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應經》~ 腸痔大便部
腸痔大便部
1. 腸痔大便部
腸鳴:三里,陷谷,公孫,太白,章門,三陰交,水分,神闕,胃俞,三焦俞
腸鳴而泄:神闕,水分,三間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隱白
洞泄:腎俞
溏泄:太衝,神闕,三陰交
泄不止:神闕
出泄不覺:中脘
痢疾:曲泉,太谿,太衝,丹田,脾俞,小腸俞
便血:承山,復溜,太衝,太白
大便不禁:丹田,大腸俞
大便不通:承山,太谿,照海,太衝,小腸俞,太白,章門,膀胱俞
大便下重:承山,解谿,太白,帶脈
閉塞:照海,太白,章門
瀉泄:曲泉,陰陵,然谷,束骨,隱白,三焦俞,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
五痔:委中,承山,飛揚,陽輔,復溜,太衝,俠谿,氣海,會陰,長強。
腸風:尾竅骨盡處,灸百壯即愈。
大小便不通:胃脘(灸三百壯)
腸癰痛:太白,陷谷,大腸俞
脫肛:百會,尾竅(七壯),臍中(隨年壯)
血痔,泄,復腫:承山,復溜
痔疾,骨疽蝕:承山,商丘
久痔:三百(疑「二白」)(在掌後四寸),承山,長強
白話文:
[腸痔大便問題]
腸子響聲:可刺激三里、陷谷、公孫、太白、章門、三陰交、水分、神闕、胃俞、三焦俞等穴。
腸鳴且拉肚子:可刺激神闕、水分、三間等穴。
食物引起的腹瀉:可刺激上廉、下廉等穴。
突然的腹瀉:可刺激隱白穴。
水樣腹瀉:可刺激腎俞穴。
稀軟的腹瀉:可刺激太衝、神闕、三陰交等穴。
止不住的拉肚子:可刺激神闕穴。
無知覺的排泄:可刺激中脘穴。
痢疾:可刺激曲泉、太谿、太衝、丹田、脾俞、小腸俞等穴。
便血:可刺激承山、復溜、太衝、太白等穴。
無法控制的大便:可刺激丹田、大腸俞等穴。
大便不暢:可刺激承山、太谿、照海、太衝、小腸俞、太白、章門、膀胱俞等穴。
大便時感到沉重:可刺激承山、解谿、太白、帶脈等穴。
閉塞:可刺激照海、太白、章門等穴。
瀉泄:可刺激曲泉、陰陵、然谷、束骨、隱白、三焦俞、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等穴。
五種痔瘡:可刺激委中、承山、飛揚、陽輔、復溜、太衝、俠谿、氣海、會陰、長強等穴。
腸風:在尾竅骨盡頭處施灸,約一百次即可改善。
大小便不暢:可在胃脘處施灸,約三百次。
腸炎疼痛:可刺激太白、陷谷、大腸俞等穴。
直腸脫垂:可刺激百會、尾竅、臍中等穴。
出血性痔瘡,腹瀉,腫脹:可刺激承山、復溜等穴。
痔瘡,骨骼感染:可刺激承山、商丘等穴。
長期痔瘡:可刺激二白穴(位於手掌後四寸)、承山、長強等穴。