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咽痛」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咽痛是中醫常見的病證,主要表現為咽部疼痛,可伴有灼熱、乾燥、異物感等症狀。咽痛的病因多與外感風寒、風熱、燥邪,內傷飲食、情志不遂等因素有關。
外感風寒、風熱、燥邪侵襲咽喉,可導致咽部充血、腫脹、疼痛。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或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可導致咽部失於濡養,而出現咽痛。
咽痛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風寒咽痛:咽部疼痛,伴有惡寒、發熱、頭痛、流清鼻涕等症狀。
- 風熱咽痛:咽部疼痛,伴有發熱、咽干、口渴、咳嗽、痰黃等症狀。
- 燥邪咽痛:咽部疼痛,伴有咽干、口燥、鼻燥、大便乾結等症狀。
咽痛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為主。常用方藥有銀翹散、桑菊飲、甘草瀉心湯等。
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方法治療咽痛。
咽痛是中醫常見的病證,但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如扁桃體炎、咽喉炎、中耳炎等。因此,如果出現咽痛,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內關
- 1.《針灸大全》:「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針飛虎。」
- 2.《針灸聚英》:「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
- 3.《針灸大成》:「**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 4.《楊敬齋針灸全書》:「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針飛虎。」
- 5.《普濟方·針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

公孫
- 1.《針灸大全》:「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針飛虎。」
- 2.《針灸聚英》:「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
- 3.《針灸大成》:「**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 4.《楊敬齋針灸全書》:「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針飛虎。」
- 5.《普濟方·針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

太衝
- 1.《針灸大全》:「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針飛虎。」
- 2.《針灸聚英》:「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
- 3.《針灸大成》:「**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 4.《楊敬齋針灸全書》:「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針飛虎。」
- 5.《普濟方·針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
- 6.《針方六集》:「胸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


大鐘
- 1.《針灸聚英》:「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
- 2.《針灸資生經》:「風府、治咽喉痛。(銅)膽俞、治咽痛。食不下。(見腹脹。)風府、(明同。)天窗、勞宮、主喉嗌痛。(千)中渚、支溝、內庭、(千云。咽中引痛。)主嗌痛。湧泉、大鐘、主咽中痛。不可內食。間使、(甲作行間。)主嗌中如扼。(銅云。如哽。)膝關、治喉咽痛。」
- 3.《普濟方·針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



少商
- 1.《針灸聚英》:「節上甲根不可瘥。排刺三針斯為畢。雙蛾玉液與金津。又兼少商三穴焚。單蛾少商合谷等。並治廉泉病絕根。復有咽喉腫閉甚。治之以細三稜針。把針藏在筆端內。以藥點腫給患人。卻將筆端點腫處。刺之立愈病除根。續添一證是咽痛。若治風府效如神。」
- 2.《針灸大成》:「人病膨脹,喘咳,缺盆痛,心煩,掌熱,肩背疼,咽痛喉腫。斯乃以脈循上膈肺中,橫過腋關,穿過尺澤入少商,故邪客於手太陰之絡,而生是病。」
- 3.《針灸資生經》:「關元、期門、少商、主脅下脹。石門、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銅)解谿、(見中風。)血海、(見漏下。)商丘、(見腸鳴。)治腹脹。膽俞、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食不下。中膂俞、(見消渴。)譩譆、(見肩背痛。)鬲俞、治腹脹。(見嘔吐。」


風府
- 1.《針灸聚英》:「節上甲根不可瘥。排刺三針斯為畢。雙蛾玉液與金津。又兼少商三穴焚。單蛾少商合谷等。並治廉泉病絕根。復有咽喉腫閉甚。治之以細三稜針。把針藏在筆端內。以藥點腫給患人。卻將筆端點腫處。刺之立愈病除根。續添一證是咽痛。若治風府效如神。」
- 2.《針灸大成》:「咽痛:風府。」
- 3.《金針秘傳》:「9.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頭痛頸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視。針入三分。」
- 4.《神應經》:「咽痛:風府」
- 5.《針灸資生經》:「風府、治咽喉痛。(銅)膽俞、治咽痛。食不下。(見腹脹。)風府、(明同。)天窗、勞宮、主喉嗌痛。(千)中渚、支溝、內庭、(千云。咽中引痛。)主嗌痛。湧泉、大鐘、主咽中痛。不可內食。間使、(甲作行間。)主嗌中如扼。(銅云。如哽。)膝關、治喉咽痛。」
- 6.《針方六集》:「風府一穴,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重如石,頂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咽痛,頭中百病。」







膽俞
- 1.《針灸資生經》:「關元、期門、少商、主脅下脹。石門、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銅)解谿、(見中風。)血海、(見漏下。)商丘、(見腸鳴。)治腹脹。膽俞、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食不下。中膂俞、(見消渴。)譩譆、(見肩背痛。)鬲俞、治腹脹。(見嘔吐。」
- 2.《針灸資生經》:「風府、治咽喉痛。(銅)膽俞、治咽痛。食不下。(見腹脹。)風府、(明同。)天窗、勞宮、主喉嗌痛。(千)中渚、支溝、內庭、(千云。咽中引痛。)主嗌痛。湧泉、大鐘、主咽中痛。不可內食。間使、(甲作行間。)主嗌中如扼。(銅云。如哽。)膝關、治喉咽痛。」
- 3.《普濟方·針灸》:「治咽痛食不下。穴膽俞」
- 4.《普濟方·針灸》:「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食不下。穴膽俞」
- 5.《針方六集》:「膽俞二穴,主頭痛振寒,汗不出,膽熱多睡,膽寒不寢,眠中涕淚交流,口苦舌燥,咽痛目黃,胸脅急痛脹滿,不得臥,嘔無所出,食不下,骨蒸勞熱。」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