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發痙

外臺。更有類方數首。當考。○以上總治。)

王朝奉桂枝加葛根栝蔞湯,治證。同栝蔞桂枝湯。

桂枝,芍藥(各一錢),甘草,葛根,栝蔞根(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服。(元戎)

若汗多亡陽。下多亡陰。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成痙。無外邪可解者。惟宜補養氣血。(闡要編○緒論云。十全大補。人參養營。大建中湯。選用。)

凡陰證脈沉細者。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選用。服藥後。汗出身和者。吉。若脈來沉遲。或緊細。而大便自利者。皆死證也。(緒論○案三方之目。原作附子散。附子白朮湯。其方本出聖惠活人等。一系辛燥。痙病液干。實非所宜。今所不取。考醫通。舉金匱諸條。

必配仲景溫補方。亦屬牽強。然此三方。特為合轍。仍從改易。○以上柔痙。)

痙病。通宜三承氣合解毒下之。(標本)

傷寒瘡瘍破傷風。與傷寒治法一同。但以涼膈。白虎。承氣。臨時斟酌用之。(心要)

治傷寒剛痓。壯熱頭痛。筋脈不能舒展。犀角大黃湯方。

犀角(鎊),大黃(銼炒各一兩),芎藭(半兩),石膏(二兩),牛黃(研半分)

上五味。搗羅四味為散。入牛黃同研令勻。每服一錢匕。不拘時。煎淡竹葉湯調下。(聖濟○以上剛痙。)

白話文:

發痙

古代文獻記載了幾種治療發痙的方劑,其治療方法和用藥依據如下:

王朝奉用桂枝加葛根栝蔞湯治療類似症狀,此方與栝蔞桂枝湯相似。組成藥物有:桂枝、芍藥(各一錢)、甘草、葛根、栝蔞根(各二錢),水煎服。

若患者出汗過多損耗陽氣,或大便溏瀉損耗陰氣,導致筋脈失養,不柔軟而發痙,且無外邪可解時,則應補養氣血,可考慮使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大建中湯等方劑。

陰證且脈象沉細的患者,可選用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附子湯等。服藥後,若汗出肢體舒展則預後良好;但若脈象仍然沉遲、緊細,且大便溏瀉,則為危重之症。

治療痙病,一般可使用三承氣湯合解毒下藥。

對於因傷寒、瘡瘍、破傷風引起的痙攣,治療方法與傷寒相似,可根據情況選用涼膈散、白虎湯、承氣湯等方劑。

治療傷寒引起的劇烈痙攣,伴隨高熱頭痛、筋脈拘緊等症狀,可使用犀角大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