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5)
卷三 (15)
1. 發黃
太陽中風,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但頭汗出。
中風乃陽邪,以火劫汗,兩陽相薰灼而身發黃。火傷上,陽分熱盛,故欲衄;火傷下,陰分受熱,故小便難。氣血兩傷,則津液竭,血燥而身體枯燥。詳註頭汗。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必鼾,語言難出,若被火者,微發黃色。
風溫,即春令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復以火劫汗,必發黃。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陽明發熱,本汗出。今頭上出,余處無汗,則熱邪不得外解,且渴飲水漿,小便不利,則濕熱不得下泄而身黃。
又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亦是濕熱發黃,故二條同欲茵陳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
陽明之熱,外不得汗解,內不得小便泄,故懊憹身黃。雖不立方,然梔子豆豉加茵陳症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瘥。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
此條詳註呃逆。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合面皆赤色,此表症不可攻。若誤攻之,則表汗不出,必見黃色,淤熱內結,而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畏火,今反以火熏灼,上攻頭額,止得額上微汗,則熱邪外不得汗泄,下不得便出,而必發黃。此條不立方,然豬苓茵陳湯症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不可下,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汗不得出發黃,今發汗已,身目反黃,此非淤熱,乃陰黃病,當於寒濕門求治。
一清飲
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黃芩,川芎,甘草
治發黃症,一惟清濕熱,故以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黃芩清肺氣;赤茯苓清小便。
梔連茵陳湯
梔子,川連,茵陳
一清飲,雙解表裡濕熱者。此方清在裡濕熱者,故曰濕熱內結,分利甚捷。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甘草
濕熱在表,用一清飲;濕熱在裡,用梔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故以山梔、黃柏佐甘草,緩肝急而專施泄。
茵陳湯
茵陳,梔子,大黃
濕熱症,宜利小便。仲景妙在大黃與茵陳同用,則大黃不出大便,隨茵陳、山梔逕從膀胱而出。故曰當驗其黃從小便而出,色如皂莢汁是也。
白話文:
發黃
如果因為太陽中風,卻用火來逼迫出汗,邪風被火熱所逼,血氣就會流散,導致身體內陽氣過盛相互煎熬,就會全身發黃。陽氣太盛會想流鼻血,陰氣虛弱則小便困難,如果陰陽都虛,身體會乾燥,只有頭部出汗。
中風屬於陽邪,如果用火逼汗,陽氣就會互相煎熬而導致發黃。火氣傷到上半身,陽氣部分會發熱旺盛,所以想流鼻血;火氣傷到下半身,陰氣部分受到熱,所以小便困難。氣血都受損,津液就會枯竭,血燥而身體乾燥。頭部出汗的情形,在後文有詳細說明。
如果發汗後身體反而發燙,這叫做風溫。脈象陰陽都浮在表面,會自己出汗、身體沉重、嗜睡、打呼,說話困難。如果用火治療,身體會稍微發黃。
風溫,就是春季發熱,不覺得怕冷但會口渴的溫病,如果又用火逼汗,一定會發黃。
陽明病,發熱又會出汗,這是熱氣外洩,不會發黃。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體內有淤積的熱,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傷寒過了七八天,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腹部稍微脹滿,也是用茵陳蒿湯治療。陽明病發熱,本來應該會出汗,現在只有頭部出汗,其他地方不出汗,代表熱邪無法向外散發,加上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濕熱無法從下方排出,身體就會發黃。
還有一種說法是,傷寒過了七八天,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腹部稍微脹滿,這也是濕熱引起的發黃,所以上面兩條都認為要用茵陳蒿湯來治療。
陽明病,不出汗,小便不順暢,心中煩悶不安,身體一定會發黃。
陽明的熱,向外無法通過汗液散發,向內無法通過小便排出,所以會煩悶不安、身體發黃。雖然沒有開出藥方,但這就是梔子豆豉加茵陳湯的症狀。
陽明中風,脈象弦而浮大,且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胸脅和心口疼痛、鼻子乾燥、不出汗、喜歡躺臥、全身和臉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時會發潮熱、打嗝、耳朵前後腫脹,針刺治療會好轉。如果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在表面,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有浮而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如果無法排便,腹部脹滿又打嗝,就無法治癒。
這裡詳細說明了打嗝的狀況。
陽明病,臉色發紅,不可以攻打。如果發熱又發黃,一定是小便不順暢。
陽明病,整個臉都是紅色,這是表症,不可以攻打。如果誤用攻法,表面的汗液無法排出,一定會出現黃色,淤積的熱在體內結聚,導致小便不順暢。
陽明病,被火烤過,額頭上稍微出汗,小便不順暢的,一定會發黃。
陽明病,應該要怕火,現在反而用火來燻烤,熱氣向上攻到頭額,只讓額頭稍微出汗,這代表熱邪向外無法通過汗液散發,向內無法通過小便排出,一定會發黃。這一條沒有開出藥方,但這就是豬苓茵陳湯的症狀。
傷寒發汗之後,身體和眼睛都發黃。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寒濕在體內沒有解除。這種情況不可以瀉下,應該從寒濕方面去尋找治療方法。
傷寒汗液無法排出會發黃,現在發汗之後,身體和眼睛反而發黃,這不是淤積的熱引起的,而是陰黃病,應該從寒濕方面尋求治療。
一清飲
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黃芩、川芎、甘草
治療發黃的症狀,主要是清除濕熱,所以用柴胡、川芎清除表面的邪氣;桑白皮、黃芩清除肺部的熱氣;赤茯苓利小便。
梔連茵陳湯
梔子、黃連、茵陳
一清飲,是同時解除表裡濕熱的藥方。這個方子是專門清除體內濕熱的,所以說濕熱在體內結聚,利小便的效果很快。
梔子柏皮湯
梔子、黃柏皮、甘草
濕熱在表,用一清飲;濕熱在裡,用梔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所以用山梔、黃柏配甘草,緩解肝的急迫,專門用來排泄濕熱。
茵陳湯
茵陳、梔子、大黃
濕熱的症狀,應該利小便。張仲景的妙處在於將大黃和茵陳一起使用,這樣大黃就不會導致排大便,而是隨著茵陳、梔子直接從膀胱排出。所以說要驗證黃疸是否從小便排出,如果小便顏色像皂莢汁就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