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6)

1. 發黃

五苓散

豬苓,白茯苓,白朮,澤瀉,桂枝,茵陳

五苓散,止利水濕,今加茵陳,並利濕熱矣。

茵陳二苓湯

茵陳,梔子,大黃,茯苓,豬苓

茵陳山梔大黃湯,仲景使黃從小便而出。後人善體仲景,故用二苓,專走小便。

茵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茵陳一味。

食滯發黃,名谷疸,故以平胃散散濕熱,加茵陳則清熱散黃。若食重不消,加白豆蔻、萊菔子、神麯、枳實。

梔子大黃湯

梔子,豆豉,枳實,大黃,茵陳

仲景治懊憹,用梔子豆豉湯;治心下熱痛,用大黃、枳實。今以懊憹又兼心下熱痛,故以四味合治。今家秘加入茵陳者,以其散濕熱,能治黃耳。

濟生葛根湯

葛根,梔子,豆豉,枳實,甘草

酒濕之熱,積於腸胃,必發黃發熱,此方以梔子豆豉湯,加枳實、乾葛,則宣發陽明濕熱,從表而散。

羌活防風湯

羌活,防風,白芷,蒼朮,川芎,甘草

風濕傷太陽,發熱發黃,脈浮無汗,仲景用麻黃湯。後人恐南方辛熱,故以此方代之。

寶鑑黃連散

黃連,黃芩,大黃,甘草

濕熱在表發黃,用前方散;表濕熱在裡發黃,又當用此方。加生甘草瀉心火,制苦寒。

金匱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梔子

同一清熱治黃,前方梔子大黃湯加豆豉、枳實,治懊憹熱結在上者;此方加黃柏、硝石,治熱結在下者。蓋大黃得硝石則直走大腸。茵陳大黃湯內無枳實,如調胃承氣。梔子大黃湯加枳實,如小承氣。大黃硝石湯,如大承氣湯。立此三法,無太過不及。

朮附湯

熟附子,白朮

陰症發黃,皆是太陰寒濕,此方補土中之火。

白話文:

發黃

五苓散

豬苓、茯苓、白朮、澤瀉、桂枝、茵陳

五苓散原本是治療水濕停滯的,現在加上茵陳,就能同時處理濕氣和濕熱了。

茵陳二苓湯

茵陳、梔子、大黃、茯苓、豬苓

茵陳梔子大黃湯,是張仲景用來讓黃疸從小便排出的方法。後人學習他的經驗,使用茯苓和豬苓,專門走小便的途徑。

茵陳平胃散

就是平胃散加上茵陳這一味藥。

因為飲食停滯造成的黃疸,叫做「谷疸」。所以用平胃散來去除濕熱,再加上茵陳可以清熱退黃。如果食物積滯嚴重難以消化,可以加白豆蔻、萊菔子、神麴、枳實。

梔子大黃湯

梔子、豆豉、枳實、大黃、茵陳

張仲景用梔子豆豉湯來治療胸中煩悶,用大黃和枳實治療心下部的熱痛。現在因為胸中煩悶又兼有心下熱痛,所以用這四味藥一起治療。現在有些醫師會加入茵陳,因為它可以去除濕熱,能治療黃疸病。

濟生葛根湯

葛根、梔子、豆豉、枳實、甘草

因為喝酒或濕氣產生的熱,積在腸胃,一定會發黃發熱。這個方子用梔子豆豉湯,加上枳實和葛根,可以宣散陽明經的濕熱,讓它從體表散發出去。

羌活防風湯

羌活、防風、白芷、蒼朮、川芎、甘草

風濕侵犯太陽經,導致發熱發黃,脈浮而無汗。張仲景用麻黃湯來治療這種情況。但後人擔心南方氣候炎熱,所以用這個方子來代替麻黃湯。

寶鑑黃連散

黃連、黃芩、大黃、甘草

濕熱在體表引起的黃疸,用前面提到的方子來散發;如果濕熱在體內引起的黃疸,就應該用這個方子。加入生甘草可以瀉心火,並且制約黃連、黃芩的苦寒之性。

金匱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梔子

同樣是清熱退黃,前面的梔子大黃湯加上豆豉、枳實,是用來治療胸中煩悶且熱結在上部的;這個方子加上黃柏和硝石,是用來治療熱結在下部的。因為大黃遇到硝石就會直接往下走,作用在大腸。茵陳大黃湯裡面沒有枳實,就像調胃承氣湯。梔子大黃湯加上枳實,就像小承氣湯。大黃硝石湯,就像大承氣湯。設立這三種方法,可以避免藥物用得過頭或不足。

朮附湯

熟附子、白朮

陰證引起的黃疸,都是因為太陰脾經虛寒濕盛。這個方子是用來補脾胃的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