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萬病回春》~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瘧疾

脈:瘧脈多弦。弦而數者多熱,宜汗之;弦而遲者多寒,宜溫之;弦而緊實者,宜下之;弦而虛細者,宜補之;弦而實大者,宜吐之。弦短者多食;弦滑者多痰。瘧脈遲緩者,病自愈,久瘧不愈者,脈必虛,宜養正祛邪。

白話文:

脈象:

瘧疾的脈象大多是「弦脈」。

  • **弦而快速的脈象:**多半是熱證,宜發汗治療。
  • **弦而緩慢的脈象:**多半是寒證,宜溫補治療。
  • **弦而緊實的脈象:**宜瀉下治療。
  • **弦而虛細的脈象:**宜補益治療。
  • **弦而實大的脈象:**宜催吐治療。
  • **脈弦而短小:**多是飲食過多。
  • **脈弦而滑利:**多是痰濕。

瘧疾脈象緩慢沉滯: 病情會自行好轉。

瘧疾久治不癒: 脈象必定虛弱,宜養正氣、祛除邪氣。

夫瘧者,因外感風寒暑濕,內傷飲食勞倦,或飢飽色欲過度,以致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然無痰不成瘧。脾胃屬土,有信來去,不失其時。若移時,或早或晚者,是邪無容地,瘧將好也。瘧疾來時,呵欠怕寒、手足冷、發寒戰、大熱口渴、頭痛、腰胯骨節痠疼,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單寒單熱,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一日一發,受病淺也,容易治。間日發者,或二日連發,住一日者,皆難痊。

白話文:

瘧疾是由於外感風寒暑濕,內傷飲食勞倦,或者飢餓飽食、過度縱慾導致脾胃失調,痰液停留在中脘所致。沒有痰液就不會形成瘧疾。脾胃屬土,有規律地運化水穀,按時運行。如果發作時間不規律,忽早忽晚,說明邪氣無處容身,瘧疾即將好轉。瘧疾發作時,會有打哈欠、怕冷、手腳發冷、發抖、高熱口渴、頭痛、腰胯骨節疼痛等症狀。發作時可能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單純發寒,或單純發熱,或寒重熱輕,或熱重寒輕。一日發作一次,說明病情較輕,容易治療。間隔一天發作,或連續兩天發作,中間休息一天,這些情況都比較難以痊癒。

治宜在表無汗者,散邪湯為主;有汗者,正氣湯為主;在半表半裡者,柴苓湯為主;分利陰陽而未已者,人參養胃湯加減,後方可截之;若用截藥吐出黃膠水者,瘧自愈也。不可一二日早截,早則邪氣閉塞而成壞症;又不可遲截,遲則元氣衰憊而成虛怯;當在三四日就截為好。須待熱退身涼,方可飲食也。

白話文:

治療方針:

  • **表證無汗者:**以散邪湯為主。
  • **表證有汗者:**以正氣湯為主。
  • **半表半裡者:**以柴苓湯為主。
  • **陰陽分利未癒者:**以人參養胃湯加減。後可用截藥(吐藥)截斷病程。
  • **如果使用截藥吐出黃色黏液:**瘧疾就會自愈。

截藥時機:

  • 不宜一兩天就急著截藥,否則邪氣會閉塞,產生壞症。
  • 也不能延遲截藥,否則元氣會衰竭,導致虛弱。
  • 在三到四天截藥比較合適。

其他注意事項:

  • 須等到體熱退去,身體涼爽後,才能飲食。

切不可帶熱飲食,恐不消而成痞,一名瘧母,痞散成鼓者有之矣。

大凡瘧初起者,散邪正氣為先也。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

散邪湯,治瘧疾初發,憎寒壯熱、頭疼身痛無汗。

川芎白芷麻黃白芍防風(去蘆),荊芥,紫蘇,羌活(各一錢),甘草(三分)

白話文:

川芎、白芷、麻黃、白芍、防風(去掉蘆頭)、荊芥、紫蘇、羌活(各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去渣,露一宿,次早溫服。有痰加陳皮;有濕加蒼朮;夾食加香附

白話文:

取以下藥材煎煮一劑:

  • 生薑三片
  • 蔥白三根

用水煎煮後過濾掉殘渣,放置一夜。

隔天早上加熱後服用。

如果伴有痰,加入陳皮。 如果伴有濕氣,加入蒼朮。 如果合併食滯,加入香附。

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

正氣湯,治瘧疾初發,憎寒壯熱,頭疼口乾有汗。

柴胡前胡,川芎,白芷,半夏(姜炒),麥門冬(去心),檳榔草果(去殼),青皮(去穰),茯苓(去皮。各一錢),桂枝,甘草(各三分)

白話文:

柴胡1錢 前胡1錢 川芎1錢 白芷1錢 半夏(與生薑炒過)1錢 麥門冬(去掉芯)1錢 檳榔1錢 草果(去掉殼)1錢 青皮(去掉穰)1錢 茯苓(去掉皮)1錢 桂枝3分 甘草3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預先熱服。

瘧發寒熱作渴者,宜分利陰陽也。

柴苓湯,治瘧發寒熱,病在半表半裡,陰陽不分。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肉桂,甘草

白話文:

柴胡: 是一種菊科植物,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的功效。

黃芩: 是一種脣形科植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人參: 是一種五加科植物,具有補氣益血、強健身體的功效。

半夏: 是一種天南星科植物,具有燥濕化痰、止嘔的功效。

豬苓: 是一種多孔菌科真菌,具有滲濕利尿、健脾除濕的功效。

澤瀉: 是一種挺水植物,具有滲濕利尿、清熱除濕的功效。

白朮: 是一種菊科植物,具有健脾益胃、燥濕利尿的功效。

茯苓: 是一種多孔菌科真菌,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的功效。

肉桂: 是一種樟科植物,具有溫補脾胃、活血通絡的功效。

甘草: 是一種豆科植物,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寒多加官桂;熱多加黃芩。

虛人患瘧者,養正邪自除也。

人參養胃湯,治暴瘧初起,服二帖後,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

白話文:

人參養胃湯:用於治療瘧疾剛發作,服用兩劑後,改用人參截瘧飲來截斷瘧疾。

人參,茯苓(去皮),陳皮,半夏(薑汁炒),厚朴(薑汁炒),蒼朮(米泔浸),藿香當歸,川芎,草果(去殼,各八分),甘草(三分),烏梅(一個)

白話文:

人參、茯苓(去皮)、陳皮、半夏(薑汁炒)、厚朴(薑汁炒)、蒼朮(米湯浸泡)、藿香、當歸、川芎、草果(去殼,各八分)、甘草(三分)、烏梅(一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寒多加官桂;熱多加柴胡;汗多去蒼朮、藿香、川芎,加白朮、黃耆;飽悶加青皮、砂仁,去人參;渴加麥門冬、知母,去半夏,瀉加炒白朮、芍藥,瀉不止加肉豆蔻,去厚朴、草果;嘔噦加白朮、山藥、炒砂仁、炒米,去草果、厚朴、蒼朮;痰多加貝母、竹瀝,去半夏、草果;內熱盛加炒黃芩,去半夏;長夏暑熱盛加香薷、扁豆,去半夏、藿香。

白話文:

服一劑中藥,其中含有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開水煎服溫熱。

  • 症狀較寒時,可加入肉桂。
  • 症狀較熱時,可加入柴胡。
  • 出汗較多時,去掉蒼朮、藿香、川芎,加入白朮、黃耆。
  • 飯後腹脹時,加入青皮、砂仁,去掉人參。
  • 口渴時,加入麥門冬、知母,去掉半夏。
  • 腹瀉時,加入炒白朮、芍藥,腹瀉不止時加入肉豆蔻,去掉厚朴、草果。
  • 噁心嘔吐時,加入白朮、山藥、炒砂仁、炒米,去掉草果、厚朴、蒼朮。
  • 痰多時,加入貝母、竹瀝,去掉半夏、草果。
  • 內熱較重時,加入炒黃芩,去掉半夏。
  • 夏天暑熱較重時,加入香薷、扁豆,去掉半夏、藿香。

人參竹瀝飲,治虛瘧昏倦,汗多痰盛、舌大,語言混雜不清、脈虛大無力。

白話文:

人參竹瀝飲:

適用於虛弱型瘧疾,伴有昏沉疲倦,盜汗多,痰液旺盛,舌頭肥大,說話不清,脈象虛弱無力。

人參(去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當歸,生地黃酸棗仁(炒),麥門冬(去心),知母,陳皮,芍藥(各一錢),烏梅(一個),甘草(三分)

白話文:

人參(去除根鬚),白術(去除根鬚),茯苓(去皮),當歸,生地黃,酸棗仁(炒過),麥門冬(去除中心),知母,陳皮,芍藥(各一錢),烏梅(一個),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入竹瀝半盞、薑汁少許同服。

風暑入陰在臟者,喑瘧也。

柴胡芎歸湯,治夜間陰瘧,引出陽分則散,後服人參截瘧飲止之。

白話文:

使用柴胡芎歸湯治療夜間的陰寒瘧疾,把病邪引出來到陽氣部分就會散去,之後服用人參截瘧飲來制止。

柴胡,桔梗(去蘆),當歸,川芎,芍藥,人參,厚朴(薑汁炒),白朮(去蘆),乾葛,茯苓(去皮),陳皮(各一錢),紅花,甘草(各三分)

白話文:

柴胡,桔梗(去除蘆頭),當歸,川芎,芍藥,人參,厚朴(用薑汁炒過),白朮(去除蘆頭),乾葛,茯苓(去除外皮),陳皮(各一錢),紅花,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遠服。

人虛者,截補兼用也。

人參截瘧飲,治虛人截瘧,一切瘧疾並可截之。

人參,白朮(去蘆),茯苓(去皮),當歸,青皮(去穰,麩炒),厚朴(薑汁炒),柴胡,黃芩,知母(去毛。各八分),桂枝(三分),常山(酒浸),草果(去殼。各八分),鱉甲(醋炙,八分),烏梅(一個),甘草(三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去除蘆頭)、茯苓(去除外皮)、當歸、青皮(去除果肉,用麩皮炒過)、厚朴(用薑汁炒過)、柴胡、黃芩、知母(去除絨毛,每樣八分)、桂枝(三分)、常山(泡過酒)、草果(去除外殼,每樣八分)、鱉甲(用醋炙烤,八分)、烏梅(一個)、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二枚、桃腦七個,水煎,露一宿。臨發日五更,空心溫服。渣待日午再煎服,糖拌烏梅下藥。切忌雞、魚、豆腐、麵食及房勞、怒氣,戒之即痊。此方俱照前人參養胃湯後開治,加減法相同,截瘧飲加酒少許尤妙。

白話文:

第一劑藥材:

  • 生薑一片
  • 紅棗兩枚
  • 桃仁七顆

將這些藥材用水煮沸,放置一晚。

在發病當天五更天(清晨 5-7 點)起牀後,空腹服用溫熱的藥湯。

將藥渣留著,等到中午時再煎煮一次,加入糖和烏梅一起服用。

特別注意:服用藥湯期間要避免食用雞肉、魚、豆腐、麵食,也要避免房事和生氣。戒除這些禁忌後,病症就能痊癒。

這個藥方是根據前人的參養胃湯改良而來,加減的藥材方式相同。如果有瘧疾,可以在藥湯中加入少許酒,效果會更好。

人壯盛者,宜單截也。

不二飲,治一切新久寒熱瘧疾,一劑截住,神效。

常山,檳榔(要一雄一雌者重二錢余藥。各二錢),知母,貝母(各等分)

上銼,每八錢酒一鍾,煎至八分,不可過熟,熟則不效。露一宿;臨服日,五更溫服,勿令婦人煎藥。

常山七寶飲,治壯健人瘧疾可截之。

常山,草果(去殼),檳榔,青皮(去穰),厚朴(薑汁炒),知母,蒼朮(米泔制。各一錢),鱉甲(一錢),烏梅(一個),甘草(三分)

白話文:

常山草、草果(去殼)、檳榔、青皮(去瓤)、厚朴(用薑汁炒過)、知母、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各一錢)、鱉甲(一錢)、烏梅(一個)、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桃腦七個,水煎入酒少許,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溫服,午間渣再煎服。汗多加白朮,去蒼朮;熱多加柴胡、黃芩;寒多加桂枝,口渴加麥門冬、天花粉;痰多加貝母。

白話文:

第一劑藥:生薑一片,桃仁七個,用清水熬煮,加入少量酒,放置一夜。發病當天,凌晨五點服用溫熱的藥湯,中午再煮一次藥渣服用。

如果出汗較多,加入白朮,去除蒼朮;如果發熱較多,加入柴胡、黃芩;如果寒氣較重,加入桂枝;如果口渴,加入麥門冬、天花粉;如果痰液較多,加入貝母。

瘧久不止者,先截而後補也。

如聖散,人參(三錢),常山(三錢),丁香(二十四個),甘草(二分)

白話文:

如聖散方劑:

  • 人參:三錢
  • 常山:三錢
  • 丁香:二十四個
  • 甘草:二分

上為細末,用好酒一鍾、烏梅一個,煎熟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溫服,用糖拌烏梅下藥,時時可食之。

雄黃截瘧丸

人言(一錢),雄黃(三錢),辰砂(三錢),甘草(二錢),綠豆粉(一兩五錢)

白話文:

  • 人參:1 錢
  • 雄黃:3 錢
  • 硃砂:3 錢
  • 甘草:2 錢
  • 綠豆粉:1 兩 5 錢

上藥各為細末,用綠豆粉打糊為丸,如白豆大,外用硃砂為衣。臨發日五更,井花水吞服二丸,小兒一丸,勿多服。

白話文:

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綠豆粉打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外面包裹一層硃砂。藥丸服用的時間是發病當天凌晨五點左右,用井水送服兩丸,孩童服用一丸,不要過量服用。

瘧以後者,須調養血氣也。

參歸養榮丸,治瘧疾截住後,用此湯藥調養血氣。

人參,當歸,茯苓(去皮),白朮(去蘆),陳皮,砂仁,厚朴(薑汁炒),山藥(炒),蓮肉(炒),芍藥(酒炒),熟地黃,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人蔘、當歸、茯苓(去皮)、白朮(去蘆)、陳皮、砂仁、厚朴(用薑汁炒)、山藥(炒熟)、蓮肉(炒熟)、芍藥(用酒炒)、熟地黃、甘草(炙制。各取等量)

上銼一劑,大棗二枚,水煎,溫服。瘧熱虛汗加黃耆,去砂仁。

腹中有塊者,瘧母也。凡瘧發時,切不可帶熱飲食,恐不消而成痞塊,痞散成鼓者有之矣。

參歸鱉甲湯,治老瘧,腹脅有塊成瘧母。

人參(五分),青皮(去穰),黃耆(蜜水炒),鱉甲(醋炙),當歸(酒洗),茯苓,白朮(去蘆),厚朴(薑汁炒),香附,撫芎(各八分),砂仁,山楂(去子),枳實(麩炒。各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人蔘(五克),青皮(去除瓤肉),黃芪(用蜂蜜水炒過),鱉甲(用醋炙過),當歸(用酒洗過),茯苓,白朮(去除內皮),厚朴(用薑汁炒過),香附,川芎(各八克),砂仁,山楂(去除籽),枳實(用麩子炒過。各五克),甘草(三克)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前溫服。如制丸藥,加阿魏醋煮化,和前藥末,再用水醋少許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吞下。

白話文:

服用一劑藥湯,包含生薑一片、紅棗兩顆、烏梅一顆,加入水煎煮,在飯前溫熱服用。如果要製成藥丸,則添加阿魏,用醋煮化後,與前面煎煮的藥末混合,再加少量的水和醋調成糊狀,搓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顆,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十將軍丸,治久瘧不瘥,有瘧母者。

三稜(炮),莪朮(生),青皮(去穰),陳皮(去白),草果(去殼),砂仁,檳榔,烏梅肉,半夏(泡七次。各一兩),常山(酒蒸,二兩)

白話文:

三稜(炒制過的),莪術(生),青皮(去除果肉),陳皮(去除果皮內層的白瓤),草果(去除外殼),砂仁,檳榔,烏梅肉,半夏(浸泡七次,每味一兩),常山(用酒蒸,二兩)

上先將常山、草果二味銼,用好酒、醋各一碗入瓦器內,先浸一宿,後入八味藥同浸至晚,入瓦銚內炭火煮,取出曬乾。若無日色,用火焙乾為末,半酒半醋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吞下,日進三服。忌生冷、魚腥、酸鹹、油膩、麵食、炙爆、諸死毒物。

白話文:

先將常山和草果兩味藥材磨碎,放入瓦器中加入米酒和醋各一碗,浸泡一晚。然後再加入其他八味藥材並浸泡至傍晚。將藥材放入瓦銚中以炭火煮沸,煮好後取出曬乾。如果天氣不好,可以用火烘乾,然後研磨成粉末。並用米酒和醋調和成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四十粒,用溫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服用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魚蝦、酸鹹食物、油膩食物、麵食、燒烤食物以及各種有毒物質。

服至四兩至八兩即除根。凡有積聚及煙瘴濕地方,更宜服之。一方加蒼朮、香附醋炒各一兩。

一平素虛弱,兼以勞役內傷夾感寒暑,以致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怠、乏力少氣,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芍藥、半夏。有汗及寒重加桂枝,倍黃耆,熱盛倍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白話文:

平常體虛的人,再加上勞累造成內傷,又受寒暑夾雜的影響,導致瘧疾發作:忽冷忽熱、四肢疲倦、氣力衰弱、呼吸無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黃芩、芍藥、半夏。如果有出汗或病情較寒,加桂枝,黃耆加倍。如果發熱嚴重,柴胡、黃芩加倍。口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戰慄泄瀉、手足厥冷,皆脾胃虛弱,但服補中益氣湯,其諸證悉愈。(方見補益。)

白話文:

患有長期的瘧疾,大多是因為元氣虛弱、寒氣入侵。因為氣虛導致寒氣,血虛導致熱氣。胃氣虛弱就會怕冷,脾氣虛弱就會發熱。陰火下行就會導致寒熱交替,甚至出現吐口水、食慾不振、發抖腹瀉、手腳冰冷等症狀。這些都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只要服用補中益氣湯,各種症狀都能痊癒。(具體藥方請參考補益類藥方)

大抵久瘧,氣血俱虛而三日一發者,用十全大補湯。蓋邪氣在陽分者,淺而易治;邪氣在陰分者,深而難治,(方見補益。)

白話文:

一般來說,長期的瘧疾患者,氣血都虛弱,並且每三天發作一次的,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因為邪氣在陽氣的部分,比較淺表容易治療;邪氣在陰氣的部分,比較深層難以治療。(方子有記載補益的內容。)

一婦人,瘧後形體骨立、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胸膈痞滿,日飲米湯少許,服參朮藥益脹,臥床半年矣。余以為陽氣虛寒,用大劑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二劑諸症漸退,飲食漸進,又二劑痊愈。(方見補益。)

白話文:

有一個婦人,得了瘧疾後,身體消瘦,發熱怕冷,白天晚上都出汗,胸腹脹滿,每天只能喝一點米湯,服用補氣藥物後,脹滿感更加嚴重,臥牀半年。我判斷她是陽氣虛寒,用了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並且加了一錢附子。服用了兩劑後,各種症狀逐漸減輕,飲食也逐漸恢復,再服用了兩劑後,痊癒了。(具體藥方請參照補益類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