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四肢厥」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四肢厥是指四肢冰冷,手足不溫,甚至出現青紫的症狀。在中醫中,四肢厥是一種常見的病症,多由寒邪、氣血虛弱等原因引起。
寒邪入侵人體,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四肢末梢就會出現冰冷的症狀。氣血虛弱則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影響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環,也會導致四肢厥。
四肢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四肢冰冷、手足不溫、甚至出現青紫的症狀。此外,患者還可能伴有頭暈、心悸、乏力、失眠等症狀。
四肢厥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 寒邪入侵引起的四肢厥,可以用溫陽散寒的方法治療,常用中藥有附子、乾薑、白朮等。
- 氣血虛弱引起的四肢厥,可以用補氣養血的方法治療,常用中藥有黃芪、當歸、白芍等。
四肢厥的預防方法主要有:
- 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 飲食清淡,避免過食生冷寒涼之物。
四肢厥是中醫中常見的病症,如果出現四肢冰冷、手足不溫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少陰病者,脈微細,但欲寐也。四逆者,四肢厥逆之意。謂有此厥逆現象,或有以下之證者,為本方所主治也。但本方證非真少陰病,本方亦與少陰病之主方四逆湯異。無熱藥之乾薑、附子,則無治陰證之能力。然仲景謂本方證為少陰病四逆,方名亦名四逆,雖似矛盾,抑亦深意之所存。」
- 2.《慈幼新書》:「如太陽症,頭痛發熱,當脈浮而反沉,又似少陰矣。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症脈沉,應無熱而反發熱,又似太陽矣,須用甘草乾姜附子湯。陰症四肢厥逆,而陽症亦有厥逆,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陰症下利,而陽症亦有漏底,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
理中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傷寒陰證,傷寒三、二日,五、七日,身體疼痛不可轉側,自汗四肢厥冷,瀉而不渴,或吐逆泄瀉,臍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與理中丸、理中湯。四肢冷甚,腹痛氣急者,與姜附湯,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並服。更重者,用法煉黑錫丹、金液丹、二氣丹之類,隨輕重而用之。」
- 2.《幼科指南》:「小兒生下能吮乳,本自天然。若不吮,必有緣故。或因腹中穢惡未下清淨,令小兒腹滿,氣短,嘔吐不乳。或在胎中,因母過食寒涼,胎受其氣,兒必腹痛多啼,素稟而寒。如穢惡不淨,用一捻金治之效。胎寒不乳,以勻氣散為先。若更面青,四肢厥冷,此是虛寒,用理中湯煎服。」
- 3.《痘治理辨》:「熱者必生風,大小便秘而燥渴也,宜消風散;虛者必下利不食,四肢厥也,宜理中湯、異功散。」
四逆湯
- 1.《慈幼新書》:「如太陽症,頭痛發熱,當脈浮而反沉,又似少陰矣。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症脈沉,應無熱而反發熱,又似太陽矣,須用甘草乾姜附子湯。陰症四肢厥逆,而陽症亦有厥逆,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陰症下利,而陽症亦有漏底,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
- 2.《方機》:「腹拘急。四肢厥冷。下利惡寒者。」
- 3.《傷寒廣要》:「治傷寒大汗出。熱不去。腹內拘急。四肢厥冷。並下利方。」
- 4.《醫學輯要》:「四逆湯,治陰寒脈沈四肢厥冷嘔吐泄瀉」
- 5.《沈氏尊生書》:「四肢厥冷(宜四逆湯)。或寒入臟腑,四逆不溫,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玉機微義》:「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認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滑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加膩粉。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涼藥,三五服下之。」
五苓散
- 1.《傷寒恆論》:「本方治汗出不渴,其蓄水比五苓散為輕,因而去掉主要的利水藥,僅用茯苓之淡滲,加重桂枝溫陽,生薑溫胃,甘草和中,四味配伍,溫胃散水之功最佳,為治水氣停中焦,不煩不渴,心下悸而四肢厥逆的有效良方。」
白虎湯
- 1.《傷寒大白》:「若初起發熱,自汗煩躁,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口燥唇焦,煩渴引飲,神昏不語,揚手擲足,身雖厥冷不欲衣被,冷汗常出,脈大沉數,或數時一止,此陽邪傳入三陽,乃陽經陽厥之症,宜河間涼膈散、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內伏之熱外發,則手足溫暖。然後看里有結熱者,再清之。」
通脈四逆湯
- 1.《扶壽精方》:「_通脈四逆湯_,治傷寒八九日,四肢厥逆,大便自利,臍腹痛,脈不出者。」
附子理中湯
- 1.《醫碥》:「臍腹痛,唇白甲青,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白朮,入心加茯苓。麝香、半夏、皂角各二錢半為末,填臍中,生薑切片蓋之,艾灸至手足溫為度,或灸丹田穴。因房事致手足冷,腹絞痛者,亦然。凍倒人不得近火,近火即逼寒氣入心而死矣。」
乾薑附子湯
- 1.《皇漢醫學》:「《醫林集要》曰:「乾薑附子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者,以及諸虛沉寒等證。」」
甘草湯
- 1.《醫學綱目》:「〔《活》〕,陰毒甘草湯,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黃連解毒湯
- 1.《傷寒大白》:「若初起發熱,自汗煩躁,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口燥唇焦,煩渴引飲,神昏不語,揚手擲足,身雖厥冷不欲衣被,冷汗常出,脈大沉數,或數時一止,此陽邪傳入三陽,乃陽經陽厥之症,宜河間涼膈散、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內伏之熱外發,則手足溫暖。然後看里有結熱者,再清之。」
補肝湯
- 1.《千金翼方》:「主肝氣不足,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寒熱偏㿗,淋溺石沙,腰尻少腹痛,婦人心腹四肢痛,乳癰,膝脛熱,轉筋遺溺,消渴,爪甲青枯,口噤面青,太息,疝瘕,上搶心,腹中痛,兩眼不明,悉主之方(後面注內二兩字疑:)」
附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附子湯_,治瘴瘧脾寒,寒振熱少,面色青白,飲食少進,四肢厥,大小便清宜服。」
竹葉石膏湯
- 1.《續名醫類案》:「一婦人發熱頭痛,醫與九味羌活湯、十神湯不效,加口渴,舌黑如煤。又醫與如神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亦不效,加泄瀉不止,人事昏沉,四肢厥冷,呼吸氣微,米粒不進者十四日,具含斂矣。孫診之,脈細如蛛絲。曰:此疫症也。合生脈、理中二湯飲之,連進二帖,夜半神氣稍蘇,飲粥湯半盞。」
涼膈散
- 1.《傷寒大白》:「若初起發熱,自汗煩躁,至八九日忽然四肢厥冷,口燥唇焦,煩渴引飲,神昏不語,揚手擲足,身雖厥冷不欲衣被,冷汗常出,脈大沉數,或數時一止,此陽邪傳入三陽,乃陽經陽厥之症,宜河間涼膈散、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清內伏之熱外發,則手足溫暖。然後看里有結熱者,再清之。」
四磨湯
- 1.《赤水玄珠》:「又《心法附錄》曰:凡此證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傷寒必上氣急,不得臥,喉中有聲,或聲不出,以三拗湯、華蓋散、九寶湯、神秘湯,皆可選用。氣不調而痰鬱喘逆,四磨湯或蘇子降氣湯。若虛喘脈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書》五味子湯或四磨湯。」
- 2.《醫學原理》:「凡虛喘,脈必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宜以活人五味湯,或四磨湯之類。」
烏頭桂枝湯
- 1.《金匱方歌括》:「藥物飲食不能下咽。氣喘。冷汗出。四肢厥。有一時許竟目直口開。予不得已。用大溫回陽之劑灌之。其初不能下咽。後約進有四分之一。其氣略平些。蘇回。予查其病症。云夜夜泄精。或有夢。或無夢。泄時知覺。以手捏之。有二三刻久方止。夜夜如是。後驚不敢睡。至雞鳴時亦泄。」
大黃牡丹皮湯
- 1.《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男子二十一歲,一日更衣,忽腹痛,四肢急縮,不能屈伸。家人聞其悶呼,就觀之,昏絕而四肢厥,即扶之,臥於室內,延醫針灸,徐徐厥回,脈應,腹復進痛,悶呼不忍聞,肛門脫出,即下如腐爛魚腸者,雜以膿血,心中懊憹,飲食不能下咽。醫謂噤口痢,療之數日。」
回陽救急湯
- 1.《萬病回春》:「_回陽救急湯_,治傷寒初起,無頭痛、無身熱,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過於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寒中陰經真寒症。不從陽經傳來。」
異功散
- 1.《痘治理辨》:「熱者必生風,大小便秘而燥渴也,宜消風散;虛者必下利不食,四肢厥也,宜理中湯、異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