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七 (7)
卷七 (7)
1. 風濕
己未年京師大疫。正為此。予自得其說。救人甚多。壬辰年。予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證。因勸其服五苓散。不信。醫投發汗藥。一夕而斃。不可不謹也。大抵五苓散。能導水去濕耳。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服五苓散最妙。初君之說詳矣。予因廣此說。以信諸人。
(醫說。引信效方。)
凡冒露感雨。濕氣內攻。而胸前凝滯者。此但可燥濕和中。若誤下之。則濕氣內攻。損傷脾胃。隨必變痢。久則五液注下。(即俗名五色痢)變為四肢冰冷。手足開撒。昏沉神倦。尺寸沉微。瀉遺無度。(錦囊○以上輕證)
金鑑曰。溫病復傷於濕。曰濕溫。而活人則曰。傷濕而又中暑。曰濕溫。味其義意。當遵金鑑為是。蓋傷濕而又傷暑。只可謂之傷暑濕。而不可謂之濕溫也。夫曰濕溫者。是濕而兼瘟也。或先瘟而中濕。或先濕而患溫。與暑何涉焉。第瘟疫兼濕。又最難辨。唯於一身盡痛。痛極且不能轉側。
惡飲湯水。目中視物皆紅黃。身目色微黃。而無譫妄等症者。辨之始得。而濕症之中。又有濕熱寒濕之分。濕熱者。小便赤澀如馬溺。渾濁色白。且有煩熱。大便秘結諸症。宜人參白虎湯主之。或四苓散。大小分清飲。茵陳飲之類。皆可擇用。若天久陰雨。濕氣過勝。其人藏府虛。
大便滑。小便清。乃是寒濕。宜朮附湯。但瘟疫兼濕熱者多。而兼寒濕者少。北方風高土燥。患此者少。唯南方水鄉卑濕。天氣炎熱。患者但多。春冬感者恆少。而夏秋患者恆多。所宜隨其時地。而變通之。(說疫)
白虎加蒼朮湯。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活人○以小濕溫)
白話文:
風濕
己未年北京發生大瘟疫,正與風濕有關。我得到治療風濕的方法,救治了很多人。壬辰年,我在洪州做官,同僚的妻子患了風濕,我勸她服用五苓散,她不信,醫生卻用了發汗的藥,結果一夜之間就死了,不可不謹慎啊!總之,五苓散能夠引導水分排出體外,治療濕氣,胸中積聚的水飲,以及小孩嘔吐、想要發作癲癇,服用五苓散最有效。前輩的論述已很詳盡,我因此擴展這個說法,讓更多人相信。
凡是冒雨受露,濕氣侵入體內,在胸前凝滯的,只要能燥濕和中即可。如果誤用瀉下藥,則濕氣內侵,損傷脾胃,很快就會變成痢疾,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五液注下(俗稱五色痢),進而導致四肢冰冷、手腳發麻、昏沉倦怠、脈象沉弱、大便失禁。(輕症)
《金鑑》說,溫病又受濕邪侵害,稱為濕溫病。而活人經驗則說,傷了濕邪又中暑,稱為濕溫病。細細品味其義,應當以《金鑑》的說法為準。因為傷了濕邪又傷了暑邪,只能稱為傷暑濕,而不能稱為濕溫病。所謂濕溫病,是指濕邪和瘟疫同時存在,可能是先患瘟疫後受濕邪侵害,也可能是先受濕邪侵害後患上溫病,與暑邪有什麼關係呢?只是瘟疫合併濕邪最難辨別,只有全身劇痛,痛到不能翻身,
惡心嘔吐,眼中看到東西都是紅黃色,身體和眼睛略微發黃,而沒有譫妄等症狀,才能辨別出來。濕邪之中,又有濕熱和寒濕之分。濕熱者,小便赤澀像馬尿一樣,混濁發白,而且有煩熱、大便秘結等症狀,宜用人參白虎湯治療,或者四苓散、大小分清飲、茵陳飲等,都可以選擇使用。如果長時間陰雨綿綿,濕氣過盛,此人臟腑虛弱,
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這是寒濕,宜用朮附湯治療。但是瘟疫合併濕熱的多,合併寒濕的少。北方風大土燥,患這種病的少;只有南方水鄉低濕,天氣炎熱,患者才多。春冬季節患病的很少,夏秋季節患病的多。所以應該根據時間和地區,靈活變通。(瘟疫論述)
白虎加蒼朮湯,治療濕溫病多汗: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蒼朮(三兩),粳米(三兩)
上藥研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煎藥的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濾去藥渣,取六分藥汁,溫服。這個方子,出自《傷寒微旨》,也仿效《金匱要略》白虎加桂枝湯。(活人經驗,輕症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