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面赤色

厥陰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而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陽下虛故也。又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以上二條,皆陰症似陽之面赤,故皆用四逆湯。

《金匱》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此痙病門面赤色。仲景論痙,專主血虛液燥,故即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面赤,尚禁發汗。詳痙病加減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柴胡,乾葛,廣皮,甘草

色赤表熱,欲汗之候,又見浮大急數之表脈,故用此方。

加減防風湯,見頭痛。

面赤自汗,身熱不減,脈見浮緩者,以此方治之。

葛根湯,見惡寒。

陽明病,禁用麻、桂,今以無汗脈浮緊,故用此方,然亦北方冬月治法。

乾葛石膏湯,見寒熱。

同一陽明面赤,前條無汗脈浮緊,則用乾葛湯。今有汗脈洪長,則用此方。

柴胡羌活湯,即小柴胡湯加羌活。

面赤之症,不特太陽陽明,即少陽表邪不散亦有,故以柴胡湯加羌活、防風。

小柴胡湯,見寒熱。

前方治少陽太陽表邪者,此方治少陽表裡兼見者。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門冬,竹葉,粳米

仲景面色赤,皆以表邪主治。然亦有陽明裡熱、上衝頭面,汗多口渴而面赤者,故以此方治之。

涼膈散,見發狂。

陽明裡熱、口渴消水之面赤,則用知母石膏湯。若胃熱上衝而刑肺金,則用此方。大便結,加玄明粉。腹脹不得大便,有下症者,大、小承氣湯。

防風石膏湯,即乾葛石膏湯加防風。

陽明風熱面赤色,故用此方。

四逆湯,見身痛。

面赤色皆是陽邪,然陰症中又有虛陽上浮者,故用此方。

白話文:

面赤色

厥陰下利:脈象沈而遲,病人面色微紅,身體有輕微發熱,腹瀉且排泄物為未消化食物。此時體內鬱滯會導致頭昏冒汗而緩解,病人可能出現輕微四肢冰冷。這是因為虛陽浮越於面部而內在寒盛的緣故。

另有一種情況是腹瀉未消化食物,內有寒而外顯熱,出汗但四肢冰冷,可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上述兩種情況都是陰證表現出類似陽證的面赤,因此都用「四逆湯」治療。

《金匱》記載:病人身體發熱但腳冷,頸項僵硬,怕冷,頭部時而發熱、臉紅目赤,頭部不自覺搖動,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強直反張,這是「痙病」。若發汗,寒濕相結合,表虛更加嚴重,怕冷加劇。發汗後脈象如蛇般曲折。

痙病的面赤是因其血虛津液不足,即使有身熱腳冷、頸項僵硬、怕冷面赤,也不宜發汗。治療可參考「加減羌活湯」:羌活、獨活、防風、荊芥、柴胡、葛根、陳皮、甘草。

若面紅伴隨表熱欲出汗,脈象浮大急促,可用此方。

加減防風湯(見頭痛條目):面赤自汗,身熱不退,脈浮緩者適用。

葛根湯(見惡寒條目):陽明病禁用麻黃、桂枝,但若無汗且脈浮緊,可用此方,屬北方冬季療法。

乾葛石膏湯(見寒熱條目):同為陽明面赤,前條無汗脈浮緊用葛根湯;若有汗且脈洪長,則用此方。

柴胡羌活湯(即小柴胡湯加羌活):面赤不局限於太陽、陽明經,少陽表邪未散也會出現,故以小柴胡湯加羌活、防風治療。

小柴胡湯(見寒熱條目):前方治少陽太陽表邪,此方治少陽表裡兼病。

知母石膏湯:知母、石膏、麥冬、竹葉、粳米。仲景治面赤多以表邪為主,但若因陽明裡熱上衝頭面,汗多口渴而面赤,則用此方。

涼膈散(見發狂條目):陽明裡熱口渴消水的面赤用知母石膏湯;若胃熱上衝侵犯肺金,則用此方。大便不通加玄明粉;腹脹便秘有下症者,用大小承氣湯。

防風石膏湯(即乾葛石膏湯加防風):治療陽明風熱引起的面赤。

四逆湯(見身痛條目):面赤雖多屬陽邪,但陰證中也有虛陽上浮的情況,故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