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4)
卷二 (4)
1. 內傷虛損證治
元氣虛與虛損不同,元氣虛可復,虛損難復也。至虛損病,亦有難復、易復兩候。因病致虛者,緩調自復;因虛致損者,虛上加虛,卒難復也。故因病致虛,東垣、丹溪法,在所必用。若虛上加虛,而致於損,元氣索然,丹溪每用人參膏至斤余,多有得生者。其見似出東垣之右,然則丹溪補陰之論,不過救世人偏於補陽之弊耳,豈遇陽虛之病,而不捷於轉環耶。且丹溪不嘗云: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泄,芩、連之屬。
初何嘗拘於滋陰降火之法乎哉。
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用人參、黃耆甘溫等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也。若勞心好色,內損傷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盛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證,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知母、黃柏,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也。
一則因陽氣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陽火上升而濟其陰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亦醫學之兩大法門,不可不究悉之也。
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蓋自子至巳屬陽,自午至亥屬陰,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不降,氣不降則痰涎上逆而連綿不絕也。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也。此皆陰虛之證,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主之。
然用之多不效,何哉?蓋陰既虛矣,火必上炎,而當歸、川芎皆味辛氣溫,非滋陰降火藥;又芎辛竄,非虛炎短乏者所宜;地黃泥膈,非胃寒、食少、痰多者所宜;黃柏、知母苦辛大寒,雖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雖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
不若用薏苡仁、百合、天冬、麥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五味子、酸棗仁之屬,佐以生地黃汁、藕汁、人乳、童便等,以保肺而滋生化之源,往往應手而效。
虛勞之病,百脈空虛,非濡黏之物填之,不能實也;精血枯槁,非滋潤之藥濡之,不能潤也。宜用人參、黃耆、地黃、二冬、枸杞、五味之屬,各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藕汁、乳汁、薄荷汁,隔湯煉過,酌定多少,並糜角膠、霞天膏和合成劑,再用一匙湯化服之。
如欲行瘀血,加入醋製大黃汁、桃仁泥、韭汁之屬;欲止血,加入荊、京墨之屬;欲行痰,加入竹瀝之屬;欲降火,加入童便之屬。
凡虛勞之症,大抵心下引脅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宜用膏子,加韭汁、桃仁泥。呼吸少氣,懶於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精光,面色㿠白,皆兼氣虛,用麥冬、人參各二錢,陳皮、桔梗、炙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豆大。每服十丸,細嚼津唾下。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元氣虛弱和虛損不同,元氣虛弱可以恢復,但虛損就難以恢復了。即使是虛損病症,也有容易恢復和難以恢復兩種情況。因為疾病導致元氣虛弱的,慢慢調理就能恢復;因為元氣虛弱而導致虛損的,則是虛上加虛,就非常難以恢復了。所以,對於因病致虛的情況,李東垣、朱丹溪的方法都非常有效。如果已經是虛上加虛,導致虛損,元氣衰竭,朱丹溪常常用人參膏,用量甚至超過一斤,很多病人因此而得以痊癒。這看起來似乎超越了李東垣的療法,但其實朱丹溪補陰的理論,只是為了糾正世人過度偏向於補陽的弊端而已,難道遇到陽虛的病症,他的方法就不靈光了嗎?而且朱丹溪不是也說過:虛火可以用人參、黃耆等藥補,實火則要用黃芩、黃連等藥瀉嗎?
他從一開始就並沒有拘泥於滋陰降火的單一方法。
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會損傷元氣,導致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李東垣提出補中益氣的理論,使用人參、黃耆等甘溫藥物,大力補益元氣,提升下陷的真陽,這是用補氣的藥物來補益氣虛的方法。如果過度勞心傷神,房事過度,就會損傷陰精,陰血受損,就會導致陽氣偏盛而轉化為火。這就是陰虛火旺、勞傷的證候,所以朱丹溪提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使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補益陰精,使火自降,這是用補血的藥物來補益血虛的方法。
一個是因陽氣下陷而補益元氣使其上升,一個是因陽火上升而滋補陰精使其下降,一升一降,截然不同,這也是醫學的兩個重要方法,必須要深入了解。
朱丹溪認為勞傷主要在於陰虛,是因為子時到巳時屬陽,午時到亥時屬陰,陰虛則午後子時前就會發熱。醒著屬陽,睡著屬陰,陰虛則睡眠時盜汗;上升屬陽,下降屬陰,陰虛則氣不下降,氣不下降則痰涎逆流不止。脈浮屬陽,脈沉屬陰,陰虛則脈浮大而有力,脈沉則虛弱。這些都是陰虛的證候,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來治療。
但是,很多時候用這個方法卻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精已經虛弱了,火氣必然上炎,而當歸、川芎都辛溫,不是滋陰降火的藥物;而且川芎辛竄,也不是虛熱不足的人適合服用的;熟地黃會阻塞腸胃,也不是胃寒、食少、痰多的人適合服用的;黃柏、知母苦寒,雖然說能滋陰,但實際上會燥傷陰血,雖然說能降火,但苦味先入心經,時間長了會助長陽氣,反而會助長火氣,甚至損傷脾胃,這是不言而喻的。
不如用薏苡仁、百合、天冬、麥冬、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五味子、酸棗仁等藥物,再配合生地黃汁、藕汁、人乳、童便等,以保護肺臟,滋養生化之源,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虛勞病症,百脈空虛,不使用黏膩的藥物來填補,就無法充實;精血枯竭,不使用滋潤的藥物來滋養,就無法滋潤。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熟地黃、天冬、麥冬、枸杞、五味子等藥物,分別煎成膏,再用青蒿加童便熬成膏,以及生地黃汁、藕汁、人乳、薄荷汁,隔水文火煉製,根據情況酌量使用,再與阿膠、霞天膏混合成藥劑,用一匙溫水化開服用。
如果需要活血化瘀,可以加入醋製大黃汁、桃仁泥、韭菜汁等;如果需要止血,可以加入荊芥、炭墨等;如果需要化痰,可以加入竹瀝等;如果需要降火,可以加入童便等。
凡是虛勞病症,大多數都會出現心下隱痛,牽扯到脅肋,這是因為瘀血不消,新的血液無法滋養,應該使用膏劑,加入韭菜汁、桃仁泥。呼吸短促,懶於說話,無力活動,眼睛無神,面色蒼白,這些都伴隨氣虛,可以用麥冬、人參各二錢,陳皮、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水浸泡油餅做成藥丸,如豆粒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細嚼慢咽,讓唾液將藥丸充分溶解後再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