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內傷虛損證治

然經曰勞者溫之,溫者養也,東垣以為溫涼之溫,謂用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又改損者益之為損者溫之,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內經》所云,而遍考《內經》,並無此語也。然溫藥之補元氣、息火邪者,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蓋溫能益氣,甘能助脾而緩火,故元氣復而火邪息也。

虛損傷陰,本由五臟,雖五臟各有所主,然證治有可分、有不可分者。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此有可分者也。然氣主於肺而化於精,神主於心而化於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血化於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於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

但上焦陽氣不足者,下必陷於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也,可不引之歸源乎。所以治必求本,方為盡善也。

越人發明虛損一證,優入聖域。謂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不能榮於臟腑;三損損於脾,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肝,筋緩不能收持;五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其論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雖無方可考,而治法不大概可知乎。張景岳云:按上損、下損之說,其義極精,然猶有未盡悉也。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證,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飽、內傷等證,則傷陰,傷於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之類,此即自上而下者也。

又經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即自上而下也。蓋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故一損損於肺,則病在聲、息、膚、腠;二損損於心,則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損於胃,則病在飲食不調;四損損於肝,則病在瘛瘲、頭疼;五損損於腎,則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於陽而後及乎陰,陽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不可為也。

自下而上者,先傷於精,故一損損於腎,則病為泉源乾涸;二損損於肝,則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損於脾,則病為痰涎壅盛;四損損於心,則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損於肺,則病為喘急短氣。此先傷乎陰而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生,不可為也。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虛而形敝,脾胃損而飲食不歸血氣,凡明哲之士則當察所由而預防其微,又何虛損之可慮也。

白話文:

內傷虛損證治

雖然古籍記載「勞者溫之,溫者養也」,東垣認為「溫涼之溫」是用溫藥補益元氣、瀉去火邪;又將「損者益之」改為「損者溫之」,並認為溫能除大熱,符合《內經》的記載。但遍查《內經》,並沒有這樣的說法。然而,溫藥能補元氣、熄滅火邪,也只有溫性且味甘的藥物才能做到。因為溫能益氣,甘能健脾且緩解火邪,所以元氣得以恢復,火邪得以熄滅。

虛損傷陰,本源於五臟。雖然五臟各有其主管的功能,但證候的治療,有的可以區分,有的則不能區分。例如,各種氣的損傷,治療應從肺入手;神明的損傷,治療應從心入手;飲食、肌肉的損傷,治療應從脾入手;各種血、筋膜的損傷,治療應從肝入手;精髓的損傷,治療應從腎入手,這些是可以區分的。但是,氣以肺為主,但又化生為精;神以心為主,但又化生為氣;肌肉以脾為主,而脾土又生於心火;各種血藏於肝,但血又化生於脾胃;精髓以腎為主,但又受五臟的影響,這些是不能區分的。因此,凡是補虛的方法,都應該明白陰陽升降、寒熱溫涼的特性,以及精氣互生的關係。

上焦陽氣不足,必然會下陷於腎,應該從至陰處入手治療;下焦真陰不足,則大多會上溢,則應使其回歸本源。所以治療必須追本溯源,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越人對虛損一證的闡述,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認為:第一種損傷是肺的損傷,表現為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第二種損傷是心的損傷,表現為血脈虛弱,不能滋養臟腑;第三種損傷是脾的損傷,表現為飲食不能化生為肌膚;第四種損傷是肝的損傷,表現為筋脈鬆弛無力;第五種損傷是腎的損傷,表現為骨痿,不能起床。反之,則為脈症。從上往下發展,以骨痿不能起床為死;從下往上發展,以皮膚皺縮、毛髮脫落為死。

關於虛損的治療方法,肺損傷者,應益氣;心損傷者,應調和營衛;脾損傷者,應調和飲食,適宜寒溫;肝損傷者,應緩解其亢盛之氣;腎損傷者,應益精。雖然沒有可以考證的方劑,但治療的大概方法是可以知道的。張景岳說:上損、下損的說法,其義理十分精妙,但仍有未盡之處。凡是思慮過度、勞累、外感等證候,都會傷陽,傷陽者,病邪必從上往下發展;而色慾過度、暴飲暴食、內傷等證候,則會傷陰,傷陰者,病邪必從下往上發展。例如經書記載的「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之類」,就是從上往下發展的例子。

經書又說:「五臟主藏精氣,不可損傷,損傷則失去其守藏的功能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這也是從上往下發展的例子。從上往下發展的病症,先傷及於氣,所以第一種損傷是肺,則病在聲音、呼吸、皮膚、腠理;第二種損傷是心,則病在血、脈、顏色;第三種損傷是胃,則病在飲食失調;第四種損傷是肝,則病在瘛瘲、頭痛;第五種損傷是腎,則病在骨痿、二便失禁。這是先傷陽氣,後傷陰氣,陽氣耗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

從下往上發展的病症,先傷及於精,所以第一種損傷是腎,則病在泉源乾涸;第二種損傷是肝,則病為血動筋枯;第三種損傷是脾,則病為痰涎壅盛;第四種損傷是心,則病為神魂失守;第五種損傷是肺,則病為喘急短氣。這是先傷陰氣,後傷陽氣,陰氣耗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生。所以說:心肺受損則精神衰弱,肝腎虛弱則形體衰敗,脾胃受損則飲食不能化生為血氣。凡是聰明睿智的人,都應該觀察其病因,預防其微小病變,又何必擔心虛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