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六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9)

1. 胃脘痛脈候

弦為痛,澀為痛。胃脈微滑為痰飲,滑實為宿食。沉緊為冷積,沉澀為氣滯。數大為火,芤弦為血,忽大忽小為蟲。沉小者生,實大浮長者死。

白話文:

脈象呈現弦狀,表示疼痛;脈象呈現澀滯,也表示疼痛。胃脈微弱而滑,是體內有痰飲;脈象滑數有力,是有宿食積滯。脈象沉而緊,是體內有寒邪積聚;脈象沉而澀,是氣機阻滯不暢。脈象數而大,是體內有火熱;脈象中間空虛而兩邊弦急,是體內有血瘀;脈象時大時小,是體內有蟲積。脈象沉而細小,表示病情尚可存活;脈象浮大而長,表示病情危重,預後不良。

2. 附方

〔陽衰〕,香砂六君子湯,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

〔肝乘〕,枳殼煎,枳殼汁(五匙),烏藥汁(七匙),白芍汁(二十匙),木香汁(五匙),燈心土(一錢),砂仁(五分),二味煎沖諸汁服之。

〔腎厥〕,吳茱萸湯,見三卷嘔吐。

〔煩勞〕,小建中湯,桂,芍,草,姜,飴,棗

〔客寒〕,大建中湯,見二卷汗。

〔積寒〕,朮附湯,見五卷痙。

〔火痰〕,清中湯,見本捲心痛。

〔飲痛〕,胃苓湯,見一卷中風。

〔肝火〕,左金丸,見一卷火。

〔食痛〕,香砂枳朮丸,見本卷頭痛。

〔氣鬱〕,沉香降氣散,見三卷郁。

〔血滯〕,手拈散,見本捲心痛。

〔痞痛〕,半夏瀉心湯,見一卷溫。

〔蛔動〕,安蛔湯,見三卷嘔吐。

〔絡痛〕,失笑散,靈脂,蒲黃(俱炒),等分,水酒煎。

〔虛痛〕,參朮散,參,術,草

〔實痛〕,梔萸丸,山梔,吳萸

〔初起〕,射干湯,射干(去毛),山梔,赤茯,升麻(各一線),赤芍(錢五分),白朮(五分),煎去渣,入地黃汁一合,煎服。

〔風熱〕,薏仁湯,薏仁,防己,赤小豆,炙草,等分。

〔積熱〕,清胃散,見二卷衄血。

〔積熱〕,芍藥湯,赤芍,石膏,犀角,麥冬,木通,朴硝,薺苨,升麻,元參,甘草

〔毒成〕,內消沃雪湯,歸,芍,耆,翹,芷,貝,陳,乳,沒,甘草節,角刺,花粉,甲片,銀花(各五分),水酒煎。

〔毒盛〕,東垣托裡散,銀花,當歸(各二錢),大黃,牡蠣,花粉,角刺,連翹,朴硝(各六分),赤芍,黃芩(各四分),水酒煎。

〔膿臭〕,牡丹散,丹皮,地榆,薏仁,黃芩(各錢半),赤芍,桔梗,升麻,甘草,敗醬(各一錢),

〔已潰〕,排膿湯,湯或作散,見二卷肺癰。

〔膿稀〕,太乙膏,地,芍,歸,芷,桂,元參,大黃(各二兩),麻油二斤,熬,去渣再熬,下黃丹。

〔調補〕,八珍湯,見一卷中風。

〔嘔膿〕,涼膈散,見一卷中風。

〔調補〕,保元湯,見一卷火。

白話文:

[附方]

  • [陽氣衰弱]:使用香砂六君子湯,也就是六君子湯加上木香、砂仁。
  • [肝氣乘虛]:使用枳殼煎,將枳殼汁(五匙)、烏藥汁(七匙)、白芍汁(二十匙)、木香汁(五匙)、燈心土(一錢)、砂仁(五分),將燈心土和砂仁煎好後,用藥汁沖服。
  • [腎氣虛脫]:使用吳茱萸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三卷的嘔吐部分。
  • [過度勞累]:使用小建中湯,包含桂枝、芍藥、甘草、生薑、飴糖、大棗。
  • [外感寒邪]:使用大建中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二卷的汗部分。
  • [體內積寒]:使用朮附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五卷的痙攣部分。
  • [火熱痰]:使用清中湯,詳細內容參考本卷的心痛部分。
  • [飲邪疼痛]:使用胃苓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一卷的中風部分。
  • [肝火旺盛]:使用左金丸,詳細內容參考第一卷的火部分。
  • [食物積滯疼痛]:使用香砂枳朮丸,詳細內容參考本卷的頭痛部分。
  • [氣機鬱結]:使用沉香降氣散,詳細內容參考第三卷的鬱結部分。
  • [血脈瘀滯]:使用手拈散,詳細內容參考本卷的心痛部分。
  • [痞塊疼痛]:使用半夏瀉心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一卷的溫部分。
  • [蛔蟲躁動]:使用安蛔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三卷的嘔吐部分。
  • [經絡疼痛]:使用失笑散,將五靈脂、蒲黃(皆炒過)等份,用水酒煎煮服用。
  • [虛弱性疼痛]:使用參朮散,包含人參、白朮、甘草。
  • [實熱性疼痛]:使用梔萸丸,包含山梔子、吳茱萸。
  • [病症初期]:使用射干湯,包含射干(去毛)、山梔子、赤茯苓、升麻(各少許)、赤芍(一錢五分)、白朮(五分),煎好後去渣,加入地黃汁一合,再煎煮服用。
  • [風熱症]:使用薏仁湯,包含薏仁、防己、赤小豆、炙甘草,等份。
  • [積熱症]:使用清胃散,詳細內容參考第二卷的衄血部分。
  • [積熱症]:使用芍藥湯,包含赤芍、石膏、犀角、麥冬、木通、朴硝、薺苨、升麻、元參、甘草。
  • [毒邪形成]:使用內消沃雪湯,包含當歸、芍藥、黃耆、連翹、白芷、貝母、陳皮、乳香、沒藥、甘草節、皂角刺、花粉、穿山甲片、金銀花(各五分),用水酒煎煮服用。
  • [毒邪旺盛]:使用東垣托裡散,包含金銀花、當歸(各二錢)、大黃、牡蠣、花粉、皂角刺、連翹、朴硝(各六分)、赤芍、黃芩(各四分),用水酒煎煮服用。
  • [膿液腥臭]:使用牡丹散,包含丹皮、地榆、薏仁、黃芩(各錢半)、赤芍、桔梗、升麻、甘草、敗醬(各一錢)。
  • [膿瘍已潰]:使用排膿湯,可以使用湯劑或散劑,詳細內容參考第二卷的肺癰部分。
  • [膿液稀薄]:使用太乙膏,包含地黃、芍藥、當歸、白芷、桂枝、元參、大黃(各二兩),用麻油二斤熬煮,去渣後再熬,加入黃丹。
  • [調理補養]:使用八珍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一卷的中風部分。
  • [嘔吐膿液]:使用涼膈散,詳細內容參考第一卷的中風部分。
  • [調理補養]:使用保元湯,詳細內容參考第一卷的火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