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6)

1. 風濕

大抵濕之為病。易至沉深。漸漬之餘。淪肌浹隨。於斯時也。須以朮附薑桂。作大劑與之。藥力相接。病當漸解。不可以旦暮而責效焉。要之。治濕莫若生附蒼朮為快。(直指)

治濕莫如術。然白朮性緩。不如蒼朮之烈。芎藭亦能逐水。其說見於左傳。若更挾熱。而小便不利。則須用茯苓防己之類。以通之。然亦視其輕重淺深。若所感重。而濕已達於藏府。必不入食。為嘔為泄。為喘滿。為四支重痛。為鄭聲。為眼直視。睛不能轉。為腳腫。若臍下堅硬。

為虛汗。非若風寒之易攻。直須以雄附薑桂橘術之類。作大劑與服。使藥氣相接。浸漬攻之。積日持久。乃當漸去。要以生附蒼朮為主也。不可以數服不見效用別藥。(簡易)

其寒多者。為痛為浮腫。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為煩熱。為流走。為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活人注)

治傷寒中風。骨節疼痛。煩悶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或身微腫。宜服此方。

麻黃(二兩),附子(一兩),白朮(二兩),桂心(二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每日四五服。(聖惠○案此本出中風中。然是甘草附子湯變方。),三因附子麻黃湯。治寒濕所中。昏暈緩弱。或腰背強急。口喎語聲混濁。心腹䐜脹。氣上喘。不能動轉。於本方。去桂心。芍藥。生薑。加乾薑。人參。(○案此等方。白朮。不如用蒼朮。)

朮附湯。若但寒頭重。動則眩運。肌肉痠疼。牽急不得轉側。漐漐汗出惡寒。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短氣眩運。足寒。或時咽痛。發熱。此由寒濕之邪。客搏經絡。陽氣不得發泄。蘊於肌肉之間。謂之寒濕。其脈遲緩而小弦。

蒼朮(四兩),芍藥,茯苓(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兩半)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十便。引指迷方。),易簡。附子湯。治風寒濕合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腰腳痠疼。於本方。去蒼朮。茯苓。加白朮。官桂。用生附。入姜煎。(○以上重證。)

傷濕又兼感寒。則拳攣掣痛無汗。慘慘煩痛。五積散。(要訣)

傷濕而兼感風者。若大發其汗。則風去濕在。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己半錢。(同上○防己。一作防風。)

論風濕不可汗下。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仄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飲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初虞世云。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

白話文:

大致來說,濕氣這種病,很容易深入身體,慢慢地滲透,會侵入到肌肉和皮膚之間,在這個時候,必須要用蒼朮、附子、生薑、桂枝這些藥材,並且要用大劑量,讓藥力持續不斷,病症才能逐漸緩解,不可以要求在短時間內就見效。總之,治療濕氣,最好用生附子和蒼朮,效果最快。

治療濕氣,沒有比蒼朮更好的藥材,但是白朮的藥性比較緩和,不如蒼朮的猛烈。芎藭也能夠排除體內的水分,這個說法在《左傳》中也有記載。如果濕氣還夾雜著熱,並且小便不順暢,就必須要用茯苓、防己這類的藥材來疏通。不過,也要根據病情是輕還是重、是淺還是深來調整用藥。如果感受到的濕氣很嚴重,而且已經深入到臟腑,病人一定會吃不下飯,會嘔吐、腹瀉、氣喘、胸悶,四肢沉重疼痛,說話含糊不清,眼睛直視無法轉動,腳腫,如果肚臍下方有硬塊,還會虛汗不斷。這和風寒不一樣,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攻散的。必須要用雄黃、附子、生薑、桂枝、橘皮、蒼朮之類的藥材,並且要用大劑量,讓藥力持續不斷,慢慢滲透來攻散病邪,經過長時間的治療,病情才能逐漸好轉,最主要還是要以生附子和蒼朮為主,不可以因為吃幾次藥沒有效果就換其他藥。

如果寒邪比較重,就會出現疼痛和浮腫,除了用附子、桂枝、蒼朮,其他藥材都不能夠去除。如果風邪比較重,就會出現煩躁發熱、遊走性疼痛、抽筋拘急,除了用麻黃、薏苡仁、烏頭這類的藥材,其他藥材都不能夠驅散。

治療傷寒或中風,導致骨節疼痛、煩悶,不能伸屈,靠近就會更痛,而且會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順暢、怕風,或者身體輕微浮腫,應該服用這個方子:

麻黃(二兩),附子(一兩),白朮(二兩),桂心(二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兩)

把以上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加入半份生薑,煎到剩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每天服用四到五次。(這個方子原本是用於治療中風,但其實是甘草附子湯的變方。)三因附子麻黃湯,治療寒濕侵襲導致的昏厥、身體虛弱、或者腰背僵硬、口歪、說話含糊不清、心腹脹滿、氣喘、不能動彈。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掉桂心、芍藥、生薑,加上乾薑和人參。(這個方子,用蒼朮比白朮更好。)

朮附湯,如果只是頭部沉重,稍微一動就頭暈,肌肉痠痛,牽拉緊繃不能轉動,微微出汗怕冷,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順暢,呼吸急促、頭暈、腳冷,或者有時喉嚨痛、發熱,這是因為寒濕之邪侵襲經絡,陽氣不能散發,鬱積在肌肉之間,這就叫做寒濕。脈象會比較慢而且細弦。

蒼朮(四兩),芍藥、茯苓(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兩半)

把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煎成一碗,去除藥渣後溫服。(這個方子引自《指迷方》)。簡易附子湯,治療風寒濕結合在一起的痹症,導致骨節疼痛、皮膚麻木、肌肉沉重,四肢無力,腰腿痠痛。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掉蒼朮、茯苓,加上白朮、官桂,使用生附子,加入生薑煎煮。(以上都是比較嚴重的症狀。)

如果是濕邪又同時感受了寒邪,就會出現手腳蜷縮、抽痛無汗、身體發冷煩躁疼痛,應該服用五積散。

如果是濕邪又同時感受了風邪,如果大量發汗,風邪雖然會被驅散,但濕邪還會留在體內,如果已經發汗但發熱不退,應該服用敗毒散,加上蒼朮一錢,防己半錢。(防己,也有一種說法是防風。)

一般來說,風濕病不適合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春夏交替的時候,人們的病症會像是傷寒一樣,但是病人會自己出汗、肢體沉重疼痛、翻身困難、小便不順暢,這就叫做風濕,而不是傷寒。陰雨連綿潮濕的時候,或者因為喝水過多,很容易會有這種病症。只要多服用五苓散,讓小便順暢,濕氣就會消除而痊癒。千萬不要用攻下的方法或是發汗,否則一點點錯誤都會無法挽救。 初虞世說,醫生如果不能辨別,把它當成傷風來治療,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死亡,用攻下的方法也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