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5)
卷三 (15)
1. 發黃
太陽中風,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但頭汗出。
中風乃陽邪,以火劫汗,兩陽相薰灼而身發黃。火傷上,陽分熱盛,故欲衄;火傷下,陰分受熱,故小便難。氣血兩傷,則津液竭,血燥而身體枯燥。詳註頭汗。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必鼾,語言難出,若被火者,微發黃色。
風溫,即春令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復以火劫汗,必發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陽明發熱,本汗出。今頭上出,余處無汗,則熱邪不得外解,且渴飲水漿,小便不利,則濕熱不得下泄而身黃。
又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亦是濕熱發黃,故二條同欲茵陳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
陽明之熱,外不得汗解,內不得小便泄,故懊憹身黃。雖不立方,然梔子豆豉加茵陳症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瘥。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條詳註呃逆。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合面皆赤色,此表症不可攻。若誤攻之,則表汗不出,必見黃色,淤熱內結,而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畏火,今反以火熏灼,上攻頭額,止得額上微汗,則熱邪外不得汗泄,下不得便出,而必發黃。此條不立方,然豬苓茵陳湯症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不可下,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汗不得出發黃,今發汗已,身目反黃,此非淤熱,乃陰黃病,當於寒濕門求治。
一清飲
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黃芩,川芎,甘草
治發黃症,一惟清濕熱,故以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黃芩清肺氣;赤茯苓清小便。
梔連茵陳湯
梔子,川連,茵陳
一清飲,雙解表裡濕熱者。此方清在裡濕熱者,故曰濕熱內結,分利甚捷。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甘草
濕熱在表,用一清飲;濕熱在裡,用梔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故以山梔、黃柏佐甘草,緩肝急而專施泄。
茵陳湯
茵陳,梔子,大黃
濕熱症,宜利小便。仲景妙在大黃與茵陳同用,則大黃不出大便,隨茵陳、山梔逕從膀胱而出。故曰當驗其黃從小便而出,色如皂莢汁是也。
白話文:
發黃
太陽病中風時,若用火烤等方式強迫發汗,邪風受到火熱逼迫,導致血氣運行紊亂,內外熱邪相互交熾,身體便會發黃。若陽氣過盛可能導致鼻出血;陰液不足則小便困難;陰陽俱虛時,身體乾枯,僅頭部出汗。
中風屬陽邪,再用火烤發汗,兩股陽熱交熾,導致身體發黃。火熱損傷上部,陽分熱盛,故易流鼻血;火熱傷及下部,陰分受熱,故小便困難。氣血俱傷時,津液枯竭,血燥而身體乾枯。(頭汗部分有詳細註解。)
若發汗後身體發熱灼燒,稱為「風溫」。此時脈象不論陰陽皆浮、自汗、身體沈重、昏昏欲睡、鼻息重、言語困難;若再用火烤,皮膚會微微發黃。
風溫是春季發熱但不惡寒、口渴的溫病,若再用火烤強迫發汗,必然發黃。
陽明病發熱出汗,表示熱邪能向外散發,故不會發黃。但若僅頭部出汗、小便不暢、口渴愛喝水,則熱邪與濕氣內結,必然發黃,可用 茵陳蒿湯。若傷寒七八日,身體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部微脹,同樣適用 茵陳蒿湯。陽明病發熱本應出汗,但僅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表示熱邪無法外散;加上口渴、小便不利,濕熱無法排出,因而發黃。
或傷寒七八日,身體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部微脹,也是濕熱發黃,同樣適用 茵陳蒿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必定發黃。
陽明熱邪無法透過汗或小便排出,故煩悶身黃。此雖未立藥方,但類似 梔子豆豉湯加茵陳 的證狀。
陽明中風時,若脈象弦浮大,並有氣短、腹脹、脅下及心窩痛、鼻腔乾燥無汗、嗜睡、全身及臉色發黃、小便困難、潮熱、頻頻乾嘔、耳前後腫脹,針刺可緩解。若經過十日脈仍浮,可用 小柴胡湯;若僅脈浮無其他症狀,用 麻黃湯;若無排便、腹脹加重並嘔吐者,難以治療。(詳細見「呃逆」註解。)
陽明病若滿臉通紅,不可用攻下法。若不當攻下,熱邪無法發散,必然發黃,且小便不利。
陽明病若誤用火烤,僅額頭微汗、小便不利,必然發黃。此未列藥方,但仍可參考 豬苓茵陳湯。
傷寒發汗後,身體及眼睛發黃。此因寒濕內蘊未解,不可用瀉下法,需從寒濕方向治療。
一清飲
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黃芩、川芎、甘草
治療發黃,以清濕熱為主。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黃芩清肺氣;赤茯苓利小便。
梔連茵陳湯
梔子、川連、茵陳
一清飲 解表裡濕熱,而此方專清體內濕熱,濕熱內結時特別有效。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甘草
濕熱在表用 一清飲;濕熱在裡用 梔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則用此方,以梔子、黃柏配合甘草,緩解肝急而專攻排泄。
茵陳湯
茵陳、梔子、大黃
濕熱症應利小便。此方妙在茵陳與大黃同用,使大黃不走腸道,隨茵陳、梔子從膀胱排出。觀察小便如皂莢汁般的黃色,即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