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七 (8)
卷七 (8)
1. 停水
治傷寒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而吐逆。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澤瀉(一兩),赤茯苓(一兩),桂心(半兩),白朮(半兩),葛根(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溫頻服。(聖惠)
治時氣結胸。心下滿實煩悶。宜服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澤瀉(一兩),桂心(半兩),赤茯苓(三分),川樸消(三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
辰砂五苓散。治傷寒表裡不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唇口乾焦。神思昏沉。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及治瘴瘧。煩悶不省者。
木豬苓(去黑皮),白朮(洗去蘆),澤瀉(洗銼),赤茯苓(去皮),辰砂(研各十二兩),肉桂(去皮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和劑)
減桂五苓散。治傷寒時氣。燥渴飲水。
赤茯苓,豬苓,白朮(各二兩半),澤瀉(四兩)
上㕮咀。(萬安方。引良驗方。)得效。名四苓散。(○案此方。本出小兒方訣瘡疹論。)
桂苓甘露飲。(一名桂苓白朮散)治傷寒中風。濕熱內甚。或頭痛口乾。或吐瀉煩渴。或小便赤澀。
桂(半兩),茯苓,白朮(各半兩),甘草(炙),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二兩),滑石(二兩)
上為極細末。熱湯調下三錢。欲冷飲者。新水調下。或生薑湯調下尤良。小兒服一錢。(直格),宣明論。有豬苓。(○案小兒方訣。玉露散。一名甘露散。治傷熱吐瀉黃色。石膏。寒水石。各半兩。甘草。生。一分。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食後溫湯調下。蓋河間合之五苓散者。)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消畜水。止渴利中。除煩熱心躁。
滑石(六兩白膩好者),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多許。溫水調下。或無蜜亦可。每時日三服。或欲冷飲者。新井泉調下。亦得。(直格),御藥院方。名六一散。標本。澹滲湯。即本方。合五苓散。
導赤散。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畜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
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二鍾。姜一片。燈心二十莖。槌法。入鹽二字調服。(六書)
白話文:
標題:[停水]
內容: 這是治療傷風發熱的藥方。如果病了六到七天症狀還未緩解,感到煩躁並渴望喝水,但喝後卻嘔吐,可用豬苓散方。
藥材包括豬苓、澤瀉、赤茯苓各一兩,桂心、白朮各半兩,以及葛根一兩。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煮至六分滿,去渣後溫熱飲用。
此外,這個方子也可用於治療因時氣導致的胸悶、心下滿實煩悶。藥材爲豬苓、澤瀉各一兩,桂心半兩,赤茯苓三分,川朴硝三兩。同樣將藥材磨細成粉,隨時可以服用,用粥湯調下二錢。
辰砂五苓散用於治療傷寒表裏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嘴脣口乾,精神昏沉,胡言亂語,甚至出現幻覺的情況,以及治療瘧疾引起的煩悶不醒。
減桂五苓散用於治療傷寒時氣,口渴想喝水的症狀。
桂苓甘露飲則用於治療傷寒中風,體內溼熱嚴重,或頭痛口乾,或嘔吐腹瀉,或小便赤澀等症狀。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或太白散,用於消除體內積水,止渴,去除煩躁熱氣。
導赤散用於治療小便不暢,小腹脹滿,或下焦積熱,或飲水過多,或小便短赤並伴有口渴,脈象沉數的情況。主要作用是利尿。
對於中溼身目黃的情況,可在導赤散中加入茵陳,用兩杯水,一片姜,二十根燈芯草煮沸,再加入少許鹽服用。
2. 咳喘
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衝擊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癢。習習如梗。是令咳也。甚者續續不已。連連不止。坐臥不安。語言不竟。動引百骸。聲聞四近矣。咳之由來。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飲而咳者。有邪氣在半表半裡而咳者。雖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
停飲而咳者。小青龍湯所主。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者。真武湯所主。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者。又不可不知也。咳為肺疾。治之必發散而可矣。而又有不可發汗者。經曰。咳而小便利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厥逆冷。又曰。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明理論)
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其氣逆而上行。沖沖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擷身滾肚。是為喘也。傷寒喘者。有邪氣在表。氣不利而喘者。有水寒之氣。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經曰。喘而汗出者。與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利之。汗出而喘者。與麻黃杏子甘草湯以發之。
二者如何而然也。且邪氣內攻。氣逆不利。而喘者。有因喘而汗出。見其邪氣在裡也。雖表未解。未可和之。若邪氣外盛壅遏。使氣不利而喘者。雖汗而喘不已。見其邪氣在表也。雖經汗下。亦可發之。此亦古人之奧義。傷寒止於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堅。設或腹滿而喘。
則又為可下之證。經曰。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為因滿脹而喘矣。又或邪氣內盛。正氣欲脫。氣壅上逆。亦主喘也。經曰。直視讝語。喘滿者死。又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絕。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為命絕。皆為不治之喘也。(同上○並節錄)
治傷寒四日。因下後大渴。服冷藥過多。喘急者。陰盛故也。宜服小青龍湯。方。
於仲景原方中。加杏仁。入生薑。煎服。(聖惠○節錄)
杏子湯。治一切咳嗽。不問外感風寒。內所傷生冷。及虛勞咯血。痰飲停積。悉皆治療。
人參,半夏,茯苓,細辛,乾薑,芍藥,甘草,官桂,五味子(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去皮尖。銼。五枚。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易簡○今去人參不用。)
石頑治里醫吳佩玉次女。傷風咳嗽。先前自用疏風潤肺止嗽之藥不應。轉加嘔渴咽痛。求治於余。診之六脈浮滑應指。作半夏散與之。三啜而病如失。或問。咳嗽咽痛而渴。舉世咸禁燥劑。而用半夏輒效。何也。曰。用藥之權衡。非一言而喻也。凡治病必求其本。此風熱挾飲上攻之暴嗽。
故用半夏桂枝。以開通經絡。迅掃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風痰散而營衛通。則咽痛燥渴自已。設泥其燥渴。而用清潤。滋其痰濕。經絡愈壅。津液愈結。燥渴咽痛。愈無寧宇矣。(緒論)
白話文:
咳喘
肺臟主管氣的運行。如果身體受寒、喝了冰冷的飲品,就會傷害肺臟,導致氣往上逆行而無法下降,不能順利收斂,衝擊到橫膈膜和咽喉,使得喉嚨感覺像有東西在爬、癢癢的,或像有異物梗住,這樣就會引發咳嗽。嚴重時,會連續不斷地咳個不停,讓人坐立難安、說話不順暢,甚至牽動全身,咳聲四處可聞。咳嗽的原因很多,有因為肺受寒而咳的,有因為體內停積痰飲而咳的,也有因為邪氣停留在身體表裡之間而咳的。雖然都稱為咳嗽,但治療方法卻各有不同。
因為痰飲停積而引起的咳嗽,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水飲和表寒相合而導致的咳嗽;而如果水飲和裡寒相合而導致的咳嗽,則可以用真武湯來治療,這些都是必須要知道的。咳嗽是肺部的疾病,治療上應該要用發散的方法,但並不是所有咳嗽都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黃帝內經》說,如果咳嗽時小便正常,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發汗就會導致四肢冰冷。又說,咳嗽時如果發汗,身體會蜷縮並且感覺胸腹脹滿,肚子也會變硬。(以上出自《明理論》)
肺臟主管氣的運行。如果身體受寒、喝了冰冷的飲品,就會傷害肺臟,導致氣逆而上行,氣喘急促,呼吸頻繁,出現張口抬肩、身體蜷縮、肚子鼓起等症狀,這就是喘。因為外感風寒引起的喘,是因為邪氣在體表,導致氣的運行不順暢而喘;而因為水寒之氣侵入肺臟引起的喘,則是因為水寒之氣射入肺臟。這些喘的原因都不相同。《黃帝內經》說,如果喘且有出汗的情況,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幫助身體排除濕熱,如果出汗且喘,可以用麻黃杏子甘草湯來發散風寒。
這兩種情況的差別在哪裡呢?如果邪氣往內侵襲,導致氣逆不順而喘,有因為喘而出現出汗的情況,這表示邪氣在身體內部,即使體表還沒解,也不能用和解的方式治療。如果邪氣在體表很盛,阻塞氣的運行導致喘,即使已經發汗,喘的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這表示邪氣還在體表,即使已經發過汗或用過瀉下的藥,還是可以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這也是古代醫學的奧妙之處。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如果邪氣只停留在體表,心腹部應該是濕潤而不會堅硬。如果肚子脹滿而且喘,就表示是需要用瀉下藥來治療的情況。《黃帝內經》說,如果感覺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且有喘,並伴隨潮熱,表示邪氣即將從外解,可以用攻裡的方法來治療,這是因為腹部脹滿而引起的喘。如果邪氣在體內很盛,導致正氣虛脫,氣壅塞而上逆,也會引起喘。如果出現眼睛直視、胡言亂語、喘滿等情況,則表示病情危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如果出現出汗、身體濕潤,喘的症狀卻沒有停止,則表示肺氣衰竭;如果身體出汗如油,喘的症狀卻沒有停止,則表示生命即將結束。這些都是無法醫治的喘。(以上出自《明理論》,部分節錄)
有病人在發燒四天後,因為服用瀉下的藥物,導致口渴,又喝太多冰冷的藥,引發喘急,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的緣故,應該服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在張仲景的原方中,加入杏仁、生薑,煎服。(以上出自《聖惠方》,部分節錄)
杏子湯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咳嗽,無論是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虛勞咯血或痰飲停積,都有療效。藥材包含:人參、半夏、茯苓、細辛、乾薑、芍藥、甘草、官桂、五味子(各等分)。將這些藥材切碎後,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碗半的水,放入杏仁(去皮尖,切碎)五枚、生薑五片,一起煎到剩六分,去渣後,在飯前服用。(出自《易簡方》,現在去掉人參不用)
名醫石頑曾經治療一位里醫吳佩玉的女兒,她因為傷風咳嗽,先前自己服用疏風潤肺止咳的藥都沒有效果,反而出現嘔吐、口渴、咽喉疼痛的症狀,於是來求診。經過診斷,發現她的六脈浮滑有力,就給她服用半夏散。她喝了三次藥,病就好了。有人問,咳嗽咽痛且口渴,一般都會避免使用燥熱的藥,為什麼用半夏反而有效呢?石頑回答說,用藥的斟酌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凡是治病一定要找到病因。這個病是風熱夾帶著痰飲向上攻擊引起的急性咳嗽,所以要用半夏和桂枝來疏通經絡、快速清除痰液,加上甘草來調和脾胃、產生津液。風痰散去,營衛之氣運行順暢,咽痛口渴自然就會消失。如果只看到口渴,就用清涼滋潤的藥,反而會助長痰濕,使經絡更加阻塞,津液更加凝結,導致口渴咽痛更加嚴重。(以上出自《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