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七 (9)
卷七 (9)
1. 咳喘
加減瀉白散。治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口乾或咳者。
桑白皮(二錢),橘紅,知母,貝母,桔梗,甘草(各一錢半),地骨皮(一錢),細黃芩,瓜蔞仁(去殼各一錢五分)
上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溫服。(蘊要○案此本出寶鑑。今去青皮。加貝母。瓜蔞仁。又瀉白散。本是小兒方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三味。)
蔞貝養營湯。治解後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
知母,花粉,貝母,瓜蔞實,橘紅,白芍,當歸,紫蘇子
水姜煎服。(溫疫論)
因發汗時。汗出如水漏下。還復汗少。喘促不止。脈促而按之濡者。合當汗而解。脈促而汗之。實者死。若脈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憒而喘者。陰陽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順陰陽。五味子湯。(○案此主證可疑。)
麻黃(半兩),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杏仁,橘皮,生薑(各一分),大棗(七枚)
㕮咀。水三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盞。未差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厚衣護其厥。(總病)活人。五味子湯。治傷寒喘促。脈伏而厥。於本方。去麻黃。(○入門。名加味生脈散。)
凡傷寒大下後。氣虛發喘。目反脈微者。急用上黨人參五錢。甚者一兩。水一鍾半。煎至半鍾。服之喘定生。不定死。(明條)
陰證發喘。尤為惡候。斫喪之人。腎氣上乘。而用腎氣丸。雜以黑錫丹。導火歸元。然多不救。加以動息搖肩。戴眠直視。汗出。厥逆者。立斃。大抵邪壅上盛。正氣欲脫。必至喘滿。(緒論)
有病後氣虛。不能接續。非喘也。乃氣短也。方書。用大劑生脈散。少佐陳皮二母主之。然此乃急症。須大劑八味加人參兩許。方效。(西塘感症)
白話文:
咳喘
加減瀉白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因為煩躁發熱導致胸口不舒服、呼吸急促、口渴,或者有咳嗽的情況。
藥材包含:桑白皮(八克)、橘紅、知母、貝母、桔梗、甘草(各六克)、地骨皮(四克)、黃芩細粉、瓜蔞仁(去殼,各六克)。
用法是:用水兩碗煎煮到剩下一碗,濾掉藥渣後溫服。(說明:這個方子原出自《寶鑑》,現在去掉了青皮,增加了貝母和瓜蔞仁。瀉白散原本是治療小兒疾病的方子,只用桑白皮、地骨皮和甘草三味藥。)
蔞貝養營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病癒後痰液很多、胸口不清爽的情況。
藥材包含:知母、花粉、貝母、瓜蔞實、橘紅、白芍、當歸、紫蘇子。
用法是:用水加生薑煎煮後服用。(出自《溫疫論》)
如果在發汗治療的時候,汗像水一樣漏個不停,之後又出汗很少,呼吸還是很急促,脈象很快但是按下去卻很柔軟,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脈象很快,但是出汗後脈象反而變得有力,那就表示病人情況很危險。如果脈象浮在表面,手腳稍微冰冷,臉色污垢、嘴唇發青、神志不清且呼吸急促,表示體內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受阻。應該服用順陰陽五味子湯。(作者認為這個主證描述可能有問題。)
順陰陽五味子湯:
藥材包含:麻黃(二十四克)、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杏仁、橘皮、生薑(各四克)、大棗(七枚)。
用法是:把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煮到剩七合,濾掉藥渣。一次喝一盞。如果沒好轉,可以再喝兩三次。如果手腳冰冷嚴重,要用厚衣服裹住。(出自《總病》)《活人》裡也記載了五味子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呼吸急促,脈象沉伏且手腳冰冷的症狀,這個方子去掉了麻黃。(《入門》中將這個方子稱為加味生脈散。)
凡是傷寒病人大便瀉太多之後,因為氣虛導致呼吸急促、眼睛上翻、脈象微弱的,要趕緊用上黨人參二十克,嚴重者用到四十克。用水一碗半煎煮到剩半碗,服用後如果呼吸恢復正常就表示有救,如果沒恢復就表示危險。(出自《明條》)
陰證引起的呼吸急促,是非常不好的徵兆。這是因為腎氣上衝導致的,用腎氣丸加上黑錫丹,引導虛火歸根,但大多無法救治。如果再加上呼吸時聳肩搖頭、睡覺時眼睛睜著、流汗、手腳冰冷等症狀,很快就會死亡。總體來說,這是因為邪氣壅塞在上,正氣將要脫離的表現,最終會導致呼吸困難、胸悶。(出自《緒論》)
有些人在生病後因為氣虛導致呼吸不順暢,這不是呼吸急促,而是氣短。醫書上會用大量生脈散,再加入一些陳皮和知母、貝母來治療。但這屬於急症,必須用大量的八味丸加上六克的人參,才能有效。(出自《西塘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