治療腑臟病變時,需靈活運用藥物。婦女先腫脹後月經停止者,屬於水分代謝異常;先月經停止後腫脹者,屬於血瘀。水分代謝異常者,使用五皮飲配合送通經丸;血瘀者,使用通經丸。先喘後脹者,病在肺,使用五皮五子飲;先脹後喘者,病在脾,使用理中湯、腎氣丸。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然後擴散至四肢者可治癒;先從四肢開始,然後集中於腹部者則難以治癒。凡屬水分代謝異常導致的水腫,都屬於陰盛,與氣分病變不同。
水腫的症狀表現為皮膚光滑潤澤,皮膚薄而有光澤,腫脹發展緩慢,通常從下肢向上發展,按壓皮膚如泥狀,腫脹部位有明顯界限。病在氣分者,可兼見陽證和陰證;病在水分者,多為陰證。凡屬虛腫且小便不利者,使用香蘇散。濕邪過盛,水液不化者,使用胃苓湯。濕邪阻滯導致腹脹者,使用白朮丸、枳朮丸。由肺所致者,使用五皮飲。由脾所致者,使用補中益氣湯。因腎陰虛弱,陽氣不足以化水者,使用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
因腎中命門火衰弱,不能溫煦膀胱,導致水液停滯者,使用腎氣丸。水屬至陰,其外在表現於肺,其根本在於腎,其調節在於脾。腎虛則關門閉塞,水液逆流上泛;脾失健運則水液不能運化,反被水液浸漬,導致肌肉浮腫;肺失宣降則水液不能輸布,反被水液所阻,導致氣喘,皆為陰盛所致。經書記載,膀胱貯藏津液,氣化則能排出。所謂氣化,即指腎中命門真火。
真火衰弱則不能溫煦膀胱,導致水液停滯。腎氣丸用桂枝、附子溫補腎陽,促進水液排出,以陽氣主開合。此法不僅治療水腫,凡治療脹滿病證,其關鍵都在於通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