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0)

1. 失血

雜病衄者。實熱在裡。傷寒衄者。實熱在表。千金翼曰。吐血有三種。一曰肺疽。二曰傷胃。三曰內衄。既吐血家。謂之內衄。則其鼻中出血者。可謂之外衄。是經絡之血妄行也。經絡熱盛。陽氣擁重。迫血妄行。出於鼻則為衄。桂枝湯麻黃湯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若邪氣不得發散。擁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即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是經中之邪。隨而散則解矣。故知衄者。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衄者。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黃帝亦以為不治之疾。

(明理)

凡候熱病而應衄者。其人壯熱。頻發汗未出。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凡衄。小兒止一升數合。則熱因之為然。若一升二升者死。(巢源○據溫病鼻衄候。然字。當作歇字。)

若衄而成流者。不須服藥。少刻自解。若點滴不成流者。必用服藥無疑。經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俗人以血為紅汗。厥有旨哉。(六書○又曰。若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

凡得衄血而解者。邪之輕也。若邪重者。雖衄血亦不解也。凡脈浮數。口乾鼻燥熱者。必衄也。凡吐血衄血。無表證。脈不浮緊者。不可發汗也。大抵衄血吐血。脈滑小者生。脈實大者死。或吐或衄後。脈微者易治。若熱反盛。脈反數急者。死也。凡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

見黑則止。所以犀角地黃湯中。加好京墨一二匙,攪藥令黑。與之最效也。(蘊要○案大白雲。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亦一說也。)

傷寒發熱無汗。因致衄者。此熱隨衄散。謂之紅汗。不可即止。亦不可太多。即止熱不能解。太多又能虛人。即止者。還宜清涼解表。太多者。又宜滋補氣血。(直解)

麻黃升麻湯。治傷寒發熱。解利不行。血隨氣壅。世謂紅汗。是也。

麻黃(去節湯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生),石膏(煅),茯苓(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熱服。微汗解。(三因)

石頑治歙客黃姓者。正月間患傷寒。衄血甚多。必發於卯刻。數日不止。面上怫鬱。頭痛身微熱。脈浮大而數。按之則芤。意謂衄血既多。則熱邪當解。此獨不解者。先必邪氣在經。點滴之衄。誤服涼血止截藥所致。遂與越脾湯一劑熱服。得汗而解。但至夜則身有微熱。更與當歸補血湯。四劑而安。(緒論)

若衄已而熱不退者。惟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為穩。(要訣)

曾氏家學。治傷寒七八日不解。自胸上至頭目。黑紫壅腫。寸脈浮大而數。是欲作衄。而不能出也。西北方人。或於兩尺澤中。出血如射。即安。(治例)

白話文:

各種疾病引起的流鼻血,如果是體內實熱引起的,屬於雜病;如果是傷寒引起的流鼻血,則是體表實熱。

《千金翼方》說,吐血有三種原因:一是肺部生瘡;二是傷到胃;三是內出血。已經是吐血的狀況,可以稱作內出血,那麼從鼻子流血的,就可稱作外出血,這是經絡中的血不正常亂走。經絡熱氣旺盛,陽氣壅塞堆積,迫使血亂走,從鼻子出來就形成流鼻血。用桂枝湯、麻黃湯治療流鼻血,並不是直接治療流鼻血,而是用來發散經絡中的邪氣。

如果邪氣不能發散,壅塞堆積在經絡,逼迫著血,就會導致流鼻血。這時即使不是用桂枝湯、麻黃湯這些藥,也是為了治療流鼻血。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發熱,身體沒有汗,自己流鼻血的話,就會好轉,這是因為經絡中的邪氣隨著血而散去,就會痊癒。所以要知道,流鼻血不一定需要用桂枝湯、麻黃湯來發散治療。流鼻血,如果只是頭部出汗,身體沒有汗,或是汗沒有流到腳底的,就會有生命危險。黃帝也認為這是無法治療的疾病。

(醫理)

凡是觀察到熱病而應該流鼻血的,這個人一定是高燒,多次發汗但汗沒有出來,或是還沒來得及發汗,就出現鼻子乾燥、呼吸急促、鼻腔發出鳴響,就會流鼻血。凡是流鼻血,小孩流出一升幾合的血量,這是因為熱氣的緣故。如果流到一升、兩升,就會有生命危險。 (注:巢源書中根據溫病流鼻血的症狀,認為“然”字應該是“歇”字。)

如果流鼻血已經像水流一樣,就不需要吃藥,過一會兒就會自己停止。如果流鼻血只是點點滴滴不成流,那必定要吃藥。古籍說:“失血的人不會出汗,失汗的人不會出血。”民間認為血是紅色的汗,這話很有道理。(另一說:如果流鼻血只是點點滴滴不成流,那是邪氣還沒從經絡散去。)

凡是流鼻血後病就好了的,是邪氣比較輕。如果邪氣很重,即使流鼻血也不會好轉。凡是脈象浮而數,口乾鼻燥發熱的,必定會流鼻血。凡是吐血、流鼻血,沒有表證,脈象不浮緊的,不可以發汗。大體上來說,流鼻血、吐血,脈象滑而小的會好轉,脈象實而大的會死亡。或吐或流鼻血後,脈象微弱的容易治療。如果熱反而更盛,脈象反而變得數急的,就會死亡。凡是血遇到熱就會運行,遇到冷就會凝結。

看到黑色就會停止流血,所以犀角地黃湯中,加入一兩匙好的京墨,攪拌藥液變黑,服用後效果最好。 (注:另一種說法,外感引起的流鼻血,脈象大的容易治療,脈象沉澀的難以醫治。)

傷寒發熱沒有汗,因而導致流鼻血,這是熱隨著鼻血散出來,稱為紅汗,不可以馬上止血,也不可以讓它流太多。馬上止血,熱就無法散去;流太多,又會使人虛弱。要止血,就應該清涼解表,要補氣血,就應該滋補。

麻黃升麻湯,治療傷寒發熱,大小便不通暢,血隨氣壅塞,世人稱之為紅汗,就是這種情況。

麻黃(去除節,用量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黃芩、芍藥、甘草(生的)、石膏(煅燒過)、茯苓(各一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煎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微微出汗就會痊癒。

石頑曾治療一位歙縣姓黃的客人,正月間得了傷寒,流鼻血很多,必定在卯時發作,連續幾天不止。臉色鬱悶,頭痛身體微微發熱,脈象浮大而數,按下去感覺是空虛的。認為流鼻血已經很多,熱邪應該會散去,但卻沒有好轉,一定是邪氣還在經絡。點滴的流鼻血,是因為誤服涼血止血的藥物造成的。於是給他服用越脾湯一劑,熱服後出了汗就好轉。但是到了晚上身體又微微發熱,又給他服用當歸補血湯,四劑後就痊癒了。

如果流鼻血後熱還不退的,只有使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陽旦湯等方子比較穩妥。

曾氏家傳醫術,治療傷寒七八天不癒,從胸部到頭部、眼睛,出現黑紫色腫脹,寸脈浮大而數,這是想要流鼻血但又流不出來。西北方的人,可以在兩邊手肘的尺澤穴放血,像射箭一樣,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