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7)
卷三 (17)
1. 面赤色
傷寒面赤色,雖有表熱裡熱之分,然表症居多,故身熱少汗,六脈浮數,發汗乃解。若太陽見症,無汗脈浮緊者,加減羌活湯。有汗脈浮緩,加減防風湯。陽明見症,無汗發熱脈浮緊者,葛根湯。有汗脈洪長者,乾葛石膏湯。少陽見症,無汗惡寒,脈浮緊,羌活柴胡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
若裡熱面赤,汗多不惡寒,渴而飲水,六脈沉數,知母石膏湯,涼膈散。陽明裡熱面赤,大便實者,涼膈散加酒蒸大黃,以清血分之熱。失用大黃,有衄血之患。若風溫症,有汗發熱面赤色,宜防風乾葛石膏湯。若初起不發熱,口不渴,唇不焦,脈沉遲,面赤色,即陰極發躁等症,另用四逆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條表邪面赤熱。詳註似瘧。
又云太陽病,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此陽微難作汗,故面熱赤。至六七日作汗之期,若戰慄,當汗出而解。發熱者,則陽氣復而症瘥。若因脈遲無陽,不能戰惕發熱作汗,其身必癢。
陽明病,合面赤色,不可攻。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此表邪作汗之徵。若誤攻下,則表熱不散。熱瘀於上,必蒸黃色於皮毛;熱瘀於下,必熱結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條不立方法,既曰陽明病,當用防風乾葛湯,解在表發熱之黃。既曰小便不利,當用豬苓湯,分利下焦。
並病篇曰:二陽合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曰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不徹,因轉屬陽明,雖名合併病,實病也。然必得表邪盡解,方可下,若太陽症未罷,下之則為逆,如此尚可小發其汗。設若面色連連赤色,此是邪汗未出,則非小發汗,急當以藥解表,以湯熏汗。若汗原不透徹,語言不能完全,此陽邪不得發越,其人必煩躁,呻吟叫痛,乍云在腹,乍云四肢,按之不得痛處,其人喘逆短氣,但當坐以汗出不徹,更出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其脈澀滯模糊,尚是表汗未出。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白話文:
面赤色
傷寒導致的面色發紅,雖然有表熱和裡熱之分,但大多數是表證,所以表現為身體發熱、出汗少、脈搏浮數有力,發汗就能痊癒。如果是太陽病的症狀,沒有汗、脈搏浮而緊的,用加減羌活湯;有汗、脈搏浮而緩的,用加減防風湯。如果是陽明病的症狀,沒有汗、發熱、脈搏浮而緊的,用葛根湯;有汗、脈搏洪大而有力,用乾葛石膏湯。如果是少陽病的症狀,沒有汗、惡寒、脈搏浮而緊的,用羌活柴胡湯;有汗、脈搏弦細的,用小柴胡湯。
如果裡熱導致的面色發紅,出汗多而不惡寒,口渴想喝水,脈搏沉而數,用知母石膏湯或涼膈散。陽明裡熱導致的面色發紅,大便乾燥的,用涼膈散加酒蒸大黃,來清除血液中的熱毒。如果誤用大黃,會有流鼻血的危險。如果是風溫病,有汗、發熱、面色發紅的,用防風乾葛石膏湯。如果是初期沒有發熱,不口渴,嘴唇不幹,脈搏沉而慢,面色發紅,屬於陰虛陽亢等症狀,用四逆湯。
太陽病,發病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發熱的時間比惡寒的時間長,不嘔吐,大便正常,自己感覺快要好了,一天發作兩三次,脈搏微弱而緩慢的,這是快要痊癒的跡象。如果脈搏微弱而惡寒,這是陰陽俱虛,不能再發汗、瀉下或催吐。如果面色反而發紅,還沒痊癒,因為它不能微微出汗,身體一定會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這段描述的是表邪導致的面色發紅發熱,詳情類似瘧疾。
又說太陽病,脈搏浮而遲,面部發熱發紅並伴有戰慄,六七天後應該出汗而痊癒。再次發熱就痊癒了。脈遲是陽氣不足,不能出汗,身體一定會癢。
這是陽氣微弱,難以出汗,所以面部發熱發紅。到六七天出汗的時候,如果戰慄,應該出汗而痊癒。再次發熱,就是陽氣恢復,症狀痊癒。如果因為脈搏遲緩陽氣不足,不能戰慄發熱出汗,身體一定會癢。
陽明病,伴隨面色發紅,不能攻邪。攻邪,必然發熱、面色發黃、小便不利。
面色發紅,這是表邪要出汗的徵兆。如果錯誤地攻下,則表熱不散。熱邪鬱積在上,必然蒸騰黃色於皮膚;熱邪鬱積在下,必然熱結膀胱而小便不利。這段沒有列出治療方法,既然說是陽明病,應該用防風乾葛湯,解決表熱發黃的問題。既然說小便不利,應該用豬苓湯,利通下焦。
並病篇說:二陽合病,太陽病初期,有時會出汗,汗先出來但不透徹,然後轉變為陽明病,接著微微出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沒有痊癒,不能瀉下,瀉下就是逆治,這樣可以稍微發發汗。如果面色持續鮮紅,是陽氣鬱滯於表,應該疏解它,用湯藥熏汗。如果發汗不透徹,不足以言表邪已解,陽氣鬱滯不得發越,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病人煩躁不安,不知道痛在何處,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痛處,病人呼吸短促,只是因為出汗不透徹,再次發汗就能痊癒。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徹呢?通過脈搏澀滯就能知道。
說太陽病初期,發汗不透徹,然後轉變為陽明病,雖然名為合併病,實際上是單一疾病。但是必須表邪完全解除,才能瀉下,如果太陽病症狀沒有消失,瀉下就是逆治,這樣還可以稍微發發汗。如果面色持續鮮紅,這是邪氣沒有排出,不是稍微發汗就能解決的,必須用藥解表,用湯藥熏汗。如果汗本來就不透徹,說話都不能完整表達,這是陽邪不得發越,病人必然煩躁,呻吟喊痛,一會兒說在腹部,一會兒說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痛處,病人呼吸急促短氣,只是因為出汗不透徹,再次發汗就能痊癒。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徹呢?因為脈搏澀滯模糊,仍然是表汗沒有排出。
少陰病,大便稀溏,裡面寒冷外面發熱,手腳厥冷,脈搏微弱將要斷絕,身體反而不惡寒,病人面色發紅,或者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咽喉痛,或者腹瀉停止,脈搏摸不到的,用通脈四逆湯治療。脈搏摸得到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