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6)
卷二 (6)
1. 內傷虛損證治
又按:虛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榮,則內生寒冷,所謂冷勞是也,宜建中、復脈、八味、腎氣之屬,甘溫辛潤,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滯、經絡瘀郁者,《元珠》所謂體虛最易感邪,當先和解,次則調之,倘遽用補,使邪氣不解,往往致死。是故治虛勞,故不可專以補陰降火為事也。
又按:有寒從中生者,是人多痹氣也。又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盛至骨也。是故氣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其定責陽虛也。
薛立齋曰:癆瘵之證,大抵屬足三陰虧損、虛熱無火之症,故晝發夜止,夜熱晝止,不時而作,當用六味地黃丸為主,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若脾胃先損者,當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以六味地黃溫存肝腎,多有得生者。若誤用黃柏、知母之類,則復傷脾胃,飲食日少,諸臟日虛,元氣下陷,腹痞作泄,則不可救矣。
夫吐血、衄血之類,因虛火妄動,血隨火而泛行,或陽氣虛而不能攝血歸經而妄行,其脈洪弦,乃無根之火浮於外也。大抵此證,多因火土太旺、金水衰涸之際,不知保養,及三冬火氣漸藏,不遠幃幕,戕賊真元。故至春末夏初,患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而為注夏之病。或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此時血氣方長,而勞心虧損,精神未滿,而早為斫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者。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
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也,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須參前後發熱咳嗽諸症治之。
李士材曰:夫人之虛,非氣即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頭在乎腎,氣之源頭在乎脾。脾為肝母,肺為主氣之官,故肺氣受傷者,必求助於脾土;腎為肺母,肝為藏血之地,故肝血受傷者,必藉資於腎水。補腎補脾,法當並行,然以甘寒補腎,恐妨胃氣;以辛溫補脾,恐妨腎水,須辨緩急而為之施治,或補腎而助以沉香、砂仁,或扶脾而雜以山藥、五味,機用不可不活也。
虛勞之症,扶脾保肺,多不可缺。然脾性喜溫喜燥,而溫燥之劑不利於保肺;肺性喜涼喜潤,而涼潤之劑不利於扶脾。兩者並列而論,脾有生肺之機,肺無扶脾之力,故曰:土旺而生金,勿拘拘於保肺。
瀉火之亢以全陰氣,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法當並行,然瀉火之劑多寒而損陽氣,壯水之劑多平而損陰血。兩者並列而論,苦寒過投,將有敗胃之憂;甘平常用,卻無傷中之害,故曰:水盛而火自熄,勿汲汲乎寒涼。
凡陰虛多熱,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寒涼,恐伐生氣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虛火自降,而陽歸於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妨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消陰,沉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不知者惟知以熱治寒、以寒治熱,所以陰虛不宜降者,則服寒反熱;陽虛不宜耗者,則服熱反寒,此無他,皆以專治旺氣,故病反如此。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虛勞患者氣血耗竭,臟腑失養,就會產生內寒,也就是所謂的「冷勞」。治療應使用補中益氣丸、生脈散、八味丸、右歸丸等溫補藥物,這些藥物甘溫辛潤,具有滋補陽氣、溫化陰寒的作用。但也有些患者是因為邪氣滯留、經絡瘀阻,正如《元珠》所言「體虛最易感邪」,這種情況下應先祛除邪氣,再調補身體。如果貿然使用補藥,邪氣未解,反而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治療虛勞不能單純依靠補陰降火。
有些患者的寒邪是內生而非外感,這類人多伴有痹症。腎主水,藏於骨髓,腎氣不足,則髓液不足,寒邪就容易侵入骨髓。所以氣滯、精少都能導致寒邪,不一定都是陽虛所致。
薛立齋認為,癆瘵多屬足三陰經虧損,表現為虛熱,晝輕夜重或夜輕晝重,反覆發作。治療應以六味地黃丸為主,佐以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如果脾胃先受損,則應以補中益氣湯為主,用六味地黃丸溫補肝腎,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如果錯誤地使用黃柏、知母等寒涼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食慾減退,臟腑虛弱,元氣下陷,腹脹泄瀉,最終難以挽回。
吐血、衄血等症,是因虛火妄動,血液隨之而行,或者陽氣虛弱,不能攝血歸經所致。其脈象洪弦,是虛火浮於外表的表現。此類疾病多發生在火土過旺、金水衰竭的情況下,如果平時不注意保養,到了冬末春初,陰陽交替之際,更易損傷元氣。因此,到春末夏初,患者會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等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早衰的表現,不耐寒暑,勞累後容易生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生病。這主要是因為在血氣方剛的年齡,由於過度勞心損傷元氣,精神不足,導致身體衰敗,症狀表現也較為複雜。左尺脈虛弱或細數,表示左腎真陰不足,應服用六味地黃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且脈象將絕,表示命門相火不足,應服用八味丸;如果左右尺脈都微弱,表示陰陽俱虛,應服用十全大補丸。這些藥物都是滋補臟腑的根本,還需根據患者發熱、咳嗽等其他症狀進行調整治療。
李士材認為,人體虛弱,要麼是氣虛,要麼是血虛,五臟六腑都可能受到影響。而血的根本在於腎,氣的根本在於脾。脾為肝之母,肺主氣,所以肺氣受損,必須依靠脾土;腎為肺之母,肝藏血,所以肝血受損,必須依靠腎水。補腎補脾應同時進行,但用甘寒之藥補腎,恐傷胃氣;用辛溫之藥補脾,恐傷腎水,因此需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靈活運用。例如補腎時可以加入沉香、砂仁等藥物,補脾時可以加入山藥、五味子等藥物。
治療虛勞,扶脾保肺至關重要。但脾喜溫燥,溫燥藥不利於保肺;肺喜涼潤,涼潤藥不利於扶脾。兩者之間,脾能生肺,而肺無力扶脾,所以說「土旺而生金」,不必拘泥於保肺。
瀉火、滋陰應同時進行,但瀉火藥多寒涼,傷陽氣;滋陰藥多平和,傷陰血。兩者之間,寒涼藥過量會損傷脾胃;甘平藥則無此弊端,所以說「水盛而火自熄」,不必過分追求寒涼。
陰虛火旺者最忌辛燥,以免助長陽邪;也忌寒涼,以免損傷生機。宜用甘寒滋陰的藥物,補陰配陽,虛火自然下降,陽氣歸於陰分。陽虛寒盛者最忌寒涼,以免損傷陽氣;也忌辛散,以免損傷陰氣。宜用甘溫益火的藥物,補陽以制陰寒,寒邪自然收斂,陰從陽而復。一些人只知道用熱治寒,用寒治熱,結果陰虛者用寒藥反而加重病情;陽虛者用熱藥反而加重病情。這是因為他們只注重治標,而不注重整體調理,故而療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