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4)
卷三 (14)
1. 發黃
《內經》發黃,分上中下三條。有謂目黃曰黃疸;有謂黃疸暴病久逆之所生者,及少陰厥陰司天之政溽暑皆發黃疸,悉是上焦濕熱也,宜用一清飲等宣發;有謂食已如飢曰胃疸,與脾風發痹、腹中熱出黃者,有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謂脾所生病,皆中焦濕熱也,梔連茵陳湯治者;有謂溺黃赤安臥者,必黃疸,及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靈樞》謂腎生病,皆下焦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者。仲景依此諸條,發明黃疸於《金匱》門,復發明發黃於《傷寒論》。
或以表邪未解,下之太早,熱邪內陷而發黃;或以血蓄下焦,小腹硬滿,其人如狂而發黃;或以火劫汗,兩陽相薰而發黃;或渴飲水漿,濕熱浸淫而發黃。另有發汗,已熱氣已泄,反發黃者,非瘀熱發黃,當於寒濕中求之。然則《金匱》疸黃與傷寒熱病發黃,又有分別。夫發黃之症,通用茵陳湯,如小便不利,煩躁而渴,五苓散合茵陳二苓湯。
發黃煩躁,嘔而不渴,茵陳平胃散。熱重凝結有下症者,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酒積積熱喘嘔而渴者,濟生葛根湯。若傷寒發黃,身熱無汗,表症不解,脈浮而緊,冬月仲景用麻黃湯,今家秘用羌活防風湯。若表解裡熱者,寶鑑黃連散。以上皆濕熱發黃也。另有身不發熱,冷汗自出,脈沉而遲,乃太陰經陰黃也。
內間有身痛亦發熱者,然脈必沉遲,色必熏黃而晦,口必干,不飲水,與陽明濕熱發黃,脈數消水,色如橘黃大相異。傷寒病,遇寒水濕土司天,往往變成陰黃。治陰黃之症,小便利者,朮附湯。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遍身手足逆冷,冷汗自汗,茵陳湯加姜附。脈弱氣虛者,理中湯重加茵陳。
以上皆陰黃也。至淤熱發黃與淤血發黃,又宜細辨。如頭汗出,遍身無汗,腹微滿,小便不利,渴欲飲水,為淤熱發黃。若小腹硬滿,小便不利,大便或結或黑,如狂喜忘,渴不飲水,為淤血發黃,此症之分別也。淤熱發黃,脈必數大沉實;淤血發黃,脈見沉細芤結,此脈之分別也。
白虎症,煩渴飲水,不發黃者,遍身多汗,濕熱發泄。若但頭汗,身上汗少,邪熱不得外泄,故發黃。余按發黃症,惟陽明太陰脾胃二經者多。以黃色屬土,土中濕熱,則發黃色。至陰黃,乃內傷寒濕症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陽氣內陷,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脈浮動數之表症,反下之,熱邪內陷,應變結胸。若不結胸,但頭有汗,小便不利,瘀熱無從出路,身必黃。詳註頭汗、結胸。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也,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當數大。今沉結,小腹硬實,如狂,小便自利,此非熱結膀胱,的是蓄血發黃。
白話文:
發黃
《內經》中將發黃分為上、中、下三焦的病症。有的是指眼睛發黃稱為黃疸;有的是指黃疸因突發疾病或長期氣機不順所引起,或是少陰、厥陰主司天時濕熱盛行而導致的黃疸,這些都屬於上焦濕熱,宜使用一清飲等方劑宣發濕熱;有的指進食後仍感到飢餓稱為胃疸,或是脾風引發痺證、腹部熱氣上蒸而發黃,以及脾脈搏動堅實而長、臉色發黃的情況,《靈樞》中認為這些都是中焦濕熱所致,可用梔連茵陳湯治療;還有的指出小便黃赤且倦怠嗜睡者必患黃疸,以及腎脈搏動堅實而長、臉色發黃,《靈樞》認為這些是腎病影響下焦濕熱引起,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張仲景根據這些理論,在《金匱要略》中闡述黃疸,並在《傷寒論》中討論發黃的機理。
有時因表邪未解卻過早用下法,導致熱邪內陷而發黃;或因瘀血積於下焦,小腹硬滿、狂躁不安而發黃;或因誤用火劫發汗,兩陽相薰而發黃;或因口渴多飲水液,濕熱浸淫而發黃。另有發汗後熱氣已散,反而發黃的情況,此非瘀熱所致,應從寒濕中尋求病機。由此可見,《金匱要略》中的疸黃與《傷寒論》中的熱病發黃又有區別。
治療發黃常用茵陳湯。若小便不利、煩躁口渴,可用五苓散合茵陳二苓湯;若發黃煩躁、嘔吐但不渴,可用茵陳平胃散;若熱結嚴重且有下症,可用梔子大黃湯或大黃硝石湯;若因酒積熱邪導致喘嘔口渴,可用濟生葛根湯。
若傷寒發黃、身熱無汗、表症未解、脈浮而緊,冬季可使用麻黃湯,現代醫家常用羌活防風湯;若表解但裡熱未退,可用《寶鑑》黃連散。以上皆屬濕熱發黃。
另有身不發熱、冷汗自出、脈沈遲者,屬太陰經的陰黃。此類患者或有身痛發熱,但脈必沈遲,面色暗黃晦暗,口乾但不欲飲水,與陽明濕熱發黃(脈數、口渴、色如橘黃)截然不同。傷寒病若遇寒水濕土主司天時,易轉為陰黃。
治療陰黃,小便通利者可用朮附湯;小便不利者可用五苓散;若周身手足冰冷、冷汗自出,可用茵陳湯加薑附;若脈弱氣虛,可用理中湯加重茵陳。以上皆屬陰黃。
至於瘀熱發黃與瘀血發黃,需仔細分辨:若頭部出汗但全身無汗、腹部微滿、小便不利、口渴欲飲水,屬瘀熱發黃;若小腹硬滿、小便不利、大便或乾結或色黑、狂躁健忘、口渴但不欲飲水,屬瘀血發黃。脈象上,瘀熱發黃多見數大沈實,瘀血發黃則見沈細芤結。
白虎湯證患者煩渴飲水但不發黃,因全身多汗使濕熱得以宣洩;若僅頭部出汗而身汗少,熱邪不得外散則易發黃。綜合來看,發黃多見於陽明、太陰脾胃二經,因黃色屬土,土中濕熱鬱蒸則發黃。陰黃則屬內傷寒濕所致。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但仍惡寒,表示表症未解。若誤用下法,熱邪內陷,若不形成結胸,僅頭部出汗、小便不利,則身體必發黃。此因瘀熱無處宣洩所致。
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小腹硬、小便自利、狂躁者,屬瘀血發黃,可用抵當湯。通常發黃脈象應數大,此處脈沈結、小腹硬、如狂,顯示為蓄血非熱結膀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