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腫脹論治

凡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恐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當以啟峻湯峻補其下,疏啟其中,故氣得峻補,則上行而啟其中,中焦運行,壅滯疏通,中滿自消,下虛自實。經所謂塞因塞用也。若水腫喘促,清理肺氣為主,凡禽畜無肺者無溺,故水腫宜清肺也。

腫脹症,須分陰陽,濕熱壅滯屬陽,濁氣凝滯屬陰。陽症按之痛,陰症按之不痛。陽症起於中焦,陰症起於下焦。陽症治在腑,陰症治在臟。陽症宜清,陰症宜溫。毫釐千里,不可不辨。

腫症易治,脹症難治。腫辨陽水陰水,陽水易治,陰水難治。脹症頭緒更多,首辨有形無形。無形則輕劑宣通,有形則重劑攻伐。又須辨在絡在經,在腑在臟,經絡易治,臟腑難治。又須察虛實,實者可治,虛者難治,此其大綱也。然後再辨其因寒因熱,因濕因痰,因氣因血,因滯因積,審而治之。

徐靈胎曰:脹滿症,即使正虛,終屬邪實,古人慎用補法。又脹必有濕熱,倘脹滿或有有形之物,宜緩下之。濕熱無形,滯積有質,宜辨。按脹在腸胃,則食入脹加,治在通腑。若二便通調,則脹在臟,即肝脾腎等臟,如《靈樞》所論。或脹在腸外三焦脂膜間。《靈樞》所以謂脹皆在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也。

治在辨其陰陽虛實,上下表里,皮膚經絡,氣分,血分,水分。因寒因熱,因濕因郁,因痰飲,因積滯。或有形無形,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肅,宜溫通,宜升舉,宜疏利,宜補攝,宜開鬱,宜緩攻,宜軟堅化痞,宜理瘀導滯。要在宣通,勿用守補。若腫症身面大勢已退,其肢節足跗之水濕浸潤未消,宜針刺以決其流,此出路也。

白話文:

腫脹論治

凡是下焦氣虛乏力,中焦氣機壅塞,想散去腫脹又擔心耗損下焦,想補益下焦又怕加重中焦的壅塞,就應該用啟峻湯峻補下焦,同時疏通中焦。這樣,氣得以峻補,就能上行而疏通中焦,中焦運行通暢,壅滯得以消除,中焦的腫脹自然消退,下焦的虛弱自然得到補益。這符合經文中所說的「塞因塞用」的原則。如果是水腫伴有喘促,則應以清理肺氣為主,因為凡是禽畜沒有肺的,都不會排尿,所以水腫應該清肺。

腫脹症要區分陰陽,濕熱壅滯屬陽證,濁氣凝滯屬陰證。陽證按壓時疼痛,陰證按壓時不痛。陽證始於中焦,陰證始於下焦。陽證治法在於瀉腑,陰證治法在於補臟。陽證宜清熱,陰證宜溫補。細微的差別會導致巨大的差異,不可不辨。

腫症容易治療,脹症難治。腫症要辨別陽水和陰水,陽水容易治療,陰水難治。脹症的病因更多,首先要辨別是否有形體的病理產物。無形體者用輕劑宣通氣血,有形體者則需用重劑攻伐。還需辨別病邪在經絡還是臟腑,在腑還是臟,經絡病易治,臟腑病難治。還要觀察虛實,實證可治,虛證難治,這是治療的大綱。然後再辨別是因寒、因熱、因濕、因痰、因氣、因血、因滯、因積,仔細審察後再進行治療。

徐靈胎說:脹滿症即使正氣虛弱,最終還是邪氣實證,古人慎重使用補法。而且脹滿必有濕熱,如果脹滿伴有形體的病理產物,宜緩慢瀉下。濕熱無形,滯積有形,需要仔細辨別。如果脹滿在腸胃,則進食後脹滿加重,治療應在通利腸腑。如果二便通暢,則脹滿在臟腑,即肝、脾、腎等臟腑,如同《靈樞》所論。或者脹滿在腸外三焦的脂膜之間。《靈樞》所以說脹滿都在臟腑之外,是為了排除臟腑之邪而廓清胸脅。

治療需要辨別陰陽虛實,上下、表裡、皮膚、經絡、氣分、血分、水分,以及因寒、因熱、因濕、因鬱、因痰飲、因積滯等病因。是否有形體的病理產物,也需考慮是否應當發汗、利尿、消腫、辛味瀉下、清熱肅降、溫經通絡、升提陽氣、疏利水道、補益氣血、開鬱解結、緩慢攻下、軟堅化痞、理氣活血化瘀導滯等治法。重點在於宣通氣血,不要死守補益的方法。如果腫症的身體和面部的腫脹已經消退,但肢體和足跗部的水濕浸潤尚未消退,宜用針刺以排出水液,這是疏通經絡,使其排出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