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椒丸
QIN JI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秦椒丸中包含天雄,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天雄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秦椒丸主治寒凝氣滯、腰膝冷痛,天雄可溫陽散寒,緩解寒邪對經絡的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溫陽助陽,強壯筋骨:天雄入腎經,有溫陽助陽之效。秦椒丸中含有補腎壯陽的藥物,天雄可助其溫補腎陽,強壯筋骨,緩解腰膝冷痛、四肢乏力等症狀。
秦椒丸方劑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心、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秦椒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玄參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並能涼血止痛,緩解咽喉腫痛之症狀。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玄參亦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秦椒丸方劑中常配伍辛燥之品,易耗傷津液,玄參可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秦椒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平衡藥性,起到以下兩個作用:
- 扶正固本: 秦椒性溫燥,善於驅寒止痛,但長期服用容易耗傷正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可補益脾胃,增強人體正氣,抵消秦椒的燥性,防止其傷及脾胃。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可能偏寒涼或燥熱,人參的溫和性可以起到調和作用,使各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更好的療效。
秦椒丸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止痛:白蘞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秦椒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白蘞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與秦椒、小茴香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 理氣健脾:白蘞亦可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腹痛、腹瀉等症狀。秦椒丸中加入白蘞,不僅有助於止痛,還可改善脾胃功能,提高療效。
秦椒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有兩大原因:
- 解毒散寒: 白芷性溫,具有解毒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與秦椒的辛溫之性相輔相成,增強散寒止痛之效,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鼻塞、頭痛、齒痛等症。
- 祛風止痛: 白芷善於疏風解表,可與秦椒的溫通經絡之性配合,共同祛除風寒濕邪,達到止痛的效果,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等症。
秦椒丸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秦椒丸為溫中散寒、止痛的方劑,使用黃耆可以補益脾氣,提升正氣,增強抵抗力,防止寒邪入侵,並促進傷口癒合。
- 扶正祛邪: 黃耆能補氣生血,提高機體免疫力,配合秦椒丸中的其他藥材,能有效抵抗病邪,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秦椒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之功效。秦椒丸用於治療風寒犯肺,症見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桔梗可幫助宣通肺氣,利咽開音,使藥效更佳。
- 引藥下行: 桔梗入肺經,且具有向下引藥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肺部,增強藥物療效。秦椒丸中含有多種藥物,桔梗能起到引藥下行的作用,使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治療目的。
秦椒丸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風止痛:露蜂房性涼,味辛,具有疏風解表、散瘀止痛的功效。與秦椒等藥物合用,可增強驅散風寒、止痛的效果,尤其適用於風寒溼邪所致的疼痛。
- 活血化瘀:露蜂房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與秦椒等藥物搭配,能更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促進炎症消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秦椒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驅風止痙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
- 疏散風熱: 秦椒丸以疏散風熱為主要功效,而白僵蠶亦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方劑整體的功效。
白僵蠶在秦椒丸中,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驅風止痙、疏散風熱等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秦椒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秦椒丸主治血瘀阻滯所致的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等症,加入桃仁可助其活血化瘀,改善血行,減輕疼痛。
- 潤腸通便,消積止痛: 桃仁還具有潤腸通便、消積止痛的作用。秦椒丸中常配伍具有消積止痛功效的藥物,如延胡索、川芎等,加入桃仁可輔助其潤腸通便,緩解因血瘀、積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秦椒丸方劑中加入蠐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破血消癥:蠐螬性寒,味鹹,具有破血消癥、散結止痛之效。此藥物可有效改善因血瘀阻滯而引起的疼痛、腫塊等病症,與秦椒丸中其他藥物如秦椒、川芎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引藥入肝:蠐螬入肝經,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肝臟,發揮更好的療效。秦椒丸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脅肋疼痛、黃疸、小便不利等症,加入蠐螬可增強藥物對肝臟的治療作用,提高療效。
秦椒丸方劑中包含白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止痛: 白薇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秦椒丸主治濕熱下注、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淋瀝、灼痛、尿血等症,白薇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解濕熱,利濕止痛作用能緩解尿路炎症,緩解疼痛症狀。
- 配伍增效: 白薇與秦椒、黃柏等藥物配伍,能增強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的病症。
秦椒丸方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之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秦椒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細辛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同時亦能通暢氣機,緩解疼痛,與秦椒丸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秦椒丸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驅蟲止癢: 蕪荑性苦寒,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輔助秦椒驅除腸道寄生蟲,並減輕其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收斂止瀉: 蕪荑能收斂腸道,抑制腸蠕動,減少分泌物,有助於止瀉,與秦椒的溫中散寒、止痛功效相輔相成,治療因寒濕所致的腹痛、腹瀉更顯療效。
因此,蕪荑在秦椒丸中起到驅蟲止癢、收斂止瀉的協同作用,提升了方劑的療效。
秦椒丸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生津潤燥: 沙參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潤燥之功效。秦椒丸的主要功效為散寒止痛,但其中也含有部分溫燥之品,沙參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傷津的作用。
- 緩解藥物副作用: 秦椒丸中含有辛辣之品,容易引起胃腸燥熱,沙參可起到潤燥生津、保護胃腸的作用,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總之,沙參在秦椒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潤燥生津、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使其藥性更加平和,提高藥效,減少不良反應。
秦椒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秦椒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瘙癢等症,防風可助其疏散風寒,緩解疼痛,並改善瘙癢症狀。
- 調和藥性: 秦椒丸中其他藥物如秦椒、白芷等性較燥烈,易傷津液。防風性微寒,可緩解藥性燥烈之弊,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對機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秦椒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秦椒性辛熱,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秦椒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和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止痛的作用,能與秦椒的溫經散寒、止痛消腫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此外,甘草還能緩解秦椒引起的胃腸道不適,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秦椒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秦椒丸主治熱毒瘀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協同其他藥材消炎止痛,緩解症狀。
- 緩解秦椒辛辣刺激:秦椒辛溫,可燥熱傷陰。牡丹皮寒涼,可緩和秦椒的辛辣刺激,避免其燥熱傷陰,使其藥性更溫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總而言之,牡丹皮在秦椒丸中起到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以及緩和秦椒辛辣刺激的作用,使其藥性更全面,療效更佳。
秦椒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引血下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利於改善局部血瘀,消散腫痛。同時,川牛膝亦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排出體內濕氣,減輕水腫。
因此,川牛膝的加入,可以增強秦椒丸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秦椒丸中包含卷柏,主要是利用其止血和生肌的功效。
卷柏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其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或手術引起的出血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此外,卷柏還具有活血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因此,在秦椒丸中加入卷柏,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止血和生肌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秦椒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澀止瀉: 五味子性酸收斂,具有固澀止瀉的作用。秦椒丸主治脾腎虛寒、久瀉不止,五味子可以收斂脾胃,固護腎氣,有助於止瀉。
- 益氣生津: 五味子能益氣生津,補益脾肺。秦椒丸中可能包含其他燥性藥物,五味子可以起到緩解燥熱、滋陰潤燥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
總而言之,五味子在秦椒丸中發揮固澀止瀉和益氣生津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脾腎虛寒、久瀉不止的功效。
秦椒丸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秦椒辛熱之性:秦椒性辛熱,過於燥烈易傷陰,白芍性微寒,能緩解秦椒的辛熱之性,避免其對脾胃的傷害,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 養血柔肝,調和氣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功,可與秦椒協同作用,滋養肝血,調和氣血,使藥效更趨於完善,達到更好的療效。
秦椒丸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是因為桂枝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善於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導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秦椒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腿疼痛,桂枝的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功效,可以幫助寒邪外出,改善疼痛症狀。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增強機體抵抗力。秦椒丸中,桂枝可以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扶正祛邪,增強療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秦椒丸方中含有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於治療熱結便祕、濕熱下痢等症。秦椒丸以溫陽散寒爲主,加入大黃可以避免溫陽過度,造成內熱難消,並且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 調和藥性: 秦椒丸方中以溫陽散寒爲主,但大黃的寒性可以平衡藥性,防止過於溫燥,避免燥熱傷津,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大黃在秦椒丸方中,發揮了瀉熱通便和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具有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秦椒丸方劑中加入石斛,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秦椒辛熱之性:秦椒性辛熱,容易造成胃腸燥熱,甚至引起口乾舌燥、便祕等問題。石斛性甘寒,可緩解秦椒的辛熱之性,保護胃腸,避免出現不適。
- 增強藥效:石斛具有滋陰生津、清熱潤燥的功效,與秦椒配合使用,能更好地起到祛風散寒、溫中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秦椒丸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燥,善於健脾燥濕,可改善脾胃虛弱、濕邪困脾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秦椒丸中以秦椒、草果等辛溫燥濕藥為主,白朮的加入,可協同燥濕,加強溫脾健胃之效,使藥力更趨溫和。
- 固本扶正: 白朮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能固護脾胃,增強正氣,與秦椒丸中其他溫燥散寒之藥物相配,可防止寒邪入侵,達到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目的,進一步增強療效。
秦椒丸方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燥熱: 秦椒性溫燥,容易耗傷陰津,柏子仁味甘性平,能滋陰潤燥,緩解秦椒燥熱之弊,使藥效更平和。
- 寧心安神: 柏子仁入心經,具有養心安神之效,可協調秦椒的辛溫之性,防止其過於燥烈而引起心神不安。
柏子仁的加入,不僅能使秦椒丸的藥性更加平衡,也能提高其療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秦椒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秦椒丸主治寒濕痹痛,茯苓可以健脾利濕,祛除寒濕,輔助秦椒丸發揮更好的止痛作用。
- 佐藥作用:茯苓性味平和,可以起到緩和秦椒丸中其他藥物的辛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總之,茯苓在秦椒丸中起到健脾利濕、緩和藥性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治療寒溼痹痛。
秦椒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秦椒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經痛、寒疝等症。當歸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與秦椒相輔相成,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緩和刺激: 秦椒性溫,辛辣,若單味使用,容易刺激腸胃,引起不適。當歸性溫,味甘,可以緩和秦椒的刺激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秦椒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咳的功效。秦椒丸主治寒凝氣滯、腹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可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邪對胃腸道的侵襲,增強藥效。
-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乾薑與秦椒相配,能溫中散寒,並能抑制秦椒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腸胃的刺激。同時,乾薑能促進秦椒的藥效發揮,更有效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
秦椒丸中包含澤蘭,主要是因為澤蘭具備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 活血化瘀:澤蘭性溫,味辛,入肝、脾經,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對於女性經期不順、痛經、血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秦椒丸多用於治療女性婦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等,澤蘭的活血化瘀功效能有效緩解症狀。
- 疏肝理氣:澤蘭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秦椒丸中常加入其他疏肝理氣的藥材,如香附、柴胡等,與澤蘭相互配合,增強疏肝理氣的效果。
秦椒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 清熱涼血、滋陰養血。
秦椒丸以驅寒止痛為主,但寒性藥物容易傷陰,而生地黃性寒涼,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加入生地黃可以 緩解藥物寒性對人體的損傷,並 平衡藥性,使其藥效更溫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生地黃還能 滋養陰血,對於一些因熱邪耗傷陰血而引起的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秦椒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活血行氣,止痛止癢: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秦椒的辛辣刺激,減輕因風寒溼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
-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心包經,可引領其他藥物進入相應的經絡,增強其藥效。例如,秦椒入脾、胃、膀胱經,川芎則可以幫助秦椒藥力更好的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秦椒丸的組成中,包含「乾漆」的主要原因是:
- 散寒止痛:乾漆性溫,具有散寒止痛之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與秦椒丸中其他具有溫熱散寒作用的藥材,如秦椒、川椒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痛效果。
- 驅風除濕:乾漆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功效,能夠驅散體內風濕寒邪,配合秦椒丸中其他具有燥濕祛風作用的藥材,如蒼朮、白芷等,可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病症。
秦椒丸方劑中包含白石英,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毒: 石英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具有良好的清熱散結作用。秦椒丸主治癰疽、疔瘡等症,白石英的清熱解毒作用能輔助秦椒等藥物消腫止痛,達到治療效果。
二、 收斂生肌: 石英性澀,能收斂生肌,對於潰瘍、外傷等引起的創面,具有良好的收斂止血、促進癒合的作用。秦椒丸中包含一些辛辣藥物,容易導致創面刺激,而白石英的收斂生肌作用能緩解藥物刺激,促進創面癒合。
秦椒丸方中加入紫石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紫石英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秦椒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紫石英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主藥秦椒、白芷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紫石英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秦椒丸中亦含有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當歸等,紫石英的加入可增強藥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秦椒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祛寒止痛之功效。秦椒丸多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臟腑、陽氣虛衰、四肢厥冷、腹痛泄瀉等症,而附子可溫陽散寒,助藥力驅散寒邪,回陽救逆,改善寒證。
- 配合秦椒,增強藥效: 秦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膀胱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殺蟲之功效。附子的溫陽散寒與秦椒的溫中散寒相輔相成,共同增強驅寒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秦椒丸方劑中加入鐘乳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鐘乳石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寒性可抑制熱毒,並能清熱解毒,而其甘味可緩解疼痛,消腫止痛。
-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秦椒丸中其他藥材多為辛溫燥烈,如秦椒、附子等,而鐘乳石的寒性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陰耗津,確保藥物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鐘乳石在秦椒丸中發揮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中和藥性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秦椒丸中包含水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治療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瘀血等症狀。秦椒丸中以水蛭配伍其他活血藥物,增強活血化瘀的療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病痛。
- 消腫止痛:水蛭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秦椒丸中以水蛭配伍其他消腫止痛藥物,加強消腫止痛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症。
秦椒丸中包含虻蟲,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虻蟲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虻蟲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通絡止痛:虻蟲能通經活絡,對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虻蟲可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秦椒丸中加入虻蟲,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寒濕痺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椒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秦椒丸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婦人絕産,生來未産」。此處「絕産」指女性不孕或難以受孕;「生來未産」則強調先天體質性不孕,或自幼生殖機能薄弱者。古人認為此方能「蕩滌腑臟,使玉門受子精」,意指通過清理內在環境(如痰濕、瘀滯等),使子宮(玉門)得以容納精氣而受孕。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原方雖未明載全部藥味,然從「秦椒」之名及「蕩滌腑臟」之用,可推測其組成邏輯以「溫通疏利」為主:
主藥:秦椒(蜀椒)
- 性味辛熱,歸脾、胃、腎經,功能溫中散寒、燥濕通絡。
- 古代用於婦人陰冷、子宮虛寒不孕,取其溫腎陽、散下焦寒濕之力,改善胞宮氣血環境。
輔藥推測(依古代相似方劑)
- 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配合秦椒之溫通,化解胞宮瘀滯。
- 滲濕利濁藥:如茯苓、澤瀉,助「蕩滌腑臟」以除痰濕。
- 補益藥:或含地黃、芍藥,調和氣血,防溫燥傷陰。
煉蜜為丸:
- 蜂蜜甘緩和中,制約秦椒之燥烈,使藥力持久發揮於下焦。
治療原理探討
古人認為不孕多與「胞宮寒瘀」「痰濕壅滯」相關。秦椒丸的設計邏輯可能為:
- 溫通胞宮:秦椒散寒暖宮,改善子宮虛冷狀態,利於受精著床。
- 利濁祛瘀:通過「如豆汁、鼻涕」等排出物,推測方中或有攻逐痰濕瘀血之品,清除胞宮病理產物。
- 調和氣血:酒送服加強溫通血脈,促進藥力周流,最終使「玉門」適於攝精成孕。
此方體現了古代「以通為補」的思維,不孕非純虛證,而需先疏通再調養,適合實寒挾瘀之體質。
傳統服藥法
蕩滌腑臟,使玉門受子精。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稍加至20丸,酒送下,1日2次。若有所去如豆汁、鼻涕,此是病出,覺有異,即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秦椒丸是一味溫熱性中藥方劑,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秦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1兩,生乾地黃(焙)1兩,旋覆花1兩,白芷1兩。 主治:髭鬢黃悴。
秦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組成:秦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6兩,茴香子(炒)1兩,黃蠟4兩(熬化,入地黃汁少許攪勻)。 主治:妊娠小便利。
秦椒丸,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秦椒18铢,天雄18铢,玄參1兩,人參1兩,白蘞1兩,鼠婦1兩,白芷1兩,黃耆1兩,桔梗1兩,露蜂房1兩,白僵蠶1兩,桃仁1兩,蠐螬1兩,白薇1兩,細辛1兩,蕪荑1兩,牡蒙20铢,沙參20铢,防風20铢,甘草20铢,牡丹皮20铢,牛膝20铢,卷柏20铢,五味子20铢,芍藥20铢,桂心20铢,大黃20铢,石斛20铢,白朮20铢,柏子仁1兩半,茯苓1兩半,當歸1兩半,乾薑1兩半,澤蘭1兩18铢,乾地黃1兩18铢,芎藭1兩18铢,乾漆2兩,白石英2兩,紫石英2兩,附子2兩,鍾乳2兩半,水蛭70枚,虻蟲100枚,麻布叩復頭7寸(燒)。 主治:蕩滌腑臟,使玉門受子精。主治:婦人絕産,生來未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