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應經

《神應經》,一部集明代針灸精要於一體的著作,由陳會撰寫,再經劉瑾校補,並於洪熙乙巳年間(1425年)付梓流傳。此書雖僅一卷,卻濃縮了陳會原著《廣愛書》(今已佚失)的精髓,特別是在當時由章云時從《廣愛書》十卷中擷取常用穴位,重新整理而成。更引人入勝的是,此書的流傳與再刊,與一段中日醫學交流的佳話緊密相連。據成化十年(1474年)韓繼禧所作之序,此書曾於成化九年(1473年)由日本僧人釋良心帶來,同時獻上日本神醫和介氏、丹波氏治癰疽的八穴灸法。聖上見書大加讚賞,不僅肯定了書中所載折量補瀉、取穴圖說等方法的獨到之處,更敕令將書及日本八穴灸法一併刊刻廣布,促成了此書在華的廣泛傳播與重新肯定。

這段特殊的歷史背景,為《神應經》增添了一層跨文化傳承的色彩。它不僅是中國傳統針灸學的結晶,也見證了東亞醫學互相啟發、共同發展的軌跡。韓繼禧在序中深刻闡述了針灸術相較於藥物的優越性——無需遠求藥材、成本低廉、施用便捷,且常能奏效於藥力難及之處,其功用「神妙」難以盡述。他痛陳當時庸醫輕視針灸,導致許多病人轉而求助巫覡,令人哀痛。因此,對於這部遠方而至、能「救民濟世」的「神方」,他視為天意,與聖上仁民愛物之德相符。

《神應經》書名的「神應」二字,即寓含了針灸術「應手取效」、「功用神妙」的期許與讚譽。全書的核心內容圍繞針灸臨床實踐展開,體例結構清晰、條理分明。雖然書籍簡介提及收錄119個穴位,但從實際提供的「百穴法歌」來看,涵蓋的穴位數量遠超此數(章云時序中甚至提及《神應經》內計211穴,而劉瑾經驗的《神應秘要》有145穴)。這可能意味著119穴是書中特別強調或作為基礎核心的部分,或存在不同版本,但無論如何,書中提供的穴位歌訣,旨在通過韻律化的語言,幫助醫者記憶和掌握經絡及穴位的具體位置。

提供的「百穴法歌」便是這種記憶術的典型體現。它按照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的順序,逐一列舉常用穴位,並簡潔地描述其定位。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列缺、經渠、太淵等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等穴,皆以詩歌形式呈現,便於誦讀和記憶。這種形式是古代中醫著作常見的特色,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歌訣中對穴位的描述,如「尺澤肘中約紋是」、「合谷陽谿腕中上側詳」、「三里膝下三寸取」等,雖然簡練,但配合書中的插圖(圖文並茂是本書重要特點),能夠幫助讀者準確理解穴位的相對位置。

除了穴位定位,《神應經》還包含了多個關鍵的針灸學環節。提到的「折量法」是確保取穴準確的重要方法,它依據身體特定標誌點之間的距離進行相對測量,如文中「八穴灸法」中禾杆量取法,就是一種具體應用。章云時和韓繼禧的序都對書中的折量法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古賢所未發或有所啟發之處,顯示出本書在取穴測量方面可能具有獨到或更精確的體系。

「補瀉直訣」則闡述了針刺手法的核心技術。補法旨在扶助正氣、增強機能,瀉法旨在祛除邪氣、疏通經絡。針灸的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正確的補瀉手法運用,而書中強調「直訣」,可能意味著提供了直接、易懂、實用的補瀉操作要領。劉瑾作為宏綱先生「指下之秘」的繼承者,其在補瀉法上的經驗和補充,無疑提升了本書的臨床指導價值。

「諸病配穴」是本書實用性的重要體現。它將特定疾病或症狀與相應的常用穴位組合聯繫起來,為臨床醫生提供直接的治療方案參考。這部分內容是針灸臨床的精華,使得本書不僅是一本穴位手冊,更是一部臨證指南。雖然提供的文本未能盡覽全部配穴內容,但書介中明確指出這為臨床提供了重要參考,符合其「實用性強」的特點。

書中亦載有「針灸禁忌」,這是確保針灸安全性的重要內容。禁忌包括特定穴位、特定部位、特定體質或疾病狀態下的禁針禁灸,以及妊娠、飢飽、醉酒等情況下的注意事項。嚴格遵守禁忌是避免醫療事故、保障患者安全的基本要求,這部分內容的納入,體現了本書的嚴謹和負責任的態度。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附錄中的「八穴灸法」。如韓繼禧序中所述,這是隨日本僧人釋良心一同傳入的秘方,專用於治療癰疽(化膿性感染)。這種方法奇特,不直接灸於病灶,而是通過特定方式量取身體距離(如頭部、手部、背腹、足部的周長或長度),再將量得的長度折疊後在背部脊柱旁尋找施灸點。而且強調「痛則灸到不痛,不痛則灸到痛」,或施以大量艾炷(五百壯、七八百壯,甚至更多),以期達到消癰散結、生肌止痛的效果。這部分內容不僅展示了外來醫學的特色,也豐富了中醫針灸的臨床思路,特別是在難治性瘡瘍的治療上,提供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策略。其能被明代醫家和官方重視並收錄,反映了當時醫界對有效療法的開放態度,即使來源於海外。

總結而言,《神應經》是一部體例嚴謹、內容豐富、圖文並茂且臨床實用性極強的明代針灸著作。它整合了陳會《廣愛書》的精華,經過劉瑾等人的校補和整理,特別是吸納了劉瑾本人的臨床經驗,使其更貼近實用。書中的穴位歌訣、折量補瀉法、諸病配穴、禁忌等內容,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針灸學習和應用體系。而它從中國源起、傳至日本、再由日本傳回並被重新刊刻的特殊歷史,不僅是醫學史上的有趣插曲,更體現了中醫針灸術在東亞地區的廣泛影響力和生命力。日本傳來的「八穴灸法」作為一個異域智慧的補充,更是本書開放性和實用性的生動例證。《神應經》以其「文簡而事周,令人披閱昝刻間,證與穴瞭然在目」的特點,成為後世針灸醫家學習和參考的重要典籍,對針灸學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有其研究和借鑑價值。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承載著醫學交流史、體現著古代醫者追求「神應」療效和仁愛精神的珍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