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5)
卷二 (5)
1. 內傷虛損證治
名補腎丸。氣虛,則用生脈散,不用白朮;血虛,則三才丸,不用四物。前言薏苡仁之屬治肺虛,後言地黃參耆膏子之屬治腎虛,蓋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則肺腎虛矣。故補肺腎即是補陰,非四物、知、柏之謂也。
勞瘵治法,當以脾腎二臟為要。腎乃系元氣者也,脾乃養形體者也。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氣謂真氣,有少火之溫以生育形體。然此火不可使之熱,熱則壯,壯則反耗真氣也。候其火之少、壯,皆在兩腎間。經又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味入胃,各從所喜之臟以歸之,以生津液,輸納於腎者。
若五味一有過節,反成其臟有餘勝克之患起矣。候其五味之寒熱,初在脾胃,次在其所歸之臟,即當補其不足,泄其有餘,謹守精氣,調其陰陽,夫是故天樞開發而胃和脈生矣。
東垣所論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於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從右旋,一從左旋,旋轉於胃之左右,升舉其上焦所陷之氣,非自腹中而升舉之也。其清氣下入腹中,久為飧泄,並可多用升、柴,從腹中而升舉者矣。
若陽氣未必下陷,反升舉,其陰氣干犯陽位,為變豈小哉。更有陰氣素慣上干清陽,而胸中之肉隆聳為䐜、胸間之氣漫散為脹者,而誤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瀕於死而坐困耳。後人相傳,謂此方能升清降濁,有識者亦咸信之,醫事尚可言哉。夫補其中氣,以聽中氣自為升降,不用升、柴可也,用之亦可。
若以升清之藥,責其降濁之能,豈不病乎。
經云: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或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傷風也。
勞則火動於上,而風又乘之,風火相摶,氣湊於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氣而司呼吸。風熱在肺,其液必結,其氣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順利,故曰當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氣、散邪氣之謂乎?然散邪氣之散與否,在乎正氣之盛與衰。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三日,次五日,又次七日,則青黃之涕從咳而出,出則風熱俱去,而肺無恙矣。設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傷則喘咳聲嘶,漸及五臟,而虛勞之病成矣。
今人治勞,日用滋養而不少益者,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而久留之邪,補之固無益,清之亦不解,虛勞之病所以難治也。
又按:《脈解篇》云: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勞風之病,火在上而風乘之,風火皆陽也,風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謂陽氣大上而爭者乎。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補腎丸用於腎虛。氣虛則用生脈散,不用白朮;血虛則用三才丸,不用四物湯。薏苡仁之類藥物治肺虛,地黃、人參、黃耆膏之類藥物治腎虛,是因為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則肺腎皆虛。所以補肺腎就是補陰,並非指四物湯、知母、黃柏等藥。
治療勞傷,應以脾腎兩臟為重點。腎臟主藏元氣,脾臟負責滋養形體。經書說:「形體不足的,用溫補的方法增加真氣。」真氣具有溫煦的功能,能使形體生長發育。但這溫煦之火不可過熱,過熱則真氣反而耗損。溫煦之火的盛衰,都反映在兩腎之間。經書又說:「精氣不足的,用飲食來補充。」五味入胃,各有歸屬的臟器,以生津液,最終輸送到腎臟。
如果五味攝入失衡,反而會造成某些臟器過盛而導致疾病。判斷五味的寒熱,首先要看脾胃,其次看其歸屬的臟器,然後再根據情況補不足、瀉有餘,謹慎地調養精氣,平衡陰陽,這樣就能使氣機通暢,胃氣和諧,脈象有力。
李東垣論述飲食勞倦導致元氣內傷,則胃脘的陽氣不能上升,心肺之氣下陷於中焦,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一升一降,在胃的左右旋轉,以升舉上焦下陷的氣,並不是直接從腹部往上提升。如果清氣下陷於腹部,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泄瀉,此時可以多用升麻、柴胡,從腹部往上提升氣機。
如果陽氣並未下陷,反而上升,而陰氣侵犯陽位,那狀況就嚴重了。更甚者,如果陰氣本來就容易上犯清陽,導致胸前肌肉隆起、胸部氣機不暢而脹滿,而誤用此法,則會造成氣機紊亂,臟腑阻塞,甚至危及生命。後人相傳此方能升清降濁,許多人也相信,但醫事豈能如此簡單?其實補益中焦之氣,讓中焦之氣自行升降,不用升麻、柴胡也行,用了也行。
如果用升清的藥物,卻強求其降濁的功能,豈不是本末倒置?
經書說:「勞風,治療方法在於調理肺部。」這種病症表現為頭暈目眩,唾液如涕,怕風畏寒。如何治療呢?要救治其呼吸困難的症狀,精氣充足者需三日,中年人需五日,精氣不足者需七日。如果咳出青黃色、像膿一樣的痰,如彈丸大小,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排不出,就會傷肺,傷肺則死。讀此可知傷風不治而導致肺癆的原因。勞風,就是勞累又傷風。
勞累則陽氣上浮,而風邪又乘虛而入,風火相搏,氣機鬱滯於上,所以說治療方法在於調理肺部。肺主氣司呼吸。風熱在肺,則肺液必受阻,氣機必鬱滯,因此呼吸都不順暢,所以要救治其呼吸困難的症狀。救治呼吸困難,就是疏通肺氣、散邪氣的意思嗎?然而,能否散邪氣,取決於正氣的盛衰。如果陽氣旺盛,精氣充足者只需三日,其次五日,再次七日,青黃色的痰就會咳出,排出後風熱皆去,肺部就沒事了。如果排不出,則風火滯留在肺中,導致肺受損,就會出現喘咳聲音嘶啞,逐漸波及五臟,最終形成虛勞。
現在很多人治療勞傷,每天服用滋補藥物卻不見好轉,是不是因為邪氣未出的緣故?而邪氣久留,滋補無益,清熱解表也無效,所以虛勞難治。
另外,《脈解篇》說:「太陽經所謂強上引背,是指陽氣過盛而爭奪,所以才強上。」勞風之病,是陽氣上浮,而風邪乘虛而入,風火都是陽邪,風性善行,火性炎上,不就是陽氣過盛而爭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