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痞滿脈案
金氏,寒熱拘急,脈不緊數,胃痛,飲入輒嘔,中焦痞阻,溺澀痛。宜宣通法。白通草、製半夏、橘白、草豆蔻、枳殼、蘇梗、赤苓、甘草梢、煨姜。一啜症減,痞滿未除。用瀉心法。半夏、黃連(俱薑汁炒)、黃芩、乾薑、陳皮、枳殼、甘草梢、木通、山梔。二服全安。
殷氏,身熱胸痞,氣促微咳,嘔吐粥飲,痰黏溺澀,經止數月,脈息三五不調,兼帶浮數。醫投桂、附熱劑,致咽喉腫礙,格陽於上,予謂此懷妊惡阻,兼外感也。宜辛涼以解痰熱。用豆豉、杏仁、蔞皮、鮮竹茹、陳皮、茯苓、製半夏、枇杷葉。二服熱退痞消。
張氏,寒熱似瘧,胸痞不食,汗止腋下。閱所服方,混用枳、樸、楂、糵、檳榔、青皮之屬。此邪在上焦,誤行克伐,徒傷中下焦耳。予用半夏瀉心湯去芩、連、甘草,加柴胡、煨薑、蔞皮、蘇梗、茯苓。數服隨愈。
巢氏,發熱胸痞,時嘔,脹入背脅,脈沉小。仿小陷胸湯。用半夏、栝蔞、枳殼、陳皮、茯苓,加姜煎。二服病除。
白話文:
金先生,覺得忽冷忽熱,身體緊繃難受,脈象不是緊繃快速,而是胃痛,喝下東西就想吐,感覺中焦(大概是胃部附近)阻塞不通,小便困難而且疼痛。應該用宣通的方法治療。我開了白通草、製半夏、橘白、草豆蔻、枳殼、蘇梗、赤苓、甘草梢、煨姜這些藥。喝了一口症狀就減輕,但是脹滿的感覺還沒完全消除。改用瀉心法治療。用了半夏、黃連(都用薑汁炒過)、黃芩、乾薑、陳皮、枳殼、甘草梢、木通、山梔這些藥。喝了兩帖病就完全好了。
殷女士,身體發熱,胸口悶脹,呼吸急促有點咳嗽,喝粥就吐,痰液黏稠,小便困難,月經已經停了好幾個月,脈象跳動不規律,有時快有時慢,而且帶點浮和快的感覺。醫生用了桂枝、附子這些溫熱的藥,導致喉嚨腫脹難受,陽氣跑到上面去。我覺得這是懷孕初期的不適,加上又感冒了。應該用辛涼的藥來化解痰熱。我用了豆豉、杏仁、蔞皮、鮮竹茹、陳皮、茯苓、製半夏、枇杷葉這些藥。喝了兩帖,發熱就退了,胸悶也消除了。
張先生,感覺忽冷忽熱像得了瘧疾,胸口悶脹,吃不下東西,只有腋下會流汗。看了他之前吃的藥方,亂用了枳實、厚朴、山楂、麥芽、檳榔、青皮這些藥。這是邪氣在上焦,卻誤用攻伐的藥,只是傷害了中下焦而已。我用了半夏瀉心湯,去掉黃芩、黃連、甘草,加入柴胡、煨薑、蔞皮、蘇梗、茯苓。喝了幾帖病就好了。
巢先生,發燒,胸口悶脹,有時想吐,脹痛到背部和肋骨,脈象沉而微弱。模仿小陷胸湯的方子。用了半夏、瓜蔞、枳殼、陳皮、茯苓,再加薑一起煎。喝了兩帖病就好了。
2. 腫脹論治
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彆氣實氣虛。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水。因肺脾虛,致水溢者,為陰水。濁氣在上為實脹,中氣不運為虛脹。辨其位,則臟腑、脈絡、皮膚、上下、表裡皆有之。辨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鬱滯、蟲積皆致之。經云: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也。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實脹也。又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腹滿閉實。此虛脹也。又曰:臟寒生滿病。此寒脹也。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此熱脹也。又曰:營氣循脈,衛氣逆之,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為膚脹。又經論五臟六腑之脹甚詳,不備錄。
岐伯曰:水始起,目窠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光腫如泡。此水腫也。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腹脹也。皮厚色蒼,一身盡腫,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
皮薄色澤,腫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此鼓脹也。膚脹屬肺,鼓脹屬脾。別有蠱脹,因氣血鬱痹,久則凝滯不行,腹形充大,中實有物,非蠱即血,非如鼓脹之腹皮弸急,中空無物也。有單腹脹,四肢不腫,但腹脹也,症最難治。
亦名蠱脹。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言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是知腫脹無不由肺脾腎者,以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也。且脹不必兼腫,腫則或兼脹,亦有腫脹並至者。病在水分,以治水為主,而兼理氣,氣化水自化也。
病在氣分,以理氣為主,而兼利水,水行氣亦行也。但其間虛實必辨。凡陽症必熱,熱者多實;陰症必寒,寒者多虛;溺赤便秘,脈數有力,為實;溺清便瀉,脈微無力,為虛;實者六淫外客,飲食內傷,忽然浮腫,其來必速;虛者情志操勞,酒色過度,病後氣虛,其腫漸至。知此而後治法可詳。
治水腫,必健脾導水,實脾飲。治鼓脹,必通腑疏肝,草果、厚朴、益智、青皮、枳殼、牛膝、腹皮。濕在下者,用分利,小分清飲,大橘皮湯。濕在上中下者,用分消,通草、杏仁、厚朴、海金砂、木通、雞內金、陳皮、菔子。濕濁在裡者,潔淨腑,四苓散、六一散。膀胱為淨腑。
潔,滲利也。風水脈浮者,開鬼門,越婢湯。腠理為鬼門。開,發汗也。肺脾不運者,消皮水,防己茯苓湯、五皮飲。按五水: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也。仲景曰:風水脈浮,骨節疼痛,惡風。皮水脈亦浮,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腹如鼓,不渴,當發汗。正水脈沉遲,身發熱,自喘。
白話文:
腫脹論治
腫是體表現象,由水液停滯引起;脹是內在現象,由氣機失調引起。腫又分為陽水和陰水,脹則分為氣實和氣虛。因濕熱濁邪停滯,導致水液停積而致腫者,稱為陽水;因肺脾兩臟虛弱,導致津液外溢而致腫者,稱為陰水。濁氣鬱結在上焦則為實脹,中氣不足無法運化水液則為虛脹。腫脹的部位遍及臟腑、經脈、皮膚,以及身體的上下、表裡等各個方面。腫脹的成因也很多,寒熱、濕痰、氣血、氣機鬱滯、蟲積等都可能導致腫脹。
經典文獻記載:「三陰結謂之水」,三陰指的是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又說:「濁氣在上,則生鼓脹」,這是實脹;又說:「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腹滿閉實」,這是虛脹;又說:「臟寒生滿病」,這是寒脹;又說:「諸脹腹大,皆屬於熱」,這是熱脹;又說:「營氣循脈,衛氣逆之,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為膚脹」。此外,經典文獻中關於五臟六腑腫脹的論述非常詳細,在此不一一列舉。
岐伯說:水腫初期,眼瞼輕微腫脹,如同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有咳嗽,陰部和股部冰冷,足脛腫脹,腹部膨大;水腫發展到後期,用手按壓腹部,按壓處會隨手抬起,如同包裹著水一樣,腫脹光亮如同水泡,這就是水腫。膚脹則是指寒邪入侵皮膚,皮膚腫脹鬆軟,缺乏彈性,腹部膨大,全身腫脹,皮膚增厚;按壓腹部,按壓處凹陷但不會立即回彈,腹部顏色無變化,這就是膚脹。皮膚增厚,顏色青暗,全身腫脹,腫脹由上向下者,多屬於氣滯;皮膚薄,顏色正常,腫脹有明顯界限,腫脹由下向上者,多屬於水腫。鼓脹是指腹部和全身都腫脹,程度與膚脹相似,顏色青黃,腹部肌肉隆起,這就是鼓脹。膚脹屬於肺經病變,鼓脹屬於脾經病變。還有一種蠱脹,是由於氣血鬱滯,久而凝結不通,腹部膨大,腹部有實物感,可能是蟲積或血塊,與鼓脹不同的是,蠱脹腹部皮膚緊繃,但內部並非空虛。還有一種單純的腹脹,四肢不腫,只有腹部腫脹,這種病症最難治療,也稱為蠱脹。
經典文獻記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都是水液停積的結果。腎臟為什麼會積聚水液呢?因為腎臟是胃氣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水液就會停積。由此可知,腫脹都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因為肺主氣化,脾主運化,腎主藏液。而且脹不一定伴有腫,腫則可能伴有脹,也存在腫脹同時發生的情況。
如果病在水液,則以利水為主,同時兼顧理氣,氣化則水液自然消散。如果病在氣分,則以理氣為主,同時兼顧利水,氣行則水液亦行。但必須區分虛實。凡是陽證,多伴有發熱,熱證多為實證;凡是陰證,多伴有畏寒,寒證多為虛證。小便赤黃,大便秘結,脈象數而有力,為實證;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脈象細弱無力,為虛證。實證多由外邪入侵或飲食不節引起,腫脹來勢迅速;虛證多由情志因素、過度勞累、房事過度或疾病之後氣虛引起,腫脹來勢緩慢。明白了這些,才能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治療水腫,必須健脾利水,使用實脾飲。治療鼓脹,必須通腑疏肝,常用草果、厚朴、益智仁、青皮、枳殼、牛膝、厚朴等藥物。濕邪在下焦者,用分利的方法治療,例如小分清飲、大橘皮湯;濕邪在上中下焦者,用分消的方法治療,例如通草、杏仁、厚朴、海金砂、木通、雞內金、陳皮、萊菔子;濕濁停滯在裡者,要潔淨腑氣,使用四苓散、六一散等方劑,膀胱是淨化腑氣的關鍵。潔,指的是滲利。如果水腫伴有脈象浮,則要開鬼門,使用越婢湯;腠理就是鬼門,開指的是發汗。如果肺脾功能失調,則要消散水液,使用防己茯苓湯、五皮飲等方劑。五種水腫分別是: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張仲景說:風水脈象浮,骨節疼痛,惡風;皮水脈象也浮,足部腫脹,按壓凹陷,不惡風,腹部像鼓一樣脹滿,不渴,應該發汗;正水脈象沉遲,身體發熱,自感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