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四卷 (1)
第二十四卷 (1)
1. 第二十四卷
2. 耳
立齋曰:耳瘡屬手少陽三焦及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怒動肝火而致。若發熱焮痛屬三焦厥陰風熱,用柴胡清肝散。若寒熱作痛,或作嘔吐,乃肝火傷脾,用益脾清肝散。若口乾足熱,為肝腎陰虛,用益陰腎氣丸。若月經先期為血熱,用加味逍遙散。過期為血虛,用八珍湯。
食少體倦為鬱火,加味歸脾湯。惡寒發熱,肢體倦怠,為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慎不可專治其外,復傷氣血也。
一婦耳內外腫痛,胸膈不利,寒熱往來,小便不調。此肝火傷血,先用龍膽瀉肝湯,四劑諸症頓退。又用加味逍遙散而痊。又因怒復作,用柴胡而安。
一寡婦耳內外作痛,不時寒熱,脈上魚際,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加生地,以抑其血而愈。又項間結核如貫珠,寒熱晡熱,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調補肝脾而愈。
一女子耳下腫赤,寒熱口苦,月經不調,小腹內結一塊,此肝火氣滯而血凝也,先用小柴胡加山梔、川芎、丹皮,又用柴胡清肝散而痊。
小柴胡湯,治肝膽經症寒熱往來,晡熱、潮熱、身熱,默默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發熱,脅下作痛,甚者轉側不便,兩脅痞悶,或瀉痢咳嗽,或吐酸食、苦水,皆用此藥治之。
柴胡(二錢),黃芩(炒,一錢),人參,半夏(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治肝膽經風熱,前後腫痛,或結核焮痛,或寒熱晡熱,或經候不調等症。即前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
益脾清肝散,治肝經之症,寒熱體痛,脾胃虛弱。
人參,白朮(炒),茯苓(各一錢),炙甘草,柴胡(各五分),川芎,川歸,黃耆(各一錢),丹皮(七分),水煎服。
梔子清肝散,治三焦及肝膽經風熱,耳內作癢,或生瘡出水,或脅肋胸乳作痛,寒熱往來。
柴胡,山梔(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白朮(炒),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以致項胸作痛,或頭目不清,或耳前後腫痛,或寒熱體痛。
柴胡,黃芩(炒),甘草(各五分),人參,山梔(炒),川芎(各一錢),連翹,桔梗(各八分),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上焦有熱,口舌生瘡,發熱或血妄行,或吐衄,或下血。
犀角,生地,白芍藥,黃芩(炒),牡丹皮,黃連(炒。各一錢)
水煎服。因怒而患者,加柴胡、山梔。
犀角升麻湯,治陽明經風熱牙疼,或唇頰腫痛,或手足少陽經風熱連耳作痛。
犀角,升麻,防風,羌活(各一錢),白附子(五分),川芎,白芷,黃芩(炒。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當歸川芎散,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症。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或經水不調,胸膈不利,腹脅痞痛,小便不調。
白話文:
立齋說道:耳部長瘡主要和手少陽三焦以及足厥陰肝經有關,可能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風熱或是憤怒引發肝火所致。如果出現發燒、紅腫疼痛,這通常是三焦和厥陰風熱的問題,可以使用柴胡清肝散治療。如果感到冷熱交替且疼痛,或是有嘔吐現象,這可能是因爲肝火影響了脾臟,可以用益脾清肝散來改善。若口渴且腳部發熱,代表肝腎陰虛,宜使用益陰腎氣丸。如果月經提前來臨,表示血液過熱,可用加味逍遙散;若月經延遲,則是血液不足,應服用八珍湯。
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這可能是鬱火的徵兆,可服用加味歸脾湯。如果怕冷發燒、四肢乏力,這表明氣血雙虛,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但要小心,不能只針對外部症狀治療,這樣可能會進一步傷害到體內的氣血。
有一位女性,耳朵內外都腫痛,胸口悶堵,冷熱交錯,小便失調。這都是肝火損傷血液的症狀,她先用了龍膽瀉肝湯,四劑後所有症狀立即減輕。再服用加味逍遙散,病情完全好轉。後來因為憤怒再次發作,使用柴胡後得到緩解。
一位寡婦,耳朵內外劇痛,時常感到冷熱交加,脈搏跳動到魚際的位置,這是血液過多的表現,她服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抑制血液後病情得以好轉。之後,她的脖子上出現一串像珍珠一樣的結節,並伴有冷熱交錯和傍晚發燒的症狀,她服用加味歸脾湯和加味逍遙散,調理肝脾後病癒。
一位女子,耳朵下方腫脹發紅,感到冷熱交加、口苦,月經不規律,小腹內有一塊硬物,這都是肝火氣滯導致血液凝固的症狀。她先服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川芎、牡丹皮,後再服用柴胡清肝散,病情逐漸好轉。
小柴胡湯能治療肝膽經絡的冷熱交錯、傍晚發燒、潮熱、全身發熱、沉默不願飲食、怒火攻心導致口苦耳鳴、咳嗽發燒、脅下疼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翻身不便,兩側脅下感覺悶堵,或是腹瀉咳嗽、吐酸水、苦水,都可以使用此藥來治療。
柴胡清肝散能治療肝膽三焦風熱怒火,導致的頸部胸部疼痛,或是頭腦不清醒,或是耳周腫痛,或是冷熱交錯、身體疼痛。
犀角地黃湯適用於上焦有熱,口腔長瘡,發燒或血行異常,或是吐血、鼻血,或是下血的情況。
犀角升麻湯適用於陽明經風熱牙疼,或是嘴脣、頰部腫痛,或是手足少陽經風熱導致的耳痛。
當歸川芎散適用於手足少陽經血虛的瘡症,或是風熱引起的耳內癢痛、流膿,或是頭腦不清醒,或是經血不調,或是胸膈不順、腹部脅下疼痛,或是小便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